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1日~25日,15天,26名救护指战员奋战在栖霞市五彩龙笏山金矿事故救援现场,不分昼夜,心中只有一个执念——救人!
井口值守、下井探测、出谋划策……竭尽所能,只为了22名矿工“生的希望”!
逆行而往,使命必达,在紧急驰援的战斗中,救护大队指战员再次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救护“铁军”风采!
受命驰援
1月10日14时,山东省栖霞市五彩龙笏山金矿发生火药爆炸事故,22人被困井下。
时隔一天,1月11日22时35分,集团公司矿山救护大队接到国家应急管理部救援指挥中心紧急增援电令。
身经百战的救护大队大队长李刚业凭借多年的救援经验判断,如果不是发生重大事故,国家应急管理部不可能直接电令调动一个企业救护队。
“灾情就是命令。多年与矿山救援打交道的我们非常清楚,早一分钟赶到,就能多抢救一名矿工的生命。”李刚业说。
来不及多想,李刚业迅速集结正在值班的2个救援小队共计26名救护指战员做好出发准备。他们携带氧气呼吸器、灾区电话、M16S对讲机、生命探测仪、人体搜寻仪、强光灯等救援仪器装备,以及3辆救援车辆,连夜奔赴救援现场。
1月12日凌晨2时40分,26名救护指战员到达事故现场,迅速与指挥部取得联系,等待派发任务。
经了解,他们得知,因井筒梯子间、风管、水管及电缆等遭到爆炸及爆炸冲击波破坏,损毁严重,无通风系统,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现场救援情况复杂、井筒物料清除困难,救援难度很大。然而,从事矿山救援工作多年的救护指战员深知,被困22名矿工是家里生活的顶梁柱,背后是22个家庭,挽救一个矿工,就是挽救一个家庭。他们更知道,党和政府动用一切力量不惜代价抢救被困矿工,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对每一个家庭的负责。
“被困矿工亲人们焦灼的心情和撕心裂肺的哭声扎疼了我们在场每一名队员的心。”李刚业说,“生命至上,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得尽百倍的努力。”
为保障救援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确保救援人员安全,李刚业立即组织全体指战员召开会议,研究制定10条作业安全措施,为进入实战做好充分准备。
会后,带队中队长召集本小队人员分组讨论,对李刚业提出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并制定本小队的行动计划及安全技术措施。
“和时间赛跑就是和生命赛跑。每等待一分钟,都感觉万分煎熬,就想着早些投入战斗,尽快救人。”救护大队战训部长田立斌说,这个时候,队员们的心情都一个样,所以他们主动请缨,多次找到指挥部要求分担更多任务。
争分夺秒
按照救援指挥部安排,淄矿救护大队的工作时段在每天的12时至16时。救护指战员分为当值班和待机班2个班,当值班在现场作业,待机班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待命。
1月12日12时,淄矿救护队员等来了首次下井任务。
由于冲击波对井筒梯子间、风水管路、各种电缆、钢丝绳等冲击严重,原来的罐笼已经无法正常上下,他们选派实战经验丰富的副中队长解春、小队长司志涛与2名矿工乘新制作的小吊罐进入井下开展侦察和清理作业。
“我们这次下井主要有3项任务:一是对被破坏的井筒进行探查,摸清井筒破坏的程度;二是通过敲击、喊话等方式设法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三是随时检测井下氧气浓度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确保井下施救人员安全。”解春说。
出于对井筒内环境不熟悉、气体变化不确定等因素的考虑,他们一人使用多用气体检测仪随时进行气体检测,另一人对井筒周围安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人员安全。当罐笼下降到140米时,测得气体浓度分别是,CO:50ppm、O2:20%,能见度3米,确认安全后继续下降。到达170米处发现井筒内设施破坏严重,各种电缆、风水管、梯子间等设施全部坠落缠绕在一起,罐笼无法下降。他们现场用气割对堵塞物进行清理,至交班时,清理到180.3米,共清理杂物解放巷道10.3米。
解春和司志涛回到驻地,李刚业立即召集会议,对当日井下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采取多项措施防止发生二次灾害和触电事故,同时充分调动创新思维,多谋快速施工之策,多想安全作业之计。
1月13日早7时,李刚业带领5名指挥员进一步了解现场救援情况,并及时与指挥部对接,提出井筒施工安全建议。根据现场CO浓度由50ppm到80ppm逐渐升高的趋向,李刚业向指挥部建议,安装抽出式风机,加强井筒深部CO和浓烟的排放,以确保下一步井筒探查和施工安全。指挥部采纳李刚业的建议,从距离300公里的梁宝寺煤矿调集通风设备安装后,取得了良好的抽风效果,井筒内气体恢复正常。
