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冶金电力>上半年陶业复盘:开窑率50%,超500条线闲置,成本涨10%以上,产品加速迭代

上半年陶业复盘:开窑率50%,超500条线闲置,成本涨10%以上,产品加速迭代

上半年陶业复盘:开窑率50%,超500条线闲置,成本涨10%以上,产品加速迭代

2022年上半年,中国建筑陶瓷行业变化之大,遭遇挑战之大,前所未有。

房地产市场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陶瓷企业造成严重冲击,瓷砖需求断崖式下滑,头部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甚至不得不大额计提坏账。

叠加今年异常的能源、原材料、运输等成本上涨,进一步蚕食陶瓷企业利润空间,多个陶瓷产区开窑率创历史新低。受大环境影响,陶瓷企业投资、新建/改造生产线热情不高。

“双碳”政策落地,国家大力推进制造业低碳绿色发展,陶瓷行业受“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属性影响,高效环保生产要求提升,陶瓷企业新建项目受到严格限制,现有陶瓷企业在成本和政策的倒逼下,对节能降耗需求日益提高,建陶生产准入门槛和发展门槛持续提高。

上半年建陶行业运行情况

2022年上半年,一组数据可以大致了解行业发展现状。

1、开窑率创新低,超500条生产线闲置

2021年下半年,多地陶瓷企业在煤炭、天然气价格急速攀升的倒逼下,全国多产区早早停窑,2022年开年后各地复产时间略晚于往年。

但截至3月中旬,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生产线复产率已达90%以上。辽宁、山东、福建等地复产率亦有70%~80%,而山西、河南、河北等地4月初迎来复产高峰期;而广东复产生产线历史罕见不足50%。

从上述各地开年后复产时间来看,除江西和西南地区保持较为正常的运行情况来看,其他地区大多都经历了较往年停窑早、开窑晚的情况。

即使在2021年建陶行业经历了整体停窑时间最长的秋冬季,但夏季并未如往年一般迎来一年中的生产旺季,全国生产形势进入5月已逐渐显露疲态。

造成2022年上半年建陶行业低迷的直接原因,是2021年以来房地产形势持续低迷的直接传导作用。作为高度依赖房地产的上游产业,房地产行业震荡,建陶行业首当其冲,需求量急剧下滑。

不仅如此,全国存在大量低值、小产能生产线处于长时间闲置状态,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现有约2500条生产线(含陶瓷瓦)中,至少有500条生产线今年未曾恢复生产,其中不少已停产长达一年以上。其中以广东、福建、河北等传统优势产区为主,主要集中在瓷片、外墙砖、抛光砖等低值产品和小产能落后生产线。

此外,相当数量的生产线上半年因市场和成本因素,生产周期不足2个月。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陶瓷厂整体产销两旺的现象仅维持不到1个月时间,这是出于秋冬季停窑时间长,复产初期市场补货现象所带来的短暂繁荣。5月份以来,各地很多陶瓷厂产销率仅维持在60%左右,能达到产销平衡的企业寥寥无几。到6月底,部分产区和企业已经处于爆仓或濒临爆仓状态。

截止7月中旬,全国陶瓷厂开窑率再度下滑,除辽宁法库实现产销两旺以外,福建、江西、河南、河北、广西、湖北等大多数产区仅维持在60~70%;云贵渝仍保持80~90%;四川由于环保、限电等因素开窑率仅有50%;山东停窑已近半,广东不到40%……进入7月下旬,更多的陶瓷企业规划减产。

2、成本攀升10%~30%,陶瓷厂利润大幅压缩

成本的攀升,是影响建陶行业正常经营的又一重要因素。相比往年,2022年上半年,建陶行业生产各项成本增长速度远胜往年。

自2021下半年以来,陶瓷生产能源、原料、运输等成本的上涨与往年波动性起伏不同,至今呈现大涨微跌的现象,大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形势和国内供需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价格攀升程度前所未有。

