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受国内外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多数企业效益明显下滑,亏损面大幅增加。”在十一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表示,产能过剩和各地产业高度同质化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这一矛盾在煤炭行业表现尤为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发展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3年《中国企业发展报告》称,煤炭行业步入10年来最困难时期。由于内外部宏观经济低迷、煤炭需求减少、煤价回落等原因,上半年煤炭企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回款压力增加。1至9月份,财政部重点监测的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6.35%。三季度,近20家煤炭上市企业业绩无论同比还是环比下降幅度均超过30%。
不堪重负
煤炭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使得人们感觉离这个行业很近。但是煤炭作为一个能源系统又囊括了电力、煤炭设计、港口、开采等形形色色的行业,因此显得尤为复杂和庞大。
而造就了煤炭行业现状的原因探索就显得十分芜杂。
“从行业而言,应该说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整个煤炭行业就出现了下滑,而整个2012年下滑是非常明显的。”一位从事煤炭设计的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已经影响到下游设计行业的盈利能力,“最让人担心的是,到目前为止,还丝毫看不到好转的迹象。”
在税收增长上,煤炭行业的盈利下滑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税收收入数据显示,2012年工业企业的税收呈现低速增长态势,而且行业税收增幅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国家税务总局总会计师汪康在十一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2012年生活消费品工业增值税增长较快,但原油和煤炭的增值税增幅却在逐步回落。“一季度两个行业增值税分别增长44.6%和12.1%,上半年分别增长27.1%和9.5%,全年分别增长11.8%和下降5.4%。”
汪康表示,石油煤炭行业从去年年初开始,增幅逐步回落,效益也在逐步下降。
“2012年,煤炭行业效益下滑可以用非常显著来形容。”上述设计院负责人表示,效益下滑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周边几个大的煤矿产出的煤都没有销路。煤炭销售不畅,设计院催款就难,而且近期设计院接的案子也有所减少。”
正因为行业不景气,所以煤炭行业才出现跨界经营的热闹景象。
据公开资料统计,前50强煤企中,涉足电力的企业达30家以上;涉足煤机等装备制造的企业达24家;涉足地产的企业9家。此外,各大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涉及的业务包括航空、农业、客车制造、服装、IT等产业。
2012年5月初,陕西煤化集团投资乳业的消息一时间成为业内人士的谈资;紧接着,6月,山西焦煤集团与河南双汇集团拟定在太原共同建立一家生猪屠宰基地,建成后,销售额可达30亿到40亿元;7月中旬,又传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将投资新绛县晋南农产品商贸物流园,涉足“卖菜”业务。
虽然,煤炭企业在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业内对此却并不看好。有分析认为,煤企的跨界经营所产生的效益对煤企的发展很难形成实质的支撑,而且煤炭产业跨界运转很可能蕴含着风险。
“煤炭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原因十分复杂,除了与大的宏观经济走势有关外,产能过剩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上述设计院负责人表示,在业外人士看来煤炭一直是一个高利润行业,“但是大家没有看到,煤炭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成本非常高的行业。正因如此,不少企业纷纷涌入煤炭开采,造成产能严重过剩。”
“只要看一看从电厂仓库到车站码头堆积如山的存煤量就能知道,煤炭产业的运营压力有多大。”而遭遇经济下滑也让这种产能过剩产生的后果更加严重。
多重因素叠加
“产能过剩和各地产业高度同质化,任其发展会引起系统性风险乃至经济危机。”李伟表示,我国经济增速下滑,亏损面增加,其原因既有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是产业长期存在经济结构、发展方式不平衡、不可持续性在新形势下矛盾凸显的表现。
在过去的一年,煤炭行业在不断增加,但社会需求却并不给力。
原则上,投资是拉动煤炭需求的主要动力,各类建设项目在施工初期需要大量钢材、水泥,会带动煤炭需求。
去年上半年,国内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3.2%。根据对各类建设集群投资增幅走势的分析,判断2012年上半年新开工项目中,工期较长(三年以上)的基础设施项目居多,而2011年同期则是工期较短(一年以下)的轻工业及装备制造业项目居多,由此推断2012年上半年各类建设项目主体结构的施工量同比可能呈负增长状态,进而判断投资建设对高载能产品及煤炭需求的拉动力度同比有所减弱,这是煤炭需求疲软的外部原因。
根据《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3》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到8月,我国煤炭消费总量27.1亿吨,同比增长1.4%,增速同比回落8.7%,是10年来的最大降幅。原因一是经济增速下降;其次是水电超发。2012年4月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发电厂水电发电量增速同比增加8.7%,同口径火电发电量增速回落11.8%。
