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肥的特性与氮肥不同:在土壤中流动性差,易固定,当季利用率低,后效大。这些特性对磷肥的适宜用量有很大影响。
一、磷肥用量对肥效的影响。磷肥用量对其当季肥效、利用率和后效有很大影响,具体描述如下。
磷肥用量越大,当季肥效越低。下表1是80年代全国化肥试验网对小麦、玉米、水稻肥效试验结果的统计。在施足氮肥或氮钾肥的基础上,每667平方米磷肥(P2O5)施用量小于3公斤。与大宇的9公斤相比,每公斤磷肥的增产效果是小麦的2.7倍,玉米的4倍。这就是施肥中的“收益递减”现象。为了兼顾产量和最大纯收益,根据目前的粮食和化肥价格,缺磷土壤上大多数小麦或玉米每667m2施4 ~ 8kg磷肥(P2O5)。近年来,我国南方稻田磷素积累量高,但肥效低。每667平方米只需施3 ~ 5公斤磷肥(P2O5)。在此施磷水平下,平均每公斤磷肥(P2O5)可增产粮食6 ~ 10kg,经济效益良好。
表1当季磷肥(P2O5)用量对肥效的影响(单位:kg)
表2磷肥(P2O5)用量对当季利用率的影响
磷肥用得越多,后效越长。1980年至1993年,位于河北省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结果如下:1 .每667平方米一次性施用磷肥(p2o 5)24公斤和48公斤,当季小麦分别增产21.7%和20.7%,差异不大;未来11年,不再施磷肥仍有很大后效,平均分别增产16.2%和20.8%。最近两年又施了磷肥,产量很快接近常年施磷的水平。2.小麦季每年施用4 kg和8 kg磷肥(P2O5)后,土壤有效磷(P)含量由试验前的5 mg/kg增加到7年后的8 mg/kg。以上结果表明,磷肥当季利用率较低,但有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磷肥用量越大,后效越长。结果还表明,磷肥一次用量很大,但省工,但不如磷肥平均每年或隔年施用。
第二,磷肥用量因土壤和作物而异。我国提倡因土施磷,缺磷严重的地块多施磷,一般作物少施。具体方法如下。
(1)在其他生产要素相同的条件下,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肥肥效呈负相关,可作为指导合理施用磷肥的主要依据。下表3是对粮食作物大量磷肥试验的粗略统计。缺磷土壤磷肥(P2O5)用量多为4 ~ 8kg。缺磷严重的土壤多为低产田,如冷浸田、盐碱地、沙土、新开垦地等。这些地块有效磷含量较低,但产量和施氮量不高,磷肥用量不宜过多。农家肥少,产量或施氮量高的,按表中磷肥用量取上限,反之取下限。
表3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肥用量的关系
上述根据土壤确定磷肥用量的方法简单易行,与所需肥料量不会相差太大。但在指导磷肥施用时,只能作为参考,要根据具体地块、不同作物灵活掌握。如黑龙江等寒冷地区,部分地块有效磷(P)达到15 ~ 20 mg/kg,施用磷肥往往有较好的肥效。还有经济作物,如菜园有效磷(P)超过P)20 mg/kg,需施磷肥。磷肥用量还受氮肥或氮钾肥用量的影响:在高、高、中、低土壤肥力中,如果氮肥用量设为1,粮食作物氮肥(N)与磷肥(P2O5)的合理配比分别为1: 0 ~ 0.3、1: 0.3、1: 0.5和1:1;缺钾地块也要施钾肥,每667m2施4 ~ 6kg钾肥(K2O),做到平衡施肥。
(2)由于作物施磷,有些作物对磷的需求量大,反应敏感,所以施磷肥效果好。作物对磷的敏感性一般顺序为:豆科作物(包括绿肥)、糖料作物、小麦、棉花、杂粮(玉米、高粱、谷子)、早稻、晚稻。因此,在同等土壤肥力下,磷肥应主要施于磷敏感作物。
根据当地试验结果,一般缺磷土壤中几种主要作物的磷肥(P2O5)适宜用量为:马铃薯、棉花每667 m2 4-6kg,花生、大豆、油菜、黄麻、茶园3-5kg,西瓜、烟草2-4kg,甘蔗6-8kg,苹果、香蕉、柑桔、荔枝0.2。经济作物种类多,产品质量要求高,尤其是多年生果树,合理施肥难度大。目前,经济作物磷肥和其他肥料的适宜用量正在深入研究。
磷肥的适宜用量和氮肥一样,可以用“养分平衡法”、“测土配方施肥法”、“肥效函数法”的公式来确定,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根据磷肥易固定、后效大等特点,以及当地土壤条件,有的应在公式中加入修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