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如松多矿集区电性结构特征及对成矿作用的约束 宋娜多矿集区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对成矿的制约:为了研究西藏那如松多矿集区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对成矿的制约,对覆盖矿集区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了综合数据处理和分析,获得了可靠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40~50k m、20~30k m和10 km深度处分别发现了高导体。推断这些高导体可能是部分熔融和水流体造成的。由于那如松多矿集区矿床为岩浆-热液型,深部岩浆上涌对成矿起关键作用,地壳中的高导体可能是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房电性痕迹,这些高导体的连通可能代表了深部热液向上运移的古通道。电性结构主要反映壳内高导体与区域成矿动力学的关系,向上运动的富矿岩浆也可能通过局部隐伏构造运动到Pb⁃Zn、Fe⁃Cu矿床位置,进而演化形成矿体。通过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了那如松多矿集区的电性结构特征,分析了矿集区电性结构与成矿动力学的关系。研究表明,纳如松多矿集区在40~50 km、20~30 km和10 km处发现了高导体。这些高导体可能是部分熔化和水流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那如松多矿集区矿床为岩浆-热液型,深部热物质上涌对成矿起关键作用,地壳中的高导体可能是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房电性痕迹。这些高导体的连接可能代表了深部热液向上运移的古通道。电性结构主要反映了壳内高导体与区域成矿动力学的关系。与成矿有关的物质和流体向上运移,也可能通过局部隐伏构造移动到Pb⁃Zn和Fe⁃Cu矿床的位置,并逐渐演化为矿体。此外,该研究成果也可为冈底斯成矿带其他类似矿床的成矿动力学背景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冬季施工防寒措施
上一篇:某公路打桩安全技术措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