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港运资讯>扶贫“双擎”让革命老区换了新颜

扶贫“双擎”让革命老区换了新颜

扶贫“双擎”让革命老区换了新颜

  近日,“发现最美铁路·走近红城百色”主题网宣活动采访团走近百色市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下甲镇平怀村等地点,探访脱贫攻坚背后的感人故事。

  昔日交通闭塞的革命老区,如今早已四通八达,在凌云县浩坤村,百姓们依托少数民族特色,利用自然资源,经营起了民宿、农家乐,吃上了热腾腾的“旅游饭”。这只是革命老区旧颜换新颜的写照之一,在这全面脱贫的背后,凝聚的是人才扶贫和交通扶贫的缩影。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是实现精准扶贫、提升脱贫成果的“第一生产力”。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党支部“制度空转”,甚至出现“上面加油门、中间换空挡、下面踩刹车”的现象,使得党的方针政策大打折扣,不利于推进全面脱贫。通过选派政治觉悟高、理论水平强、工作作风实的驻村第一书记,可以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精准传播和落实。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派,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他们走村串户,关心关爱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通过了解群众诉求,听取意见建议,有利于发挥为民服务的功能,一来保障了村民的基本权益,二来不断提升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凌云县下甲村为例,该村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牢牢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契机,在玉米地种上桑树,实现了“地尽其用”。如今全村桑园共有8600亩,316户农户参与养蚕,平均每户种桑面积高达15.19亩,户均养蚕收入5.17万元。村民们因地制宜、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伟力将农区变成了景区、将农园变成了乐园,实现了精准脱贫自然在情理、意料之中。可以说,驻村书记的选派驻扎,是帮助农民实现精准脱贫的“奠基石”之一。

  交通扶贫具有外联内通的作用,以铁路作为交通扶贫主力军,能够快速打通扶贫的“毛细血管”。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30米高的“猪笼洞”,是当时革命老区交通闭塞的一个真实写照。该洞口直径只有8~10米,坡度超过80度,村民们靠着竹子、树枝、蔓藤、铁线等各种材料拼凑成“天梯”,艰难地通往外界,受制于交通条件,当地很多物美价廉的山货、农副产品根本打不开销路,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十分单一,交通瓶颈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通往脱贫致富道路上的“拦路虎”。如今的百色市凌云县,在2016年率先建成了全国首个高铁无轨站,加上公路直通家门,已经实现了“村村通”,铁路和公路实现了“一站式服务、零距离换乘”。铁路的加持,有效打通了交通扶贫的“毛细血管”,让偏远的乡镇跻身“高铁经济圈”,加快了人文、经济、资源的互通,盘活了革命老区的发展建设。当地政府在服务群众出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高铁+旅游”模式,通过开行高铁旅游直通车、全域旅游环线车,深度挖掘了潜在客源,刺激了消费欲望,对乡村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提振作用。不仅如此,中国首条“南菜北运”铁路绿色通道——“百色一号”果蔬专列的开行,帮助田东、田阳、靖西等多个市县有效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从2013年至今,“百色一号”累计开行112趟,发送果蔬3万多吨,帮助老百姓实现了“菜篮子”鼓起“钱袋子”的美好愿景。交通扶贫,体现的既是行业的担当,也是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探索,这对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尽管在人才和交通“双引擎”的驱动下,革命老区新颜换旧颜,脱贫成果已经取得不俗成绩,但是仍需不断完善和加大力度对关键领域、中心工作的引领,特别是要加强《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广西自贸区实施方案、“十四五”编制规划等重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切实把国家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唯有如此,才能牢牢巩固好脱贫成果,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文/梁忠建)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五一出行,铁路保驾护航

上一篇:从五一客流看疫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