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在俄语中是纯真少女的名字,耳熟能详的歌曲《喀秋莎》深沉优美、催人泪下,这首诞生并传唱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民歌,当时引起苏联红军战士们的共鸣。后来,当一种令德国纳粹闻风丧胆的车载火箭炮出现在二战战场上时,大家就亲切地称之为“喀秋莎”。(来源于《人民铁道》融媒体中心)。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中朝人民也准备让侵略者尝一尝“喀秋莎”的滋味,炮弹能不能第一时间运输到指定位置,直接关系到我军战斗的胜败。
在抢运“喀秋莎”的过程中,一位英勇的火车司机驾驶着军火列车穿越枪林弹雨,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运送任务,他的名字叫范永。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资料,我军三个月前方所需正常补给量为10000车皮;由于铁路运能限制,经尽量想方缩减也不得少了7500车皮。
没有铁路员工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八九七部队,将炸得面目全非的铁路运转起来,能实现对前方的有效补给吗?如果不能实现对前方的有效补给,38°线守得住吗??抗美援朝战争还打得下去吗?还能取胜吗?
范永,1922年9月生于吉林省农安县,1947年入党。1948年,他驾驶秘密列车运送军火,在辽沈战役期间立下特等功;1949年4月,他以“英雄列车司机长”的身份参加了在西柏坡召开的英模大会。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范永带领着一支由60多名优秀机车乘务员组成的突击队集结在朝鲜战场最关键的铁路运输地段——大同江岸,负责接过从后方到达朝鲜的军列,再驾驶机车将军列安全送过大同江大桥。
他们每天不间断地和敌机周旋,值乘期间大桥被炸断20余次,但只要一抢修好,突击队员们驾驶的机车就会隆隆驶过。
在前往军列停靠站的途中,范永乘坐的吉普车被美军飞机炸翻,满脸是血的他全然不顾伤势,爬起来继续往前跑。当他踉踉跄跄赶到车站时,站长和工作人员都吓坏了,连忙喊来卫生员给他包扎。
范永驾驶的列车刚开过大同江桥,就被突然冒出来的敌机盯上,一串串炮弹呼啸而下。
范永叫司炉小梁往锅炉里多投煤、小送风,让机车冒出大团大团黑烟。受山沟里低气压的影响,黑烟不能很快升空飘散,这样就能扰乱敌机视线。敌机盲目地疯狂扫射,小梁突然身体一僵身负重伤,副司机小杨毫不犹豫地接过铁锹,一口气铲了六七锹煤。机车嘶吼狂奔,在黑色烟幕的掩护下把敌机远远甩在后面。次日清晨,另一组队员驾驶的“05”列车也穿过枪林弹雨。
走过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晚年时的范永对儿女们说:“我经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立过功,获得了一点荣誉,这些都来自党的培养和信任,我衷心感谢党对我的恩情。你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将铁路老一辈的精神传承下去。”(文/闫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