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聚宝盆”
毕节地区是矿产资源大区。目前已发现30多种矿产,探明16种,形成了以煤、铁、硫、磷、铅、锌为优势矿种的矿产资源格局。煤、铁、铅、锌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省首位,矿业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2002年底的统计,通过勘探发现的矿产有煤、铁、铅锌、铜、钒、镍、汞、铝土矿、锑、稀土、钴、银、锗、镓、铟、镉、黄铁矿、重晶石、磷、石膏、泥炭、石灰石、白云石、砂岩、页岩、耐火粘土等。共发现296个矿床和矿点(矿化点),其中煤、铁、铅锌、黄铁矿和其他矿物已通过一定的勘探工作得到正式证实。这样看来,毕节就是一个矿产资源的聚宝盆。
矿产资源中以煤炭为主,分布在8个县(市),已发现资源量444.92亿吨,其中上述储量256.91亿吨,占贵州省资源量的45.9%。此外,铁、硫铁矿、泥炭、磷矿含重稀土)、铅锌等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储量居贵州省首位。除煤炭资源外,铁矿、硫铁矿、泥炭、磷矿(含重稀土)、铅锌等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储量居全省第一。其中铁矿主要分布在赫章县,已探明资源总储量4.72亿吨(矿石);硫铁矿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和大方县,已探明资源总储量3.56亿吨(矿石);泥炭主要分布在威宁自治县和毕节市,已探明资源总储量1.05亿吨。磷矿(含重稀土)主要分布在织金县,已探明资源总储量13.8亿吨。铅锌矿主要分布在赫章县和威宁县,已探明总资源储量1.3亿吨。赫章县铅锌矿伴生锗矿,储量182万多吨。
我区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无烟煤主要分布在大方、纳雍、织金、金沙、黔西、大方县;铝土矿和磷矿(含重稀土)主要分布在织金县;泥炭主要分布在毕节和威宁。铁矿主要分布在赫章县;黄铁矿主要分布在毕节、大方两县;铅锌矿主要分布在赫章县和威宁县。这些集中的矿产为区域开发利用、大型矿山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显著。
毕节地区矿产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开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的煤基地质勘查工作,探明可利用资源量不断增加,全区煤基矿产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利用。随着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矿山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区,开采的矿种、开发规模和矿石产量不断增加。其中煤炭开采应用最为广泛,全区70%以上的乡镇都在开采,开采范围大,矿石产量大,是全区矿业的主体。
优势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开采,不仅为我区各行各业提供了必需的煤炭,还向区外、省外输送了大量煤炭,成为江南主要的煤炭出口基地之一。毕节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西电东送”为重点,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火电和煤化工。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采选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毕节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优质,是国家规划的西电东送、贵州送广东的能源基地。区域内8个县(市)中,有6个县(市)有国家规划的大型火电厂。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矿山企业1545家,从业人员62750人,年产矿石4121.7万吨,工业总产值63.11亿元。其中煤矿企业560家,年产矿石3167万吨,工业总产值59.26亿元。2008年,全区生产原煤3167万吨,煤炭税收达到24.1亿元,占财政总收入69亿元的35%,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13.5%。未来,煤炭的战略地位将十分重要,煤炭工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将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整合资源挖掘潜力
根据矿产资源规划情况,按照《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州、重点县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区州县国土资源局组织编制了矿产资源规划。全区矿产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严格遵循规划。并设立勘探和开发项目的规划审查。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不得设立矿山企业,不得批准用地,不得进行矿业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建立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项目申请预审制度,建立了矿业权审批联合审查制度。任何违反计划的行为都将被立即纠正。
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整治前,全区共有各类矿山7884处,其中非法矿山7048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执法到位,由县(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综合执法,严查、彻底关闭非法矿山,加强对严重违法案件的查处。同时,建立健全监管信息网络,建立非法勘查、非法开采举报电话,指定具体值班人员,对举报案件进行登记上报,由相关部门落实。落实检查保障责任制,充分发挥执法保障作用,落实责任追究制,坚决制止非法勘查开采的存在。
通过整治,非法采矿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09年3月,全区在建矿井354座,设计能力6564万吨/年,其中大型矿井(90万吨/年以上)7座,设计能力1380万吨/年;中型矿井(45-90万吨/年)12座,设计能力615万吨/年;有335个小煤矿。
目前全区未纳入资源整合的在建(含原技改)年产30万吨及以下矿井58座,设计产能882万吨/年,其中24座已进入联合试运行。2009年进行了29次联合试运行,预计2010年将进行5次联合试运行。
加强管理至关重要。
地区国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废弃矿山整治相关问题,废弃矿山整治应纳入规划,因地制宜制定一些实施细则,认真实施。比如,如果对废弃地治理后的权属转移有更具体的规定,将是废弃地治理在指标、治理资金、技术支持、多渠道筹资等方面的法律保障。
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进一步深化对矿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煤矿资源整合;督促矿山企业按规定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计划”,监督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立矿山月报或季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组织对矿山企业的日常现场检查;并建立和完善资源(存储)管理数据库,实施矿山企业资源(存储)动态管理。