开年以来,广东天然气价格的异常波动受到全行业关注。其中,恩平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天然气价格经历“五连涨”,从3.75元/m³上涨至7.18元/m³,肇庆、清远等地区LNG也一度达到7元/m³左右,管道天然气供应严重不足,也一度飙升至5~6元/m³。

尽管夏季,天然气价格应季回落,但目前广东天然气价格仍在4.2~4.75元/m³之间,较往年夏季,气价仍高出50%以上。

而福建泉州,今年5月起直接摒弃以往限气,超出部分溢价的供应措施,工业用气价格由持续已久的2.82元/m³,统一上调至3.599元/m³。同期,山东淄博管道气价格从年初的3.65元,一度上调至4.3元,6月底略有回落,但仍高达4.08元/m³。作为“大产能、低成本”模式的河北地区,最高5.6元/m³的气价更是无法承受。

目前,全国使用天然气生产的主要产区中,仅有辽宁法库和四川未超过3元/m³。

煤炭价格2022年尽管不及2021年的“煤超疯”,但相对于去年回落后的正常空间,3月工业企业大规模复产以后,再度掀起上涨潮。北方从年前的800~900元/吨上涨至1100~1250元吨,南方的江西从1200元左右上调至1600元/吨,广西接近1800元/吨。期间尽管略有波动回落,但到5月底至6月中旬,江西仍持续上涨至1700~1800元/吨,广西已超1800元/吨。

不仅仅是能源,原材料受国际形势和国内产能影响,价格上涨亦幅度较大,给陶瓷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2021年,64.5%硅酸锆从1.2~1.3万元/吨,涨至2.1~2.2万元,期间起起伏伏,目前仍超2万元/吨;

氧化钴,从去年年底30万元/吨出头,最高峰涨到44~45万元/吨,相比前年翻倍增长,6月中旬约35万元/吨,较去年低位涨幅接近50%;氧化镨、氧化锌等大众金属氧化物涨价幅度比较大。

碳酸锂从2021年的17~18万元/吨涨至超过40万元/吨;

50%液碱6月中旬广东报价在2600~2700元/吨,较往年同期上涨80%左右;

94%工业三聚磷酸钠华南地区报价高达8400元/吨,而去年同期仅不到6000元/吨,涨幅近30%……

随着各地管控措施和原油价格的上涨,不少地区运费也有不同程度的上调。

相比众多能源、化工原料动辄50%甚至超100%的涨幅,陶瓷生产最主要的原料——陶土,波动较小,甚至价格有所下滑——因为开窑率低,需求量少。

综合而言,当前全国各地建陶生产成本,相较2021年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少则成本上涨10%,多则生产成本上涨高达20~30%。

成本持续攀升,瓷砖价格受市场需求萎缩影响,难以同步上调,因此极大挤压了陶瓷企业利润空间,这也是大量生产线选择停产、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8家瓷砖上市公司一季度报表显示,利润同比下滑30%以上,甚至7家处于亏损状态,这不仅是上市公司的个别现象,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不振的影响下,利润大幅下滑,已经成为建陶行业企业经历的普遍现状。

3、新建、技改点火生产线超50条

产品迭代速度加快,大产能生产线占主流

受大环境影响,2022年陶瓷企业新建、技改热情不如往年,仅有少部分企业新建生产线。但仍有不少企业生产线被技改,甚至重建,这主要是原有生产线过于落后,产品无法适应当下市场需求,不得不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截止7月10日全国新建、技改生产线达到59条,广东、福建、江西最为火热。

其中,瓷片、抛光砖、外墙砖、西瓦等产品生产线加速萎缩,中板、750×1500mm规格仿古和抛釉类产品、岩板、地铺石是技改、新建的主流方向,其中750×1500mm占大半壁江山。

