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财经资讯>发改委拟将油价调整发布权交给第三方机构

发改委拟将油价调整发布权交给第三方机构

  历经14年的油价改革,中国油价始终在模拟市场定价。没有对石油行业的改革,油价不可能真正市场化

  陈卫东任职于中海油。2004年,他买了一辆排量1.8升的高尔夫,加满一箱油的费用大概是180元,现在则要400元。

  “每周到超市买一次食品,到加油站加一箱油,加油的钱多于买食品的钱。”陈卫东说。

  北京500万辆汽车的拥有者,大部分和陈卫东一样,都在感叹油价飞涨。2012年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再次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中国成品油零售价更进一步,迈入“8元时代”。3月29日,北京93号汽油售价8.33元/升,97号汽油8.87元/升,0号柴油8.31元/升。

  祝昉也是石油业内人士。今年年初他开车在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转了一圈,亲身体验了美国的低油价——不同州的不同加油站相差约十几美分,但基本维持在4美元/加仑水平(折合人民币6元多/升)。

  与此同时,三大石油公司近年创下巨额盈利。即使单看炼油,2009年和2010年中石化盈利都高达231亿元和159亿元——这些盈利来自中国消费者。

  大部人不像陈卫东、祝昉那样对石油行业熟悉,能够理性分析其中原因。网上流传的“中国油价只升不降的秘密”“中国油价比美国还高”等说法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而主管油价的发改委也成了众矢之的。“政府被石油公司绑架,该下调的时候不下调,不该涨价的时候涨价”,消费者批评意见铺天盖地,迫使发改委官员不得不出面解释。

  “我可以明确地讲,成品油价格每次到上调时,都非常慎重,并适当延后;每次下调,只要条件一成熟,马上下调,从没有延后过一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今年3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表示,从2008年底到目前为止,国内油价经过13次上调、5次下调,总体涨幅不到80%,但同期国际油价从每桶40多美元上涨到将近120美元。

  中国从1998年开始尝试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几经波折终于在2009年5月正式启动新机制,确定与国际市场接轨原则。而2000年后国际油价一路走高,中国超过一半原油依赖进口,国内成品油价格水涨船高有合理成份。但中国油价比美国高是否合理,是否真的存在“涨多跌少”,或是“涨易跌难”?中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合理?发改委是否涉嫌人为操控?

  从财新记者梳理的历史数据看,国际油价从1998年年均价12美元/桶,涨到目前120多美元/桶,上涨10倍;同期,中国国内汽油出厂价从2100元/吨涨到目前9180元/吨,上涨不到5倍,低于国际油价涨幅。再具体看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实行的三年多来,国际油价从40美元/桶涨至目前120多美元/桶,上涨3倍多;国内汽油出厂价则从5580元/吨涨至9180元/吨,上涨不到2倍。

  表面上看,近十年国际油价的涨幅远高于国内成品油价的涨幅,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一直被发改委摁住,发改委挨骂有委屈之处。

  但无论是旧的与国际成品油价接轨的管理办法,还是2008年以后执行的新的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的管理办法,都给价格管理部门预留了人工干预空间,而发改委在调价中则综合考虑了CPI及油企盈利等因素,以至于经常出现国际油价上涨时未及时跟涨的情况,而为了缓释落差,又相应出现了国际油价下跌时不跟跌的情形。

  这种刻意为之的“低油价”为发改委招来了骂名,也掩盖了深藏的种种问题。

  从2002年开始,国际油价几乎以每年10美元/桶的增速上涨,当时中国成品油定价本准备接轨国际成品油价格,却因考虑油价上涨对其他行业的影响而迟迟未调。从2002年到2008年,国内成品油价维持每年只调整两到四次。犹豫间,国际油价已冲上历史最高值——147美元/桶,国内油价却维持在6480元/吨。而按照发改委的说法,6480元/吨仅相当于国际油价83.50美元/桶。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价差拉开。这种该涨时不涨,直接导致了该跌时不跌。

  而该涨不涨,使油企承受“政策性亏损”,回头又给油企财政补贴,导致油企在炼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上混乱不清,妨碍企业真正提高效率。

  更重要的是,中国油价一直在被扭曲。过去14年进行的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从1998年挂靠新加坡成品油到现行机制挂靠三地原油,始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定价,而只是一种模拟市场化定价。

