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报道称,去年,京津冀及周边“2+26”个城市被列为秋冬季错峰限产地区,钢铁、电解铝、化工等高排放产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最新消息表明,错峰限产城市数量或扩围至80个城市,环保力度将再次升级。
错峰限产城市将扩围并非空穴来风。今年6月底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将长三角一市三省、汾渭平原等区域也纳入高排放产业限制区域。新一轮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行动已全面启动,除了对“2+26”个城市环保“回头看”外,还将首次对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开展大督查。
苏南地区的一家钢厂透露,为响应省级环保要求,目前钢厂限产比例已在10%左右,对于秋冬季错峰限产城市可能扩围至长三角地区,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对于近期不时发生的区域性环保限产,黑色产业链研究人士认为对钢铁供应起到了一定的减量作用,甚至归纳出“环保限产红利”一词,认为近期唐山、常州环保限产,是支撑焦炭、螺纹钢等品种持续走强的因素之一。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钢铁企业要实现超低排放,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势必增加,这会影响企业效益甚至是企业生存,未来必然有部分环保不达标的钢铁企业退出。对于达到超低排放的企业,李新创则认为可以“不停、不限、不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