为更加准确地了解井筒内堵塞物及现场情况,制定更加高效的施工方案,15时48分,救护大队副总工程师陈功亮、战训部长田立斌又带2名消防队员,携带视频通讯系统下井侦察。
“下行至314米处时,因井筒中央斜插着多条4寸铁管,阻碍了罐笼继续下行。”田立斌回忆,他们使用强光灯往下照发现,在罐笼下30~40米处坠落物几乎将井筒填实。期间,他们通过呼喊、敲击铁管等方式与遇险人员进行联系,未听到任何回应,只好升井。在194~196米处,有2处障碍物妨碍罐笼上升,影响人员安全,他们处理后,于17时18分升井。
下井队员争分夺秒,地面队员有序配合。他们4人一组,认真记录现场救援工作情况,监护施工队物品清理,提供装备、仪器保障,还对矿工正确使用仪器装备进行了现场操作培训,为加快救援速度尽上了最大努力。
不辱使命
现场救援队伍和人员很多,但受条件限制,每班仅几个人参与救援实战。“有劲使不上”,这令李刚业等救护指战员很焦急,也很苦恼。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为加快救援进度出力?从到达事故救援现场的那一刻起,李刚业就没有停止思索。他一天10多个小时坚守在救援一线,一次又一次看图纸、听介绍,千方百计摸情况,在指挥保障本队人员安全救援的同时,为快速打通救援生命通道冥思苦想。
几经斟酌,李刚业根据自己30多年矿山救援的实战经验,先后向指挥部提出了数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比如,使用竖井坠物抓捕器松动堆积物,为切割提供空间缝隙孔口,以便提升切割速度。在吊罐两旁或四周改造平台,施工人员可以站在平台操作,增加切割施工力量,提高施工效率。中建五局改造吊盘后,起先使用单吊桶提升,井口卸料时影响提升速度,李刚业建议购进新吊桶,实现双吊桶轮换装料提升。这些建议均得到指挥部的直接采纳或模仿建议进行设备改造,大大提升了井筒清障速度,为快速打通救援通道和被困矿工早日获救创造了条件。
“救护大队是支光荣的队伍,有着优良传统,更有着钢铁意志,什么时候,都绝不能掉链子。”这一点,李刚业坚定不移。
“一个支部一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到达事故救援现场后,他们即刻成立事故救援淄矿救护队临时党支部。参与救援的15天中,除完成指挥部分派的救援任务外,8名共产党员始终冲在前、干在前,坚守在一线。共产党员陈功亮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腰间盘突出疼痛难忍的情况下,主动请缨,深入矿井,对井筒情况进行详细探查,为指挥部制定救援方案提供了详实资料。
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救护指战员似乎忘记了白天黑夜,饿了,随便吃口方便面,渴了,喝口冰凉的矿泉水,实在困得睁不开眼了,就倒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小睡一会儿。有的队员甚至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他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快把被困矿工救出去。
通过全体救援人员昼夜努力,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1月24日,井下350米处堆积的坠落物终于被清理干净,救援罐笼平台可以下行。10时许,井下传来消息,矿井4中段发现第一名遇险人员。11时13分,第一名遇险人员成功升井。 随后罐笼继续下行,第二名、第三名……直至第十一名遇险人员陆续被成功救出。
当一名被救矿工说出“让家人知道我还活着”这句话时,在场的所有人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
1月25日,救护指战员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凯旋。山东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希勇和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满慎刚发来慰问信。信中说道:在这半个多月时间里,大家不负能源集团党委的重托,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能源集团的救援任务,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救援先进单位锦旗,充分展现了国企担当和良好形象,展现了救护队员的优良素质。
“这既是最好的褒奖,也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必将激励我们进一步提素质练精兵,加强装备武装和战备训练,继续当好能源集团乃至全省全国矿山救援队伍的排头兵。”李刚业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