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刘中民提交了《关于加快布局实施我国新兴的乙醇战略产业的建议》。
刘中民说,长期以来,乙醇一直以粮食相关的作物为原料,采用传统作物发酵方法进行生产。我国人口众多,为确保粮食安全,不宜大规模以粮食为原料生产乙醇。采用生物废料(如秸秆)生产乙醇的技术研发受到普遍关注,但仍难以达到大规模实用化的程度。
近期,中科院与企业合作在煤经甲醇制乙醇新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建设了世界首套1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并验证了技术经济可行性,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设计和建设百万吨级大型煤基乙醇工厂的能力。初步估算规模化煤制乙醇生产成本约3000元/吨(3吨标煤生产1吨乙醇),比其他技术大幅度降低。该技术使我国大范围推广乙醇汽油成为可能;还可用于将我国大量过剩的甲醇厂改造成乙醇厂,调整产业结构、释放产能;也可以用于钢厂尾气生产乙醇,减少排放的同时提高钢厂效益。
乙醇是联系化石资源和生物可再生资源的桥梁,不论从其能源属性及重要化学品属性看,还是从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看,乙醇均有潜力成为新兴战略产业,在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及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刘中民建议,统筹布局我国乙醇产业。根据我国资源特征,近期应以煤制乙醇及钢厂尾气制乙醇为主进行布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安排粮食乙醇;待生物秸秆制乙醇取得突破后,接续发展乙醇及相关产业;在煤化工产业规划中增加煤制乙醇相关内容,鼓励首台(套)百万吨级煤制乙醇工业示范装置建设;改变乙醇汽油各省封闭运行模式,全国范围加快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及时出台新的变性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研究论证汽油中添加更多乙醇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