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气化热液矿床(热液成矿作用地球化学)

气化热液矿床(热液成矿作用地球化学)

气化热液矿床(热液成矿作用地球化学) 气化-热液矿化矿石分析

由气化—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的矿产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如钼、汞、锑等有色金属矿产几乎全部来自这类矿床;铜、铅、锌、钨、锡等则主要由这类矿床提供;铍、镉、铟、镓、锗、铼、铌、钽等稀有和分散元素是这类矿床的重要副产品;相当的铁、钴、镍和许多非金属矿产,如硫、石棉、重晶石、萤石、明矾石、冰洲石、水晶、砷、硼等,以及金和银等贵金属都与气化—热液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因此,这类矿石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气化—热液及其成矿作用的概念 气化热液是在地下一定深度内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气态和液态的混合溶液。气化热液的成分以水为主,可含有各种元素及溶解在其中的气体,但主要呈液体状态。其温度一般为几十至几百摄氏度,压力随深度和地质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可从几十万帕至几千万帕,甚至达到数亿帕。形成气化热液的深度不等,通常为几至几十千米。 气化热液在许多类型的成矿过程中都具有参与作用。在内生成矿作用中,包括岩浆成矿作用和伟晶岩成矿作用,气化热液是它们演化过程某一阶段的产物,并且对成矿或多或少地起过积极的作用。对于热液矿床,气化热液不仅是主要含矿介质,而且是成矿的重要营力。它们对于矿质的萃取、携带、搬运和沉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热液在火山成因的矿床,甚至在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岩后生变化过程中也都有其踪迹,并对成矿及矿石的后生变 化发生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变质成矿作用过程中,热液对矿质的运移和沉淀富集仍起着作用。 气化热液在活动过程中,既可以使母岩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发生富集,也可以使已进入到溶液中的矿质又分散到围岩中去。气化热液成矿作用是指前一现象,即指热液自身携带的成矿物质、或者在运移过程中从围岩中汲取的成矿物质,被热液带到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如断裂、裂隙、褶皱虚脱部位、岩体接触带、地层不整合面等),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通过充填和交代等方式,将矿质沉淀下来,形成矿石的作用。 二、气化—热液的来源 气化热液的来源是一个长期以来有争论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的发展,积累的实际资料越来越多,对现代地热体系、矿物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地质学和高温高压水热体系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气化热液具有多种来源。 (一)岩装热液 岩浆在演化过程中能分泌出热液的事实早已为人们所知。岩浆热液是与岩浆处于平衡或从岩浆中分出的气水溶液。岩浆中水的含量可根据岩浆快速喷溢和冷凝的熔岩中的含量粗略地计算出来,如流纹质珍珠岩和黑耀岩中水的含量为0.2%~4.0%,有时可达8%~10%。一般是酸性岩浆含水为2%~10%,基性岩浆为1%~6%。 水在岩浆熔体中的溶解度取决于温度、压力和熔体的成分,它随温度的增高而减小,随水蒸气压力的增高而增大。在成分方面,氧化硅熔体具有最小的溶解度,钠长石和碱金属硫酸盐熔体具有最大的溶解度。