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国内资讯>让市场解决煤炭的问题

让市场解决煤炭的问题

    煤炭行业正在经历艰难洗牌。在过去两年已有大批煤矿主、贸易商转行,在煤炭低谷来临前抽身。
 
  在黄金时期过去后,一些在“裸泳”的煤企率先被淘汰。这是国内煤炭行业重组的良机,更为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资源禀赋好的企业提供机会。
 
  如果单纯以行政手段稳定煤价、推高价格,很可能虽然解决了煤炭行业的眼前问题,但影响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和宏观经济企稳大局。一旦煤价上涨,势必带来电价上涨、原料成本提高、物价上涨的连锁反应。
 
  要相信无形的手发挥作用。相对于电力、油气而言,煤炭市场化程度最高。依靠行政管制来解决问题,貌似直截了当,实则可能是违背市场规律。
 
  2011年11月底,为缓和煤电矛盾,发改委对电煤实行临时价格干预。自2012年1月1日起,对市场交易电煤规定最高限价,秦皇岛等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5500大卡电煤平仓价最高不得超过每吨800元。
 
  当时,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为860元/吨,文件下发后煤价开始大幅回落。但煤价下降的驱动力是市场供需变化、经济下行,而非行政干预。直至2013年1月1日发改委才解除临时价格干预措施。
 
  近期,国务院启动新一轮煤炭脱困行动,救市从控总量、限进口、减负担、改考核等方面入手。其中,压减煤炭产能最受关注,目前看主要通过国有煤炭企业带头减产,遏制超产、非法生产等方式开展。
 
  限产一方面可以保证安全,另一方面调节供应和需求。根据笔者了解,此次减产仍然采用传统的分配方式,即全国确定压减总量,分配给各省执行。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立竿见影,但一刀切或许会使资源扭曲。如,一些效益好、煤质高的矿井可能被限产;一些本该关停,却承担社会责任的矿井继续保留。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行业组织呼吁企业自律减产,另一方面煤企低价促销、宁降价不丢市场,有利可图的煤矿仍在加紧生产。这就是宏观调控与企业市场行为之间的差距。
 
  在过去十年,煤炭行业经过一轮野蛮生产、疯狂扩张的时期,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资源腾挪之后,“寒冬”突然来临。我们需要政府部门为煤炭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环境,但不应维护部分煤炭企业的利益。
 
  在国务院简政放权的大局下,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该从批项目、管企业的惯性中走出来,取而代之引导煤炭企业转型,为安全监管、环境保护、市场秩序的维护、煤炭资源高效配置负责,推动煤炭管理体制改革。
 
  基于煤炭的特殊性,一些地方政府对煤炭的干预过多,如限制煤炭外流、要求煤炭兼并本地非煤企业、干预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强制要求煤炭必须在线上交易。政府管理部门应敢于让渡部门利益,为企业发展让步,还原市场本意。
 
  鄂尔多斯一家煤炭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尽管内蒙古自治区决定下调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标准,取消铁路“三产”部门向煤炭企业收取的“计划费”,但煤管票收费等负担依然沉重,这些收费是地方财政主要来源。
 
  根据统计,目前煤炭行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高达几十种,煤炭流通阶段的成本远远超过开采生产成本。这些税费就是压倒煤炭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国务院、地方政府三番五次发文要求清理煤炭税费,但实际上清理工作进展在个别地区并不那么理想。
 
  问题很清楚,个别地方政府是应该捂紧自己的钱袋子,还是给企业发展铺好路子,管理水平高下立现。过去十年,地方政府和企业坐享煤炭红利,现在是补课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田陈煤矿组织岗位员工自写“N不准”

上一篇:中国在煤炭控制已经迈开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