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国内资讯>兰州煤矿手工捡煤仍在 艰守岗位慧眼辨识传承老手艺

兰州煤矿手工捡煤仍在 艰守岗位慧眼辨识传承老手艺

头巾、帽子、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只有眼睛暴露在外,选煤工每天都是这样站在皮带传输带两旁,“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有10年选煤经验的女工手拿变形了的钩煤铁圈,她说,“石头发白,而煤炭是纯黑色的,一眼就能看出来。”

  日前,中新网记者走进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的甘肃兰阿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阿井矿。正值生产早班,电机车从井下缓慢驶来,收到信号的李红彪一手举矿灯,一手挥摆示意,满载原煤的20节货箱依次停靠,等待翻笼进仓。彼时,厂区一阵铃响,矿工们各司其职。

  “皮带运输,经筛分机粗略分离后的石头和煤块再次被运往手工筛选点,开始人工选煤。”现年51岁的李红彪是个经验丰富的老矿工,生产线上一系列操作流程,他几乎都能“拿得下”,“进入人工选煤环节的煤块少、石头多,早先往出挑石块,一个班4名工人,经改造后的生产线往出挑煤块,2人足够。”

 图为煤矿厂区选煤楼外观。 张婧 摄

图为煤矿厂区选煤楼外观。 张婧 摄

  厂房空气中煤尘弥漫,墙壁地面也早已被煤灰所覆盖,数十年累积成了这里擦不去的印迹,传统设备轰鸣作响,角落供矿工取暖的煤炉也烧得正旺。经过生产线最后一道工序的精品煤从仓口“一跃而出”,在一旁工人的指挥下,顺利装车运出。

  据矿长王华介绍,该矿自1957年建成投产至今,是兰州民用燃料和工业用煤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大多煤矿进行技术革新,该矿也在试验推行多种新的采煤方法,但唯独人工分拣煤的生产线一直保留并沿用至今。

  去年,该矿投入3000万元对副井卡轨人车、采煤工作面,以及调度监测监控进行升级改造,以此提升矿井安全基础。早在5年前,受整体市场行情疲软的影响,王华称此阶段为“最艰难的时候”,但他仍然坚持把钱用在“刀刃”上,“安全投入绝对不能少”。

  “在先进生产设备取代传统人力生产的大背景下,手工选煤便成为该生产线上一门流传至今的老手艺。”30年前,王华从一线工人做起,和他一起下井的工友换了一批又一批,“剩下来的矿工都是对老手艺的传承与延续。”

  “自打17岁干上这行,我就没有离开过。”李红彪回忆说,当初以“煤矿工人”的身份参加工作,是件“荣耀至极的事”,不光是正式工的原因,还源于镇上的人世代以煤为生。

  “父亲就是一名老矿工。”只可惜,李红彪3岁时,父亲在井下作业遇难。待他长大到了找工作的年纪,身为地道的“阿干人”,李红彪选择重操父业,“与父亲搭班的工友,成了带我下井的第一位师傅。”

图为李红彪手举矿灯检查生产线运作。 张婧 摄

图为李红彪手举矿灯检查生产线运作。 张婧 摄

  “井下采煤工装好车,我就负责把原煤运到地面。”李红彪开电机车停靠到站,配合翻笼的工友手动操作,使原煤倒入煤仓,倒完20节,他便再次下井拉煤。“1个班大约开4趟,每趟40多分钟。”煤矿工的一天3班制,从凌晨5点上工开始,直到中午2点结束早班。交班后的李红彪往往先去澡堂,再去食堂,“总感觉吃到的第一口饭格外香”。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洪武年间,当地就开采煤炭,后来,还开通铁路运煤专用线。一个时期内,阿干镇以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闻名全国。谈及曾经的兴盛一时,李红彪历历在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铁路专线运煤以外,几乎每天都有近100辆货车来厂区拉煤,不分昼夜,院内停满了车,厂区门口更是堵得水泄不通。”

  后因工作需要,李红彪不再下井,被调回地面的他负责设备运转,即原煤从翻笼倒入煤仓开始,他要盯着生产线,通过听机器运转声音,手试设备温度等方式,保证从皮带运输开始,手选矸石、选煤配带室等每一环节都不出差错。

  “在当时,煤矿工是一份体面工作。”李红彪称,1个月基本工资68元,干够20多天,加上补贴,就有100多元。期间,他还认识了翻笼岗位的女工友,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工作上默契配合,生活中朝夕为伴。

  “3年前,妻子退休。”李红彪称,因特殊工种,他也即将离开干了一辈子的工作岗位,这是祖辈人留下来的老手艺,“舍不得”之余,“只要在岗一天,就要把好出煤质量关,现在日产量为1000吨,精品煤占到80%。”(完)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2019年全国煤矿安全培训监管监察执法共检查煤矿1070处

上一篇:巴基斯坦一煤矿发生爆炸致7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