我们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构建和谐矿区。组建大型煤炭工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延伸产业链,多元化分散控制风险。加快运煤铁路、运煤公路和煤机市场建设。应采取特殊措施培养煤炭专业人才,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考虑当地政府、矿山企业和矿区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保护我的环境,珍惜我的资源,造福我的地方,造福我的人民”。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耕地、环境和生态,进一步规范全区矿产资源开发,解决和处理好矿业集团之间的关系,稳定矿区社会秩序,努力构建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环境。加快矿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区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区矿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如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地区国土资源局、煤炭局等单位负责人认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开发与保护并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土地复垦制度,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落实“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是地质灾害易发区、煤矿、硫铁矿、铁矿等。,建设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对矿区受损土地进行复垦和绿化,对矿渣和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循环利用,对矿山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严格执行新矿准入制度,缴纳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对开采矿山要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根据评价和评估结论进行监督管理,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规范矿产资源产权转让,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充分利用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加大对基础地质调查、公益性、战略性和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
全面完成矿山资源整合,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布局不合理和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矿山。严格探矿权采矿权准入管理,加强对探矿权采矿权人勘查设计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加强对矿山的监督管理,实行资源储量动态管理制度,切实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规划。
严格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充分发挥矿产资源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编制实施各类专项规划,科学合理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着力解决贫困农民生产生活用煤问题,着力加强“和谐矿区”建设。
随着矿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煤矿、铁矿、硫铁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增强环保意识,重视环境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已成为毕节地区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展望未来,前景广阔。
大型火电厂建设需要大量的煤炭资源作为支撑。全区火电厂全部建成后,每年将需要4500多万吨动力煤。但由于大矿建设滞后于火电厂建设,目前全区规划的15个百万吨级以上大矿只有7个开工建设,首采工作面也只有3个投产,难以形成大煤大电的格局。只有加快大矿建设,提高小矿单井产量,才能保证西电东送建设和煤炭供应需求。
地区煤炭局负责人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地表示,大方五峰二矿龙泉煤矿、迁西雷公山煤矿、金沙木空煤矿等在建中型矿井(45万吨~ 90万吨/年)发展良好。待建的大型煤矿有毕节市杨家湾煤矿、大方县对江煤矿、黔西县磨盘山煤矿、织金文津坝一号煤矿等12处,设计能力1890万吨/年。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地区煤炭局负责人表示,要利用当前煤炭市场疲软的有利时机,坚决关闭一批安全隐患严重的小煤矿,加快煤矿建设,提高矿井管理水平。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增幅下降,供需紧张局面明显缓解。关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小煤矿,加快煤矿建设,这是一个好时机。当前,煤炭工业管理部门的中心任务是搞好煤矿建设。按照“小煤矿变大、优化结构”的要求,严格控制小煤矿建设,整合改造中小煤矿,加快建设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煤矿,大力推进中小煤矿机械化,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全面提高矿井管理水平。
计划未来几年,全区煤矿总数控制在390座左右,减少205座,总设计生产能力达到1.25亿吨/年。2011-2013年小煤矿平均每年减少50个左右,2009年、2010年、2014年、2015年平均淘汰年产9万吨及以下小煤矿,地方小煤矿平均单井规模在21万吨/年以上,大多在30万吨/年以上。国有煤矿单井规模为600-450万吨/年,平均单井产能为35万吨/年。
到“十二五”末,我区煤矿平均单井产能可达到目前全国平均水平,地方小煤矿平均单井规模为21万吨/年,高于六盘水地方小煤矿15万吨/年;煤矿产能为1.25亿吨/年,高于六盘水煤矿产能1.06亿吨/年。到2015年,全区煤炭生产总值将超过600亿元,煤炭税费总额将达到近100亿元。我们相信,在地委和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有关部门和各族人民将大力弘扬“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毕节试验区精神,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