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存在着老煤炭企业的共性问题,也存在一些个性问题。
一是安全管理的区域广、矿井多、任务重。煤炭产业发展区域从山东省内泰安、莱芜两地发展到跨越7个省(自治区),矿井扩展到目前的30余对,虽然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安全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任务和压力日益加重加大。
二是老区矿井开发建设时间较早,矿老、井深、战线长、各类灾害较多。老区10对矿井中投产时间超过50年的有6对,超过40年的有2对,其余2对矿井投产时间也都超过20年,水、火、瓦斯、冲击地压威胁一应俱全。
三是新区矿井工艺复杂、条件不一、井型多样。矿井开拓方式从立井、斜井到立斜混合,生产工艺从落后的炮采炮掘到先进的综合机械化开采,资源赋存从薄煤层到中厚和厚煤层,井型规模从几万吨到千万吨。同时,省外资源的开采条件较为复杂,“三软”煤层和受瓦斯、水害威胁资源地质储量达159亿吨,占到储备资源的50%以上。
为此,我们始终把安全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对矿井生产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灾害,明确了“超前防灾、科学治灾”的思路和“分类管理、重点调度、异常警示、专业评估、科学治灾”的原则。
关于“超前防灾”,我们认为,任何灾害一旦出现再去治理,不但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而且不稳定性增强。为此,我们大力提倡增强超前意识,把工作尽可能做在前面,在源头预防控制显现的和隐蔽的致灾因素。
例如,在冲击地压治理方面,我们在全行业率先开展了冲击地压防治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建立了技术管理、组织管理两个体系和防冲技术管理流程,制定了防冲组织机构、采掘关系管控、技术管理、监测卸压、防冲装备、安全防护和防冲培训7个方面标准,形成了一套适合企业实际的防冲量化防治体系。
在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区分省内省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不同灾害类型的矿井,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灾害治理措施,确保治理到位、措施有效。
我们集合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与企业内部高水平工程师、技术人员建立安全评价专家库,每年定期对省内外各类矿井安全生产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整改和治理方案,确保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同时,强化“科技治灾”,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企业现有的科技创新平台,强化水、火、瓦斯、冲击地压、高温热害等重大灾害发生机理及治理技术研究,针对关键性技术难题,聘请专业内首席专家到现场进行联合攻关,确保措施先进有效。
我们把安全作为最重要因素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调整职工收入分配比例,创新推行“433”结构工资,即安全、质量、任务分别占比40%、30%、30%,工资增长向更加注重安全质量转变。
(作者系山东能源新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