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是水从岩浆中分出的主要原因,如温度从1200 ℃冷却到1000 ℃,则每1t硅酸盐物质可析出大约6kg的水。水从岩浆中分出可在结晶的整个温度范围内持续很长时间。水从岩浆中分出的同时,溶解有各种可溶性物质,使热液具有原始浓度。 (二)地下水热液 在一定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大陆地区的地下水可以下渗到几百米至几千米的深处,有时甚至可达万米以下。地下水可因地热梯度、岩浆烘烤、放射性元素蜕变、与其他热液混合等途径获得热量。如根据地热增温率计算,深度每增加1m温度升高0.015~0.06℃,那么,5km深入的温度可达75~300℃。在火山活动地区,如云南的腾冲,地热梯度剧烈的增加,地热增温率异常上升,以致在几百米深处水温即可达数百摄氏度。 地下水向下渗透与环流时,一方面得到热量而变成热液,另一方面与其流经的岩石之间互相作用,不断溶解和汲取岩石中的某些元素,改变着自身的性质和成分,成为具有成矿能力的热液。尤其是地下水流经含盐类矿物较多的地层时,可溶解盐类物质而成为地下热卤水。这种热卤水从围岩或先形成的矿石中萃取成矿物质的能力更强。 (三)海水热液 在海洋地区,海水可沿裂隙、断裂及构造变动带下渗到地壳的深部,因受地下热能的影响,形成热液环流,并可从流经的围岩或矿床中萃取成矿物质。这种含矿热液可通过断裂、火山口或爆破带,再流人海中,与海水作用形成火山—沉积矿床。在洋底扩张中心、火山岛弧、海洋岛屿及大陆边缘地带,海水热液对于成矿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海水热液形成的热液矿床,主要是一些与海底岩浆作用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产在绿色凝灰岩建造中的铅、锌、铜矿床,即所谓的“黑矿”。 (四)变质热液 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释放出的水称为变质水,变质水聚集升温后便成为变质热液。变质热液是受原始地质体(受变质岩石)的成因及变质作用的强度和类型控制的。随着变质程度的加深,岩石中含水量逐渐降低,排出的水便构成变质热液的主体。如沉积岩中含有20%~30%的水,轻度变质形成绿片岩相时,只剩下6%的水,中度变质形成角闪岩相时仅剩下1%~2 %的水,而强烈变质形成麻粒岩相时,保留在岩石中的水仅仅是0.5%,A.萨乌科夫做过计算,密度为2.5×103 kg/m3的泥质沉积岩,变质时若失去4%的水,则1km3的岩石中将会释放出约1亿t水。可见,变质过程中产生液相是毫无疑问的。变质热液的矿质可来自受变质的岩石,也可从所流经的围岩中萃取。 需要指出,热液矿床的形成有时是几种热液共同作用的结果。此时,可通过同位素组成等手段,确定哪种热液是形成矿床的主导因素。 三、气化热液的成分 气化热液的成分十分复杂,而对其研究又常常缺乏直接的资料。研究气化热液的成分,一般是通过矿石、蚀变围岩、矿物中的气液包裹体、火山喷发物、火山活动区的热泉及沉积物、深钻和深矿井中获得的深层地下水等的成分资料,来综合分析推断气化热液的成分(表1)。在表1中,水、硫、氧和二氧化碳的性状,尤其是硫和氧的性状对成矿作用的影响是显著的,故对这几种组分略加讨论。 表1 气化热液中的主要组分

Bie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本组件金是一种成矿元素。嗜铁元素(过渡元素)稀有、稀土放射性和其他元素溶解气体其他微量元素
成分
H2O
钾、钠、钙、镁、锶、钡、铝、硅、氯、氟、硫酸根、S2、碳酸氢根、硼酸根
嗜铜元素(最重要)铜、铅、锌、银、锡、锑、铋、汞
铁、钴、镍、锰
钨、钼、铍、铊、铀、铟、稀土、钍、镉、钛
H2S、二氧化碳、氯化氢
锂、铷、铯、溴、碘、硒、碲
