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营铅锌银矿区位于河北省张北县西南64km处,因在蔡家营村附近发现的矿区而得名。
蔡家营矿床是河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于“七五”期间勘查的一个大型铅锌银矿,目前仅在矿区中的Ⅲ号矿带探明储量:锌144万t,其中富矿达60%以上,伴生银832t、伴生金17t。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
该矿区,1958年当地群众当铁矿开采。1959年河北省地质局张家口综合地质大队三中队经过工作认为是铅锌矿,并用浅井、平硐进行控制,于1961年提交了《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铅锌矿普查评价报告》,提出深部有进一步工作的必要。
从1977~1990年,河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对该区进行了大量地质、物化探勘查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地质勘查成果。1987年编写了《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铅锌金银矿区普查评价工作报告》,获得铅+锌贫矿176万t,品位4.47%;铅+锌富矿100万t,品位8.95%;伴生金19t,品位0.49%g/t(其中Ⅲ矿带单独金5.8t,品位5.80g/t);银1163t,品位29.38g/t(其中单独银211t,品位193.06g/t)。1988年决定继续对矿区进行评价,投入了大量钻探、坑探、槽探等工程。1990年提交了《河北省张北县三号乡蔡家营铅锌银矿Ⅲ矿带详查地质报告》。
在地质勘查工作同时,1988~1991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物化探研究所等会同地质三队,对该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为进一步扩大矿区找矿前景提供了依据。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筹划进一步勘探或以探建结合等方式开发蔡家营大型铅锌银矿。
2.矿床地质特征
(1)地质概况 蔡家营铅锌银矿床是华北地台北缘兰阎-蔡家营-青羊沟成矿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内蒙(古)地轴中部,蔡家营隆起的东部边缘。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大同营子组变粒岩、上侏罗统白旗组和张家口组火山岩。与矿化有关的燕山期侵入岩主要是薛家沟花岗斑岩株和石英(或花岗)斑岩脉。控矿构造,通过蔡家营矿区呈北东东向延伸至张麻井一带的断裂构造带F45,对区内有关斑岩体和矿床分布起着控制作用(图3.8.4)。
(2)矿体规模 矿体大部分产于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内,仅有少数产于白旗组火山岩中,呈隐伏-半隐伏状态产出。矿体(脉)产状多样,走向有北西西、南北和北东等,倾角不大,现已勘查出5个矿段,其中Ⅲ、Ⅱ、Ⅴ矿段的矿体规模大、品位富。Ⅲ矿段位于矿区北部东西长1320m,南北宽度不一,最宽达1200m,共圈出50个工业矿体,一般长300~800m,有的长达1000m以上,厚度变化大,10cm~42.3m,平均厚度0.62~6.62m,延深190~520m。Ⅱ矿段位于矿区南部,矿体大部分为隐伏矿体,长1200m,宽400m。Ⅴ矿段位于矿区西部,为盲矿,矿体长1800m,宽500~800m。
矿体形态以脉状、不规、则脉状、透镜状、囊状等产出。
(3)矿石组成 矿石以原生硫化物矿石为主,按矿物组合分为两种即毒砂-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矿石(Ⅲ矿段)和黄铜矿-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矿石(Ⅴ矿段)。矿石矿物主要有闪锌矿(包括铁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次要矿物为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自然金、自然银、深红银矿、黝锑银矿等。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乳滴状、骸晶、交代残余、压碎和揉皱等结构;构造主要为脉状、块状、稠密-稀疏浸染状和角砾状等构造。
(4)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具线型热液蚀变特征,并因岩性不同而蚀变产物有所差异。角闪黑云斜长变粒岩或片麻岩,主要为绿泥石化、阳起石-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和硅化;酸性火山碎屑岩和石英斑岩多为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
(5)矿床类型 该矿床经地质科学院矿床研究所和内蒙古地矿局地质三队有关专家研究认为, 是燕山晚期形成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脉状铅-锌-银矿床,现统称为与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蔡家营式”脉状铅锌银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