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焦炭而言,05合约自2月中旬开始,盘面价格不断上涨,焦炭基差开始转负,并且逐步下探,期货出现大幅升水,此时投机性需求大量出现,导致本该进入钢厂的焦炭资源,陆陆续续转化为仓单资源,逼迫钢厂接受涨价,以此获取巨大差价,自2月24日至今,本轮上涨周期累计涨幅800元/吨,中间环节在海内外价差不断扩大的北京下,对国内焦炭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目前现货仍处在贴水状态,焦炭似乎看不到拐点。
就焦煤而言,据调度数据,2月20日,全国煤炭产量1218万吨,已恢复至去年四季度日均产量水平,山西省、陕西省产量分别保持在350万吨、200万吨左右的高位水平,内蒙古产量已超过370万吨,创二月份月新高。另外,能源局数据显示,当前全国煤矿开工率已经恢复到88%的水平,处于正常偏高位状态。然而,炼焦煤市场恰恰在这个时间段开始暴涨,截至目前,安泽低硫优质焦煤从2300至3400元/吨,上涨1100元/吨;柳林低硫优质焦煤从2200至3200元/吨,上涨1000元/吨。当然进口炼焦煤数据下周才能看到,下滑应该在预料中,就进口煤比重来说,不至于支撑焦煤如此暴涨,就当前国内煤矿复产情况,叠加当前需求淡季,这种暴涨似乎更不大应该。
回顾去年的煤焦行情,细思极恐。在“双碳”背景下,5500kal动力煤突破2600元/吨,准一级冶金焦突破4300元/吨,优质焦煤突破4200元/吨,因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电不够用了,被迫拉闸限电;我们没有焦煤焦炭去烧铁矿石了,钢厂被迫大面积限产,全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针对双碳和供应链问题,从国家最高层到各相关部委的表态,都在突出保供稳价意志,也是深刻吸取去年教训,能切身感觉到今年比去年喊得紧,动手早,措施多,而从目前的苗头看,似乎很难压住汹汹上涨的态势。
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内蒙代表团讨论时,做出重要指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从各部委近期出台的政策来看,也是紧紧围绕习总指示,在努力展开保供稳价工作,力争尽快落到实处,相信后期会有逐步改善。
双焦在原燃料供应链中是真的紧,原因可以找出好几箩筐,在这里也不再一一赘述,我个人认为,焦炭最主要原因是焦企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主动或被动限产,这种时间持续较长,在产能过剩背景下暂时没有政策方面的关照,焦炭行业已经陷入行业内恶性、无序竞争,缺乏自律;焦煤主要还是供给受限、外援缺失、定价强势及蓄水池干涸。
双焦无解,何以破局?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大体有四个途径:
1、涨到恐高,焦炭2205从2871到3932,盘面已经交易过5轮涨幅了,再涨要看钢厂有没有利润提供;焦煤也到3260了,再涨是不是有些不像话了,俄乌战争让多头吃撑了,兑现利润的踩踏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进一步影响整个黑色产业链。
2、供应缓解,需要跟踪两会后西北等地焦煤产量释放或动力煤反哺是否改善。巨大的海内外煤炭价差,外援资源严重缺失,让市场、机构、期货部门或金融资本已经把焦煤钉在无解的柱子上,俄乌战争让外援矛盾继续扩大,国内可供扩大的炼焦煤资源极其有限。
3、下游负反馈方面,长流程成本没有优势了,短流程这把保护伞暂时收起,按当前成本,4800的螺纹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了。钢厂的现货利润要重点关注,要把强势的钢厂打成亏损一定不可持续。采暖季限产结束后,钢铁产量扩张是具有确定性的,但需求的強度能否匹配产量的扩张是决定成材正负反馈的关键变量,尽管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数据好于预期,但从种种渠道反馈的信息来看,地产疲软短时不会有明显缓解,稍有风吹草动,必然会引起连锁变化。
4、调控或监管,或将是黑色链最大的变量、最大的不确定、最大的风险,从相关部门表态看,调控、监管脚步有逼近之势,但稳增长让相关部门的声音和动作似乎有些犹豫。春节前矿石炒作迹象很长时间相当明显,相关部门也仅在发改委发声后跟进,错过了更好反制时机;炼焦煤价格过高是钢材价格下游较难承受的最主要原因,但目前还没有动作。会调控吗?怎么调控?大矿长协季度定价践行保供稳价,但占据市场70%左右份额的市场煤(其中15-20%为进口资源)的监管和调控并非易事。
综合看来,煤焦局势缓解的4个条件虽若隐若现,但没有哪条具有确定性,能源问题可能较长时间会成为世界性问题,煤炭资源相对紧缺短期内也很难解决,炼焦煤并未明确排除在调控范围外,让负担较重的煤炭企业享受更多的供侧改红利可能是国家意图,但让上下游能接受也是底线,目前焦化已经很长时间陷入亏损(库存煤溢价一叶障目),煤焦价格也让钢厂较难承受,关注发改委中钢协、工信部等部门能否“起义”发声。
山东钢铁股份营销总公司期货部 宋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