  真正的市场价格应由本地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决定,先决条件之一是供应市场开放竞争。可是,回首1998年中国油价机制改革以来,政府对石油局限于价格管控,忽略了对石油行业格局进行更深入的改革,始终维护着三大石油公司对行业上下游、进出口全方位的垄断或寡头地位。在这个没有竞争的市场上,消费者没有自由选择空间,任何不满与愤怒都只能向主管调价阀门的人发泄。

  长期研究石油价格问题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邓郁松告诉财新记者,从1998年推出成品油价改开始,14年的价改之路,说明价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没有对石油行业的改革,只有价改是不行的。

  但中国还在沿着模拟市场的价改之路往前走。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已上报国务院的中国油价机制改革方案包括几项内容:一是缩短国内油价随国际油价变动调整的周期,加快调整频率;二是进一步优化国内油价参照的一揽子国际原油价格,增加WTI挂靠油种;三是定价公式仍由发改委制定,但将达到公式条件的调价发布权交给第三方独立机构,比如新华社。

  在供应市场仍然垄断在几大国有石油企业手里的情况下,定价权没有下放给企业是明智之举。加快调整频率等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模拟市场化定价机制,但上述几项措施落实,发改委就不会再因油价而身负骂名吗?显然不会。

  政府要想不再背负骂名,应该敢于放弃依赖模拟市场化定价,转而寻求建立真正的市场化定价。真正理顺油价机制需要对石油行业格局进行调整,在成品油进口、炼化及销售各个环节培育和引入竞争,否则公众的不满仍将持续。

  模拟定价里的人工干预

  中国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5月7日正式颁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这个定价机制在2008年1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后就开始实施。2008年12月19日至2009年5月7日间的两次调价均参考这一定价机制。

  在此之前,中国油价从1998年6月开始尝试与国际油价接轨,已经历过两次重要变化:1998年时建立与新加坡成品油价格挂钩的机制,到2001年10月改变为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成品油价格挂钩。此时,国际原油价格约在每桶30美元上下。

  但是,由于中国的成品油供需与国外存在差异,中国试图将国内油价与成品油挂钩改为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无奈国际油价此后一路高歌,到2008年高涨至140美元/桶,迫使与原油挂钩计划迟迟不能落实。

  2009年国际油价大幅回落之际,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匆匆推出。《管理办法》明确中国成品油调价将参照布伦特、辛塔和迪拜三地原油现货价格,当这三地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可以相应上调或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

  这实际上是一种模拟市场定价机制,其效果好坏一是看定价公式能否科学模拟目标市场的价格,二是看机制执行的好坏,比如,是否被扭曲性操控。

  纵观国际油价历史数据,经常有油价急跌情形。发改委引入移动平均价格概念,出发点是为了熨平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其必然的后果就是滞后性。

  假设某一天(或几天)原油价格下跌幅度超过4%,但在计算这一天以及往后推22天的移动平均油价时,22天中价格上涨的影响,很可能和基数比变动率达不到负4%,也就达不到调价条件。

  例如,在2010年10月25日《成品油价格有关问题的说明》里,发改委就曾表示:“今年6月1日国内汽、柴油降价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在每桶70美元-80美元之间小幅波动,其间,7月中旬和9月中旬两次出现降幅接近4%,但由于国际市场油价迅速回弹,最终都未达到4%的调价边界条件。”

  有趣的是,发改委在2011年10月8日亦表示,“如果单纯从时点价格比较,国际市场油价从前期每桶120美元的高点回落至目前水平,下降幅度确实早就超过了4%,但从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看,有一个逐步回落的过程,近日才达到4%的调价边界条件。”

  不过,根据国际机构普氏能源的中国市场分析师梁晓欣计算,过去三年来不仅出现多次达到上调窗口没有上调的情况,也有多次达到下调窗口而没有下调的情况。2011年1月以来至少有一次是国内油价达到下调窗口而没有下调。不过,这一年国内油价到达上调油价窗口而没调的机会更多,共有四次。

  客观而言,2009年新机制实施以来中国油价走势基本符合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3倍,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跟着上调,价差缩小。但这一机制仍然是政府指导定价,掺入了发改委的人工干预。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钢企盈亏受制于矿石资源

上一篇:3月PPI或迎来近期首次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