(一)水 水是热液中的主体成分,它不仅是携带和搬运成矿物质的介质,而且在成矿作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可以部分电离成H+和OH-,即 H2O=H++OH- 水的这一性质对成矿作用很重要,因为矿物在热液中所进行的化学作用,主要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它可以使很多物质发生溶解,并可以使溶解物质发生水解作用,促使某些矿物(如褐铁矿、锡石、金红石等)的沉淀。此外,H+和OH-的浓度不仅影响着热液的pH值,而且H+在水中对电子具有较大的亲和力,H+浓度越高,氧化能力就越强。这些因素对成矿物质的搬运和沉淀均有重要影响。 (二)硫 硫随着氧化程度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电价的离子:S2-→SO42-→[S2]2-→S0→S4+→S6+。硫在热液中的浓度与H2S在水中的溶解度有关。H2S在常压下,当温度高于400℃时发生热解离,形成中性S2分子,不参加化学反应。在高温热液阶段(约400℃),H2S以未离解的中性分子存在,仍不参与化学应。由此可说明为什么在气化热液的高温阶段很少形成硫化物,即使形成成是低硫硫化物,如FeS(磁黄铁矿)和FeAsS(毒砂)等。当温度低于400℃时,H2S开始溶于水,并随着温度的下降,溶解度逐渐增大。这对形成大量的硫化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H2S的离解程度与它在水溶解中的溶解度成正比。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气水热液矿床中,硫化物大量沉淀的时侯总是相当于由中温至低温热液阶段。 H2S解离成离子大致分为两步:

[S2-]=K1K2[H2S]/[H+]2,故溶液中出现何种硫离子与H2S的溶解度以及溶液的氢离子浓度有关。一般情况下,S2-只在强碱性条件下稳定,在还原位较高、氧化位较低的条件下,它与[S2]2-可分别形成PbS、ZnS、CuFeS2、Cu2S、NiS2、FeS2和CoS2等矿物。HS-主要稳定于高温碱性和还原的热水溶液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其稳定的pH值范围加大。S0(自然硫)在热液成矿作用中很少见到,但在火山活动地区较常见。SO42-在低温、酸性和氧化环境下稳定。S4+形成SO2气体,在火山硫质喷气孔中常发现,在热液中能形成亚硫酸,进一步氧化便成为硫酸,显然它是在晚阶段,近地表自由氧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重晶石、天青石、石膏、硬石膏等硫酸盐矿物主要见于近地表的低温热液矿床中。总之,以硫化合物形式迁移的成矿元素较多。如:Au、Ag、As、Bi、Cu、Ge、Hg、Mo、Ni、Pb、Pt、Sb等。 (三)氧 氧和硫在热液成矿过程中具有对抗性,因为不少元素既能形成氧化物,又能形成硫化物。在氧深度高的情况下形成氧化物沉淀,在富含硫化氢的溶液中,氧浓度较低则主要呈硫化物沉淀。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游离氧或O2-具有很高的化学活动性,在水溶液中能发生重要的化学作用。地壳中,游离氧浓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所以气化热液在深部含氧较少,有利于硫化物的形成。当热液上升到近地表时,游离氧的浓度大大增加,有利于高价氧化物和硫酸盐矿物的形成。 热液中氧、硫浓度比例不同会导致一些金属化合物的沉淀,而另一些金属则呈现易溶的化合物保留在热液中。如热液中硫阴离子浓度高时,铜和锌可形成硫化物沉淀,能形成大型矿床。当这种状况受到氧的作用、硫阴离子氧化成[SO4]2-时,则产生铜和锌的硫酸盐,成为易溶化合物,不可能形成矿床。 (四)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在溶液中CO2具有下列化学平衡:

在溶液中,CO32-的含量与CO2的溶解量成正比,并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当溶液的pH值减小时,上列反应向左进行,CO32-的浓度减小,当pH值增大时则CO32-的浓度增加。 CO2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在高温条件下,CO2在溶液中成中性分子,对金属元素的迁移和化学反应的影响较小。当温度降低时,CO2的作用增强。因此,在热液矿床的中温和低温阶段,常有大量的碳酸盐矿物出现,并广泛发育碳酸盐化围岩蚀变。 四、气化热液中成矿物质的沉淀 热液中成矿物质生沉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及溶液酸碱度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及不同性质溶液的混合等。 (一)温度。热液温度下降会引起成矿元素溶解度的降低,从而导致这些元素发生沉淀。温度下降还可引起溶液中硫化氢溶解度的增加,使S2-的浓度增加,这对硫化物的沉淀是有利的。此外,温度的变化有利于某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并使形成的矿物稳定存在,如方铅矿、闪锌矿和赤铁矿存在下列反应:

