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宋磊,是伊犁一矿党支部的一名支部书记,也是该矿工会的副主席,总是喜欢揣着本旧旧的日记本“到处跑”,这不,这会他又“跑”去少数民族职工家里慰问了。“宋书记,是我们的贴心的老大哥,逢年过节,他总会带着慰问品到家里来看望我和我的家人,这不,今年肉孜节,宋书记又来看我们了,感谢企业对我们的少数民族职工的关心。”生产服务项目部维吾尔族职工阿不来提感激的说道。
这本旧旧的日记本,是一本“民情日记”,哪个职工家庭生活有困难了、哪个职工孩子上学有困难了、哪个职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了,等等,这些都在上面记得清清楚楚。其实在宋磊办公室的柜子里这样的“民情日记”还有很多,正是这一本本的“民情日记”,架起了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前期了解职工情况,只是凭脑子记,但是时间一久就忘记了,我就开始记《民情日记》,一开始记的时候没有章法,最后人多事儿多了就记乱了,后来随着记录,我也慢慢改进方式,现在自己有空的时候就翻翻日记本,发现为了员工解决的问题还真不少,一种成就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同时,看到记录里一些还没为他们解决的事情,也会不由自主在心里督促自己加把劲。”机关支部书记宋磊感慨到。
今年,不仅有宋磊的“民情日记”,该矿还有通过三级排查,针对职工一时不懂的“政策问题”、一时不适的“情绪问题”、一时不服的“利益问题”,换位思考,从班组一级开始进行下访,建立的“民情日记”,支部汇总建立专门台账,形成“解疑释惑问题库”,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情收集“零障碍”、民意沟通“零距离”、民忧化解“零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