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煤化工>煤化资讯>双控政策调整,煤化工且慢暗喜,绿色低碳担子或更重

双控政策调整,煤化工且慢暗喜,绿色低碳担子或更重

双控政策调整,煤化工且慢暗喜,绿色低碳担子或更重

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业内不少人士对此进行了各种解读,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这是我国煤化工行业的重大利好,影响深远。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只是对过往能耗双控用力过猛政策的纠偏,并没有超出现行煤化工产业的政策框架,不宜过度解读,更不宜借此鼓励上马新煤化工项目。相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双控新意,即“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一政策性要求,对煤化工的挑战性更大,影响更为深远。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对煤化工企业用煤类别进行过政策性界定,也没有对煤炭的用途进行过限制。原料煤和燃料煤这一概念的强调,是煤化工产业在能耗双控政策背景下一些地方企业用煤不问青红皂白统统被纳入能耗总量进行控制,导致因煤炭指标不够用而陷入生产困境的一种“自救”。煤化工的理由是,原料煤在全生产周期过程中并未参与燃烧排放,而是通过工艺技术手段转化成其它化工产品,是物质形态的转变。应该说,这个“自救”的理由是有科学根据、有道理的,双控政策在这一点上确实考虑不周。后在行业、媒体、企业的共同呼吁下,这一合理要求被采纳,才有了“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调整。不过,这一政策调整也只是给煤化工企业从能耗双控中松绑,但要完成双碳目标任务却是毫不动摇的。

请注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完整表述是这样的: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由此可见,只把“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一句话单独拿出来解读,显然是不完整的,也是容易误导企业的。你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同时,接下来就是“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个关键点。对煤化工企业来说,看似是松了绑,实际上任务更明确、更重要。因为煤化工最大的软肋恰恰就是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过大。比如煤制烯烃的二氧化碳排放就高达13吨/吨烯烃,而传统石脑油裂解制烯烃二氧化碳排放为2.6吨/吨烯烃。又比如煤制油吨产品碳排放量约为8.5吨、煤制气单位产品二氧化碳排放基准约为48吨二氧化碳/千立方米,而石油炼制汽柴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都要远低于煤基路线。因此,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这个双控过程中,煤化工企业将面临更大挑战。换句话说,在过去的双控政策环境中,煤化工企业面临的是能开多长时间的问题,而在新双控政策环境下,煤化工企业面临的是让不让开、能不能开的问题。

所谓让不让开,是指随着新双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国家必将出台更加严格的碳排放限制性政策及措施,“两高”项目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被彻底淘汰是必然趋势。现在一些路线的煤化工项目已被当地列入“两高”名单,即使现在未被列入的,将来会不会被列入也难以预料。因此,如果煤化工项目仍是现在的碳排放强度,很难保证未来某一天不会接到关门通知。

所谓能不能开,是指一些路线的煤化工项目处置二氧化碳导致大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自己就开不下去了。有人测算,以现有技术水平,国内煤化工产业的碳捕集成本为25美元/吨。这个成本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降低碳排放与巨额成本之间的矛盾会使原本就缺乏经济性的煤化工项目雪上加霜,进一步失去市场竞争能力。如果技术研发再跟不上,既使政府不说话,企业怕是自己也不会开下去了。

综上所述,煤化工产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政策立意,特别是双控政策的调整,未来要重点抓好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在二氧化碳排放与捕集技术未有革命性突破的情况下,还是不宜再上马大型煤化工项目。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鲁西集团:孙印帅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

上一篇: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罕见病保障 京东健康携手多方共建罕见病全生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