当温度降低时,上述反应向左进行,有利于方铅矿、闪锌矿和赤铁矿的形成和稳定。 (二)压力。压力变化对溶液性质的影响十分显著。压力降低会影响热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压力下降可引起热液的“沸腾”现象,能增加热液的浓度。热液中的挥发组分随压力的下降而不断逸出,HCl、HF和H2O等的减少能使剩余溶液的碱性增高,而搬运金属元素的能力则降低。压力下降还能促使一些含挥发分的化合物发生分解,结果导致矿质的沉淀。以菱铁矿为例,在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压力迅速下降使重碳酸盐发生分解,形成菱铁矿。 Fe(HCO3)2=FeCO3+H2O+CO2↑ 研究表明,某些稀土矿物从热液中沉淀,可能是由于压力降低,致使络合物分解和CO2逸散而造成的。 (三)酸碱度。许多络合物或易溶化合物只能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才稳定,当pH值改变时,就会引起这些化合物的分解和沉淀。表2列举了部分络阴离子和金属离子沉淀的pH值。 表2 矿物从热液中沉淀的pH值(依据A·JI·巴夫洛夫,1976)元素锡镍钴钼U铋铜离子锌铅镉Cu2-一;一个汞锡银铜离子汞傻瓜如同钡
迁移形式沉积物形式矿物沉淀pH值
SnS32-、SnS44-硫化物、氧化物10.5~10
硝酸镍、硝酸镍硫化物9.9
钴酸盐2、钴酸盐+离子硫化物9.8~8.5
MoS42-硫化物10.0~7.7
二氧化铀34-氧化物9.5
BiS33-、BiS2-硫化物9.2
硫酸铜、硝酸铜硫化物(黄铜矿)8.5~9.1
ZnS22-、Zn(HS)3-硫化物8.8
PbS22-、Pb(HS)3-硫化物8.2
镉(HS)3-硫化物7.7
Cu22-、铜(HS)3-无铁(CuS型)7.3
澳大利亚-自然元素5.5~5
汞S22-、汞盐3-硫化物6.5
SnS32-、SnS44-硫化物5.8
AgS-、AgHS硫化物5.2
硫酸铜、硝酸铜硫化物5.2
硫化汞、汞盐3-自然元素4.3
SbS2-、HSb2S4-硫化物4.5
AsS2、AsS33-、HA8S2硫化物4.0
BaS、Ba2+硫化物低Ph和高Eh
(四)氧化—还原反应。有些矿物的分解与沉淀对环境的氧化与还原较敏感。如辰砂和辉锑矿可由氧化作用而发生沉淀:NaHgS2+H2O+1/2O2=HgS+2NaOH+S[Sb2S4]2-+2O2=Sb2S3+SO42- 此外,当硫氧化为SO42-时,可形成重晶石和石膏等硫酸盐矿物。Fe2+氧化为Fe3+时可水解形成褐铁矿和赤铁矿:Fe2++3H2O=Fe(OH)3+3H++e 由于还原作用而发生沉淀如非晶质铀矿(UO2)的形成:[UO2(CO3)2]2-+2e=UO2+2CO32- 还原作用可使硫酸盐还原为H2S和HS-等还原硫,从而促使成矿元素的沉淀。因此,还原作用在许多硫化物矿床中,对矿石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五)不同性质溶液的混合。不同性质的溶液混合后,会打破热液体系的平衡,促使某些化学反应的进行,从而引起矿物的沉淀。 五、气化热液的成矿方式 气化热液成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充填作用,另一种是交代作用。 (一)充填作用及矿石特征 含矿热液在运移和停积定位过程中,如没有遇到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则热液与围岩之间不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和物质的相互交换,热液中成矿物质的沉淀主要是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条件的改变,直接沉淀在围岩的裂隙或孔洞中,这种成矿作用叫做充填作用。