下半年,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同时发力,加上水电出力环比明显下降、气温偏低等气候因素,煤炭市场需求从10月开始小幅度回暖。
“大家都认为煤炭是个高利润行业,纷纷涌入。进来后,很多人才发现,煤炭行业的盈利水平并不高。目前,因为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太低,仅井下作业这部分人工成本就特别高,而且资源税对企业的影响也特别大。”
“如果外部经济环境发展向好,煤炭产能大或许还能消化。但在外部经济环境并不支持的情形下,煤炭产能又大幅飙升,两重因素叠加使煤炭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煤炭企业大部分为国有老企业,各种负担很重,“人员分流很难,企业办社会在煤炭企业表现得也特别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去年煤炭需求并不旺盛,但煤炭的净进口量却在大幅增加。“因为煤炭从煤矿至用户的流通费用很高,其中既有地方政府和运输部门的收费,也有各种性质的中间商加价,致使国内煤价竞争不过进口煤。”
有统计显示,2012年前11个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2.54亿吨,同比增长29.9%。净进口煤炭2.45亿吨,同比增长35.1%,同比增加国内供应6374万吨。这一增量大约占2011年同期国内商品煤消费量的7.4%,也就是说,即使煤炭产量同比持平,在进口煤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为实现供需基本平衡,需要煤炭消费同比增长7.4%。但是,据分析,煤炭消费并没有明显增长,尤其是2012年上半年,进口量逐月走高,而商品煤消费量呈逐月回落趋势,月均消费量比2011年下半年下降2.9%。
在这种情形下,煤企应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控制煤炭产量。但企业的产能却在持续增加。供需失衡让煤企存货量大增。
利润收窄、成本高企,煤企纷纷表示“经营压力很大”,要求国家减轻企业负担。但来自主管部门的看法是,资源税的改革能否给煤企减负还有待认证。
资源税改革先解决重复征税
煤炭企业认为税负过重,强烈希望监管部门在结构性减税设计上能兼顾到煤炭行业。但实际上,目前资源税进行改革是因为对能源类企业的征税不是太重而是太轻了。
业内认为,资源税从“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会增加企业税负,从而大幅增加企业开采成本,可以推进我国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煤炭采掘业税负比较高,压力很大。”在十一届中国企业高层论坛上,黑龙江龙门矿业控股集团负责人表示,2011年,龙煤主营收入350亿元,实现税收总额54亿9千万元,“2012年这么困难,主营收入也接近350个亿,但煤炭收入减少了36亿元,税还是缴了49亿元。”
龙煤认为,尽管煤炭盈利很高,但大型的老国有煤炭企业负担却很重,难与同行竞争。
“煤炭行业的税制改革,要研究的主要就是资源税改革。”汪康表示,资源税的改革与降低企业税负关系不大,“结构性减税是一个总体趋势,但这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能降低税负。”
汪康表示,资源税的改革主要考虑增加地方财力,更好地改善民生。“我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企业把煤都挖走了,将来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都需要钱,所以资源税改革首要是增加地方税收;其次资源税改革的同时要清理对煤炭的各项税费。现在先着手研究将来怎样清理税费。”
煤炭行业及相关产业的人表示,资源税按照矿藏资源量提前缴纳,对煤矿企业而言负担确实很重。但资源税改革的初衷却是“从量计征”对企业而言征税太轻,给后期环境整治带来困难和隐患。
资源费改革虽然争议很大,但讨论多年,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资源税从“从量计征”转为“从价计征”目前已形成共识,但对资源费的费率问题仍存有争议。按照目前的征税标准,煤炭每吨征8至30元税,大概占到1%的费率。有消息透露,国土资源部也拟将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由1%提高到5%。
“判断资源税费负担是否合理,不能简单看资源税一个税种的税负,否则会形成片面、错误的观点。”上述设计院负责人表示,资源税改革首先要解决重复征收的问题。
“我国现行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资源开采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实行从量定额征收,原油税率为8~30元/吨。”该负责人表示,由于税制过于复杂,形成重复征收,“我国资源类税费不单纯是资源税,还包括特别收益金、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以及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与价款等,形成对资源的多重征收,费重于税。”
而且因为资源税制不统一,也造成了企业间税负负担不公平。
“如果要进行资源税改革,税率不能定得过高,5%到8%有点太高,2%比较合适,否则企业会不堪重负。”
业内认为,资源税改革应统筹考虑企业总体税费负担情况,坚持清费立税、税费联动的改革原则,研究解决资源税费重复征收的现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截至记者发稿,从煤炭大省山西地税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山西目前正积极争取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改革在山西省试点,表示将逐步构建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税收政策环境。(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