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变质作用是指由地壳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引起的变质作用。
20世纪30年代,以美国怀特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煤变质主要受构造变化控制,从而夸大了动力变质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动力变质作用在自然界是存在的。例如,在中国江西上饶巴度逆掩断层附近狭长的动力变质带中,晚三叠世煤转化为无烟煤;北京梁山八宝山逆掩断层两侧,部分煤变质,接近石墨化阶段。
结构变化引起的动压不能促进化学煤化,一般只会引起物理煤化。因此,只有当构造应力作用于煤系地层,产生较大的摩擦热时,煤才会变质。因为这种热观往往很少见,动力变质主要发生在煤层因岩石导热性能差的相对封闭环境中,热盘容易集巾。如煤及围岩在压扭应力作用下的强烈构造活动,往往形成动力变质带,多呈条带状分布。与其他类型的煤变质作用相比,这种变质作用往往是次生的和局部的。
含煤建造的形成和演化往往是复杂的,因此一些煤田煤的变质作用往往以多种复杂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煤变质问题,必须全面分析煤质变化的原因和演化历史,从而明确变质作用的类型和规律,为煤质预测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