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操作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的交底。
4、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工作。
5、要求待修补处的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才能进行修补工作。(二)、劳动力准备施工人员根据缺陷存在的数量,由生产经理合理安排。
(三)、施工方法1、涨模处理
(1)、先弹垂直线,将涨模一侧混凝土面用钢钎逐层剔凿,用毛刷刷干净,并用水冲洗,使其无松动石子及粉尘。 (2)、检查因涨模是否引起钢筋位移。如果钢筋位移,剔凿的深度应满足钢筋复位后保护层厚度要求,然后进行钢筋复位。重新用毛刷刷干净,并用水冲洗,使其无松动石子及粉尘。 (3)、对修补处涂刷一层用同结构砼相同的水泥做成水泥浆进行界面处理,以使新旧混凝土能结合良好。
(4)、用1:2水泥砂浆进行抹面处理即可。如果厚度超过20mm,需挂设钢丝网进行补强处理。施工完毕终凝后加强淋水养护。 2、麻面处理(1)、用钢钎逐层剔凿,用毛刷刷干净,并用水冲洗,使其无松动石子及粉尘。(2)、对修补处涂刷一层用同结构砼相同的水泥做成水泥浆进行界面处理,以使新旧混凝土能结合良好。(3)、用1:2水泥砂浆进行抹面处理即可。施工完毕终凝后加强淋水养护。五、质量保证措施修补施工时,由施工员进行旁站监督,对胀模部位的混凝土进行凿除后由项目部质检员进行复检并报验监理。在以后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技术交底要求施工,杜绝再次出现类似质量问题。
针对上述现象做如下处理方案。涨模部位处理方案:模板拆除后发现混凝土有涨模现象,技术质量人员应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到现场查看,监理工程师查看完成后作业人员对涨模部位混凝土进行剔凿,剔凿时不得损坏结构钢筋,剔凿完成后,经项目部技术人员检查合格,通知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合格后用清水将剔凿部位浇水湿润,用与原结构混凝土所使用的同样的水泥配置1:2~1:2.5的水泥砂浆,于修补前进行调试对比,调试好后将水泥砂浆放入小桶内搅拌均匀,依照漆工刮腻子的方法用刮刀将剔凿面刮平压光,随后按照混凝土养护方法进行养护。六、修补质量要求1、 选用的修补材料,除了满足建筑物运行的各项要求外,其本身的强度、耐久性、原混凝土结构的粘结强度等,均不得低于原混凝土的标准;2、 修补时应将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彻底凿除,清除松动碎块、残渣,凿成陡坡,再用高压水冲洗干净;3、 对于修补后的混凝土表面加强保护、养护,避免二次损伤或出现风化干缩裂缝。七、胀模预防措施(一)模板方面1、对进场对拉螺栓和三型卡进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2、 墙、柱模板施工下角基层一定要平,控制2mm之内,若平整度不够,支模以前要用砂浆找平模板底角。3、为防止模板底角发生偏移,在浇筑底板时插Φ20钢筋头,模板外侧用脚手管进行固定。4、为防止模板缝漏浆,在模板底角用水泥砂浆封堵,模板拼缝间加海绵条(粘海绵条一定要平直,距模板内侧3mm)。5、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随时擦干净上部被砂浆污染的模板面。6、 对拉螺栓的间距要严格检查(间距为400mm,下部1m范围内要进行加密间距300mm),确保板墙的外形尺寸。同时螺栓孔位置弹线确定,保证外观整齐。7、 模板接缝要用木方跨缝固定,加强支护,保证模板面平整。8、 模板拆除时,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时方可进行。拆模不可整片拆下,应从上到下顺序拆除。(二)、混凝土浇筑方面1、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5m,每次下料高度(即浇筑厚度)控制在0.6m左右,最大不得超1m,以防高度增大过快而使混凝土侧压急剧增大。2、 振捣时要做到快插慢拔,快插是为了防止先将表面混凝土振实而与下面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慢拔为了使混凝土能填满振动棒抽出时所造成的空洞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分层厚度为≤450mm,混凝土振捣密实,振捣棒应插入下层且超过50mm,以利新旧混凝土接合密实。同时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振捣时要掌握好振捣时间,不过振也不漏振,一般每点振捣时间为20~30s,但应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振捣时设专人配合振捣操作人用手锤轻击模板检查是否振捣密实。3、 浇筑时,应设专人监视模板、螺栓、锚固板的变化,如发现变形、移动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