以充填作用为主要方式形成的矿床称为充填矿床。 充填矿床中,矿体的形态取决到原有空隙的形状,一般都为规模不一的脉状,与围岩的界线十分清楚。矿体中矿物的成分相对简单,矿物在空间分布上受沉淀顺序的控制,通常从裂隙的两壁向中心生长,形成对称带状构造(图1—a)。如热液从裂隙的一侧供应,则常形成单侧带状构造(图1—b)。在两种带状构造中,矿物最发育的晶面指向热液供应的方向。充填作用形成的矿石一般为自形晶—半自形晶粒状结构,典型的构造除条带状外,还有梳状、晶簇状、角砾状及同心圆状等。 (二)交代作用及矿石特征 交代作用的概念在讨论伟晶岩成矿作用时已阐述清楚。在此主要介绍交代作用的类型以及影响交代作用的因素。 交代作用必须在有孔隙溶液参与时才能进行。也隙溶液渗透岩石,并能带走被交代组分和带来交代组分。根据溶液搬运交代组分和被交代组分的方式,可将交代作用分为扩散交代作用和渗滤交代作用两个主要类型。 扩散交代作用是指组分的移动是通过停滞的粒间溶液,以分子或离子扩散的方式缓慢地进行。即组分的带入或带出不是依靠溶液的流动,而是由于组分的浓度差造成的,使扩散作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进行。浓度差是扩散交代作用的必要条件。

图1 充填作用形成的对称带状构造(a)及单侧带状构造(b)1—脉壁;2—石英晶体;3—闪锌矿;4—紫水晶;5—晶洞 渗滤交代作用是指组分的移动是靠溶液的流动来实现的。换言之,在交代作用过程中,组分的带入或带出是供助于流经岩石裂隙中的溶液进行的,而溶液流动的原因主要是压力差。因此,压力差是渗滤交代作用的必要条件。 影响交代作用的因素较多,主要是组分的活动性、浓度、温度、压力以及围岩的性质和构造等。一般而言,组分的活动性越强,交代作用越易进行。浓度增加,则活动性会相应降低。温度升高有利于交代作用的进行,压力加大则有利于渗滤交代作用的进行。围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交代作用的影响甚大,如石灰岩的化学性质活泼,易受交代作用而成矿。而石英岩化学性质较稳定,不易发生交代作用成矿。 交代作用形成的矿石比充填作用形成的矿石复杂得多。矿石成分相对多样,矿物种类较多。矿石中常含有未被交代的围岩残余、原岩的结构构造以及假象矿物。交代作用形成的矿物晶体因生长时不受空间限制,可向各个方向自由生长,故可形成完整的晶体,如交代成因的黄铁矿和石榴石等常具完好的晶形。 在热液成矿过程中,交代作用与充填作用往往同时出现或先后发生,这时要注意区别以哪种成矿方式为主。 六、气化热液引起的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是指气化热液使围岩发生各种交代作用和变化。广义地说,围岩蚀变也是一种变质作用。因为遭受蚀变的岩石(蚀变围岩)在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物理性质诸方面都已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发生在矿体附近、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称为近矿围岩蚀变。这类蚀变常围线矿体呈带状分布,范围相对较小。离矿体较远、与成矿关系不密切的围岩蚀变称为远矿围岩蚀变。这类蚀变常远离矿体呈面状分布,范围一般较大。 围岩蚀变是气化热液成矿作用的重要特征,下面对一些主要蚀变类型做出简介。 (一)矽卡岩化。氯化热液在高温状态下,在中等深度交代中酸性侵入岩和碳酸盐而形成矽卡岩的蚀变,称为矽卡岩化。矽卡岩化主要发生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石的接触带及其附近,在交代蚀变的过程中,几乎从碳酸盐类岩石中带出了全部CO2和部分CaO、MgO,同时带入大量的SiO2、Al2O3和Fe2O3;对于中酸性侵入岩,则有大量CaO、MgO和Fe2O3带入和K2O、Na2O、SiO2的带出。与矽卡岩化有关的矿产主要是W、Sn、Mo、Fe、Cu和PbZn等。 (二)云英岩化。云英岩化是指高温气化热液交代花岗岩类岩石,形成以白云母和石英为主的岩石—云英岩的蚀变作用。