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煤化工>煤化资讯>全国碳市场开张,老总们请进

全国碳市场开张,老总们请进

全国碳市场开张,老总们请进

2月1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标志着酝酿10年之久的全国碳市场终于开门营业。按照要求,企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折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煤,即纳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等信息并接受监管。

碳市场被视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风向标。多位专家指出,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机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虽然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碳价仍需时日,但长远来看,碳市场将对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10年酝酿千亿市场正形成

中国碳交易市场尝试始于2011年底。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等地先后启动了7个地方碳排放交易试点,为中央政府推出全国碳交易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地方碳交易试点采用了以排放强度为基础的设计。这种方式比较能兼顾中国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的双重需求。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提出了3步走路线图,即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和深化完善期。

2018年,建设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职责由发改委转到了生态环境部。根据原定路线图,全国碳市场应于2020年左右开始模拟运行并在1年后进入正式运行。然而,这一进程却因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而有所推迟。不过,去年下半年出台的几项重大政策和草案最终推动《管理办法》等关键的规范性文件在今年1月出台,全国碳交易市场得以于2月1日正式拉开大幕。

“截至2020年8月,7个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钢铁、电力、化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成交额超过90亿元。”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介绍。

试点实践证明,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碳排放问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湖北碳市场现有各类主体9800多个。其中电力、钢铁、水泥和化工四大行业的排放量,占纳入企业的81%。试点以来,纳入企业累计实现减排收益3.5亿元,另有217万吨省内贫困地区产生的碳减排量进入市场交易,带动收益超5000万元。

相关专家表示,以试点为基础,全国碳市场经过基础建设期、模拟运行期,如今进入真正的配额现货交易阶段。钢铁、化工、电解铝等行业已经做了长期准备。中国市场启动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多方预测显示,2021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量或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总量的3倍。整个“十四五”期间交易量较“十三五”有望增加3~4倍。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时,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

完善碳价企业盯住碳配额

《管理办法》提出,生态环境部将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综合考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等因素,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生态环境部制定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分配规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额。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杰俣说,为保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每年政府会设定全国碳排放总额。碳排放额度按一定规则转化为碳配额用于交易。每个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主体都有一个规定的碳配额,企业全年碳排放不能超过这一额度。不过,周杰俣表示,《管理办法》缺乏对配额数量进行制度化调节的细致规定,需要出台相关细则以进一步明确有关有偿分配、预留配额以及市场调节的规定。

在这种规则下,企业将面临3种选择: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从而减少企业自身碳排放,如果实际碳排放低于碳配额,就把差量部分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中出售;二是碳排放超过碳配额,以市场价格从其他企业购买碳排放权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三是不投入研发也不购买碳排放权,超额就认罚。

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交易中心高级经理颜磊举例说,假设市场中有A、B两类排放者,政府主管部门给他们分配相同的碳排放量配额各100万吨,A企业一年的碳排放量为110万吨,超过了规定配额10万吨,而B企业一年碳排放量为90万吨,距离达到规定配额还剩余10万吨排放空间。在下一年度碳交易履约时,政府会要求两类企业上交与上一年度排放量相等的配额,A企业就可向B企业购买富余的10万吨配额完成履约任务,否则将会面临惩罚。颜磊认为,通过碳排放交易,双方企业都可有效降低减排成本,全社会的减排成本也随之降低,政府部门也愿意看到这种局面。

李高同时指出,我国碳排放量在一定程度上仍将继续增长,与发达国家在已经达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建立碳市场不同。也正因此,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坦言,10年间,各大试点市场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长期存在价格波动较大、活跃度不足等问题。交易由试点向全国过渡的过程中,碳价是市场能否成功运转的关键。“好的市场需要一个有效的价格机制和很高的市场参与度,完善价格机制是首要任务。”

以北京碳市场为例。自2013年11月开市以来,该市场成交价格一直位居7试点之首。但记者梳理发现,北京碳价波动同样频繁,比如近半年成交均价低至约10元/吨,而高点却近100元/吨。

“企业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与碳价走势息息相关。碳配额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允许排放二氧化碳的上限,配额用尽,企业就需要花钱购买碳排放权。然而,很多企业平时不积极,直到发现配额不足时才扎堆抢购,供小于求的情况难免推高价格,导致一年不同时期碳价差别很大。”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称,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企业减排意识不强的问题。只有将交易行为平摊到全年,抓住合适时机高卖低买,才能避免碳价过高、加重成本。

压力倍增排放大户须转型

作为传统能源生产商和碳排放大户,面对到来的碳市场,石油和化工企业任务尤其艰巨。

据了解,油气行业的碳排放贯穿于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与甲烷两类。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的供热与供能需求;甲烷主要来自油气开采、运输过程中的气体逃逸,虽然它的排放量比二氧化碳少得多,但每千克甲烷的暖化效应却是二氧化碳的84倍。近年来,甲烷排放问题逐渐在油气行业引起重视。

“油气行业既是能源生产者,同时也是会产生大量碳排放的行业,从开采、运输、储存到终端应用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董秀成指出,“比如,上游油田开采过程中需要加压、加热、注水、注剂,这些措施本身就是碳排放的过程。炼化行业同样如此,需要通过燃烧供能、供热,一直到油气产品的终端使用,交通、发电领域,也都会产生碳排放。”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看来,石油和化工行业纳入碳市场后会带来3方面挑战。首先,产业能耗水平较高,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缩短流程来减排,投资较大,若使用清洁能源,也会进一步提高成本。其次,整体产能过剩,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各企业要花费很大力气。最后,除了用能方面的碳排放外,石油和化工行业生产流程本身也会有碳排放,增加减排措施会叠加企业压力。

那么,“十四五”时期,企业如何通过碳市场推动自身绿色低碳发展?各方也给出了建议。

郭焦锋建议:“在碳中和愿景下,会促使用油领域出现替代的倾向,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的出现都会导致用油的减少,这样会使我国炼化产能更加过剩,炼厂的经营压力也愈发加大。除了发展原有的业务外,石油企业也应往光伏、氢能等方向发展,争取形成油、氢、电综合的能源新业态,由传统石油公司向综合能源公司转型。”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办公室首席代表张建宇认为,“十四五”时期碳市场将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促使企业关注自己的碳排放量、理清自身碳排放水平。第二,形成碳价,让企业体会到碳排放水平与切身利益相关。现在,全国碳市场正式投入运行,未来碳排放配额会成为稀缺品,越来越值钱。企业就应该将碳减排纳入自身的发展规划中。如果企业能通过提高效率减少自身碳排放,从而在碳市场出售多余的配额获得利润,压力就会变成动力。

王科建议换个视角,把碳配额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像大宗商品一样参与买卖。“碳市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买卖配额,而是用经济手段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减排。碳减排是一项长期任务,企业不能到了履约监管时才急着购买配额、应付交差。企业如果能积极主动减少排放,自己省下来的配额就可以卖给别人,从中获取一定收益。”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发文了!山东6月底前完成焦化等行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

上一篇:青松讲盘:4月7日铁矿和焦炭等品种操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