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之于矿业,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就是要构建一种新的智能模式,实现资源与开采环境数字化、技术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可视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生产管理与决策科学化,智能化也成为矿山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
用智能驱动传统矿业转型升级,打造& ldquo安全、高效、智能、绿色& rdquo采矿,提高矿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矿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01状态:智能建筑的初级阶段
智能矿山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现代矿山建设的总称。旨在通过智能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矿井具备类似人类的思维、反应和行动能力,实现物、人、人的综合信息集成和反应能力,主动感知、分析并快速做出正确处理。

同时,我国矿山智能化之路任重道远,尤其是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大型矿山企业凭借巨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率先布局智能矿山建设,形成了涵盖先进综采、监控、装备制造的矿山运营体系。
但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矿山企业面临着& ldquo想聪明却不能聪明& rdquo形势、资金、技术、人员配置不能满足智能化矿井建设的需要,智能化进展缓慢。
整体来看,我国矿业仍处于智能化建设的初级阶段。
02误区:智能可以一步到位吗?
近年来,随着智能矿山概念的火热,智能矿山的建设如火如荼。在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误区。如何避免这些误区,对实现矿区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来代表智能化的实现。
一些矿山企业对智能化建设认识不足,考虑到成本投入因素,认为只要引进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设备或工艺系统,就实现了矿山的智能化建设。

一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先进生产线的优势无法发挥,落后的生产关系无法匹配先进技术的问题。
★★★ (2)智能化过程似乎一步完成。
一些矿山企业希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或设备,达到无人值守、减少井下工人、提高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的目的。但是,他们不可能一口就变成胖子,智能化的过程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 (3)模仿似乎缩小了与优势企业的差距。
我国大多数矿山企业都喜欢模仿优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模式,矿智也不例外。在智能化的过程中,神华等大型矿山企业也借鉴德国先进矿山的经验。

与神华相反,目前很多企业盲目借鉴和引进龙头企业采用的相应技术或设备,没有充分考虑自身需求并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导致生产工艺或设备与矿山实际需求严重不符。
★★★ (4)盲目依赖高投入而不是智能规划
矿井智能化的进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投入和统筹配置,不能盲目高投入。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智能化转型,但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阻碍了企业的智能化发展。
03矿区智能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1)注重前期的系统规划设计。
前期系统的规划设计是实现矿区智能化的基本保证。
企业应合理规划发展方向,系统设计建设方案,通过多专业、多领域技术的集成,形成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方案,打造属于自己的智能化矿山组织实施模式。
★★★ (2)逐步实现,永久改善
矿区智能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企业现有基础上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矿山智能化的流程要以自身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在效仿其他矿山企业的同时,要以现有的流程体系为基础,以满足智能化作业、标准化应用、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为目标,整体提升流程体系,完成与作业的匹配。
★★★(四)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投入
智能矿山建设涉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投入和统筹配置。
在人力方面,矿山企业要加大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系统培训,实现岗位配合和联动。此外,建立和完善专家系统,实现数字化集成和决策支持。
在物质资源方面,要根据矿山条件和自身需求、综合生产能力和智能功能,合理引进智能生产系统或设备。
在财力上,资金的投入要基于智能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既不吝惜投入,也不盲目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