其交代反应如下: 3NaAlSi3O8+K++2H+=KAl2[AlSi3O10](OH)2+3Na++6SiO2 钠长石 白云母 石英 3KAlSi3O8+2H2O=KAl2[AlSi3O10](OH)2+2KOH+6SiO2 钠长石 白云母 石英 云英岩中除白云母和石英外,还可出现锂云母、黄玉、电气石、萤石、绿柱石、黑钨矿、白钨矿、锡石、辉钼矿等矿物。与云英岩化有关的矿产主要是W、Sn、Mo、Bi、Nb、Ta、Be、Li及一些宝石矿物。 (三)钾长石化。有关钾长石化的概念在论述伟晶岩成矿作用时已提及,在此不再赘述。钾长石化可形成钾长岩、钠长石钾长岩、石英钾长岩、黑云母钾长岩及霓石钠长石钾长岩等蚀变岩。与钾长石化有着的矿产较多,如与蚀变化岗岩有关的Li、Be、Nb、Ta 等矿床,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W、Sn矿床,斑岩型Cu、Mo矿床,以及某些Ph、Zn、An、U、TR等矿产。 (四)钠长石化。钠长石化不仅发生的温度范围较大,从高温到低温热液阶段均可发生,而且对原岩的选择性不明显,不同性质的岩石都可发生钠长石化,其中中基性岩浆岩最易发生钠长石化。在与矿化有关的花岗岩中,钠长石化,其中中基性岩浆岩最易发生钠长石化。在与矿化有关的花岗岩中,钠长石化常发生在钾长石化之后,而钠长石化之后往往又发育有云英岩化。与钠长石化有关的矿产主是Be、Nb、Ta、TR、W、Sn、Au、Fe、Cu、P和黄铁矿等。 (五)青盘岩化。青盘岩化也称变安山岩化,是指安山岩、玄武岩、英安岩和部分流纹岩在中低温热液作用下,尤其是在热液中CO2、S和H2O等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蚀变现象。形成的青盘岩呈暗绿至褐绿色,主要是蚀变矿物是绿泥石、碳酸盐矿物、黄铁矿、绿帘石和钠长石。与青盘岩化有关的矿产有斑岩铜矿和钼矿、黄铁矿、铜等多金属矿,以及金银贵金属矿。 (六)绢云母化。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分布十分广泛,如各种岩浆岩、泥灰岩、钙质页岩等岩石都易发生绢云母化,表现为铝硅酸盐等矿物被细小的绢云母交代。与其有关的矿产较多,如斑岩型铜钼矿床和黄铁矿型铜矿床等中温热液硫化物矿床。有时也出现在与次生石英岩有关的金、萤石、红柱石和刚玉等矿床中。 (七)绿泥石化。它是一种十分普鹿的中低温热液蚀变,可发生在多种岩石中,尤其是一些安山岩、闪长岩、玄武岩和辉长岩等中基性岩浆岩中。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绿泥石化常与电气石化、绢云母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有关。与绿泥石化有关的矿产为锡石—硫化物矿床、黄铁矿型铜矿床,以及铅、锌、金、银等多金属矿床。 (八)硅化。硅化是一种最普遍的热液蚀变,从高温到低温都能发生硅化。由于热液中的SiO2发生沉淀,或热液将原岩中的其他组分淋滤掉而残留下稳定的SiO2,从而使被蚀变岩石的石英或蛋白石含量增加。与硅化有关的矿产有Cu、Mo、Pb、Zn、Au、Ag、Hg、Sb、黄铁矿、明矾石、重晶石等。 (九)碳酸盐化。碳酸盐化常发生在热液作用的晚期,可发生在中基性岩浆岩、碳酸盐沉积岩及碱性—超基性岩中。主要蚀变矿物是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和菱镁矿。与其有关的矿产是Cu、Pb、Zn、Hg、Nb、Ta、Zr、TR、菱铁矿和菱镁矿等。 (十)蛇纹石化。蛇纹石化学发生在超基性岩和白云岩等含镁高的岩石中,表现为蛇纹石交代橄榄石和白云石等矿物,使蚀变岩呈显不同程度的嫩绿绝。与超基性岩蛇纹石化有关的矿产有Ni、Co、Pt、Pd和石棉等;与白云岩蛇纹石化有关的矿产主要是Fe、Cu以及石棉、滑石和菱镁矿矿床。 除以上十种围岩蚀变化,还可出现明矾石化、高岭土化、重晶石化、沸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等多种蚀变类型,不一一赘述。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铝材厂污水处理工艺(铝氧化废水处理工艺)

上一篇:2022年1-4月哥伦比亚煤炭出口同比增长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