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国内资讯>煤炭驱动型增长的终结

煤炭驱动型增长的终结

     中国是个煤炭消费大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50%。2000至2013年,中国的煤炭消费从13.6亿吨上升到42.4亿吨,年均增长率高达12%。惊人的消费量为过去中国三十年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雾霾和惊人的碳排放。不减少燃煤,空气污染治理举步艰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是无从谈起。过去国内外许多解读表示,中国煤炭消费或在2020年至2040年间才能达峰并逐渐下降。但是,清华布鲁金斯中心主任齐晔与英国国家社会科学院院长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等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与煤炭消费脱钩,中国煤炭消费的峰值或已提前到来。他们的研究于 2016 年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
 

  中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的脱钩

  齐晔等人发现,2014年中国煤炭消费减少了2.9%至41.2亿吨,2015年则继续减少了3.6%,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却仍然分别保持了7.3%和6.9%的增长。因此,尽管未来煤炭仍将作为主要能源,这个现象预示着中国煤炭消费已经提早达到一个拐点,并且继续下降。在达峰后的两年里,中国基本实现了以更少的煤炭消耗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后煤炭增长时代。

  文章认为,中国之所以可以实现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减少煤炭的使用,原因有两点:其一,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减缓,尤其是建筑业与制造业增长乏力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至6.9%,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1991至2010年,中国第二产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12.6%,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使中国成为世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然而,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出口显著下降,国内房地产开发也供给过剩。受此影响,“十二五” 规划期间,制造业与建筑业增长率下降了8%,而包含直接使用电力在内,这两个行业约占同期煤炭消费的80%。2015年,电力、钢铁、水泥三大高耗煤行业的煤炭消耗分别下降了6.2%、3.2%和8.2%,大大降低了全国煤炭需求。与此同时,能耗仅为第二产业四分之一的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50%。

  其二,空气污染治理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加快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比重的下降速度。2006年起实行的“十一五”规划将重点放在对主要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控制,实现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各减少10%以及能耗减少20%。2011年,氮氧化物、氨和碳能耗等指标的加入进一步增强了政策目标。由于煤炭燃烧是许多目标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降低煤炭的使用也已列入相关政策目标。

  分析认为,近两年煤炭消费的下降不仅仅是受经济波动影响的暂时现象,而是趋于稳定和减少的长期趋势的一个转折点。原因如下:首先,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是中国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纵观世界历史,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一段在高速增长后经济缓慢增长的阶段。当城市化和工业化达到一定的阶段,第三产业也将取代第二产业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为了完成中国在巴黎气候协定里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即在2030年前后碳排放达标及清洁能源比重达到20%,中国政府持续加大在非化石能源领域的投资和建设,其投资规模占世界总量的1/3。第三,中国正展开新一轮以能源、通讯、高科技制造业为主导的 “工业革命”,能源技术的进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能源结构的优化将继续促使煤炭消费稳步下降。

  跨越式的能源转型

  历史上,煤炭消费的达峰是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正依照这一发展路径向后煤炭增长转型。早期煤炭消费伴随人均收入一同增长,在国家接近一定富裕程度的时候达峰并逐渐下降。以英国为例,他在经历了长期以煤炭为主向的时代后转向以油气为主的能源结构,进而又转向发展可再生能源。美国也将天然气作为从煤炭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过渡。相比之下,中国正在积极地终结煤炭时代,缩短自己的油气时代,提前走向清洁能源时代。

  与英美两国相比,中国在一个更低的发展阶段完成了煤炭消费的达峰。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富裕程度比英美煤炭达峰时分别低10%(1956 年)和75%(2007年)。近年来,风电和光伏成本的大幅下降,在保证收购的前提下,可再生能源已经可以做到在适当减少补贴的同时与火电竞争,这将大大加速可再生能源对火电的替代进程。考虑到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庞大的人口、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如此迅速地实现达峰和向非化石能源转型与有效的政策引导密切相关。

  最后,文章指出,煤炭驱动型增长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煤炭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煤炭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仍将在中国能源结构里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民生的改善将不再依赖煤炭消费的增加。中国煤炭达峰将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作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煤炭达峰不仅是全球碳排放达峰的必要前提,也是国际减排努力的重大转折。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1月中旬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继续下行

上一篇:华安期货:动力煤早报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