据最新统计,2022年上半年,抛光砖生产线已萎缩至不到100条;瓷片生产线当前全国仅存255条,且正常生产的不足100条;外墙砖随着福建、广东大规模退出、技改,现存不足150条,且正常生产的寥寥无几。

相比之下,到2022年上半年,中板产能增长迅猛,主要包括瓷片技改和新建,生产线数量已多达182条。且不少800×800mm抛釉砖生产线兼容中板生产,其中不乏5月下旬广东全圣全新改造投产的日产5万㎡超大产能中板生产线。

地铺石,在福建外墙砖企业转型的推动下,生产线数量较2021年翻倍增长,目前已超100条,四川、湖北、江西、山东等地地铺石生产线也有所增加。全国地铺石生产线已达到150条左右。而且相比此前外墙砖简单技改转产地铺石,日产能仅5~6千㎡相比,2022年福建贝雅特、彩霸、天星等企业新建地铺石生产线,日产能均达到1万㎡以上,最高1.5万㎡。

大板(具有900×1800mm及以上规格生产能力)、岩板、薄板生产线仍是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上半年新建、技改达到15条,全国该类产品已超200条。

在传统的品类中,规格也发生较大变化。仿古类和抛釉类750×1500mm生产线产能暴增,成为行业主流规格,全国750×1500mm生产线超250条,日产能或高达500万㎡。

一方面,主流的800×800mm已无利润空间,简单技改后可直接生产750×1500mm;另一方面,超大规格的岩板产品产能远大于市场需求,大部分企业超过900×1800mm的岩板产品,上半年生产周期不足1个月,岩板生产企业不再盲目追求超大规格产品,大部分岩板生产线转产750×1500mm。

甚至今年新建/技改的14条大板、岩板、薄板生产线中,几乎都以750×1500mm为主要生产方向,此外,还有16条新建/技改生产线,为专业750×1500mm生产线。

此外,新建、技改生产线,在成本的倒逼下,大产能、智能高效、节能降耗的生产线成为企业追求的主要方向。3.15m宽体窑、400~500m超长窑、双层窑等大产能窑炉已经成为技改、重建生产线的标配。

在上述59条生产线中,除部分特色产品外,日产能鲜有低于3万㎡,日产能超3.5万㎡的生产线至少有20条,其中日产能达到4万㎡的有10条,通过单线产能的拉升,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为企业赢得了不小的利润空间。

4、落后产能加速离场,产区格局变化加剧

2022年上半年,在“双碳”、“两高”的政策限制下,以及成本倒逼,不少落后产能加速离场,其中不乏头部企业大规模淘汰老旧生产线,产区格局正在发生巨变。

广东、福建作为发展较早的建陶大产区,在如今装备技术、生产工艺、产品更迭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原有除了近五年来全新改造的生产线外,场地小、产能小、设备老,几乎都无法适应当前生产需求。

受国家政策影响,新建、改建项目审核严格,重新投资成本大,市场低迷风险大;加之经济发达地区人工成本、环境治理、优质原材料匮乏等因素影响,成本不占优势,有企业统计,同样标准的产品,广东佛山较广西藤县,综合成本最高相差10元/㎡。因此不少企业选择直接淘汰落后生产线,导致广东、福建产能明显萎缩。其中包括不少头部企业,选择关停广东生产线,将产能转移至广西、江西等周边地区。

河北、河南等地受成本影响,也有不少陶瓷生产线选择离场。根据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已退出、已停产明确退出或停产超1年复产无望的建陶生产线,超过200条。

江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凭借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活力依然。尽管受到市场不同程度的冲击,江西也有部分生产线转产锂电,但大多数生产线基本维持平稳运行。广西、山西、四川是今年以来,鲜有仍有纯新增生产线投产的产区。2021年以来,东鹏、蒙娜丽莎、欧神诺、宏宇、诺贝尔等头部企业均在不同地区新增产能。

不仅是企业洗牌加剧,中国建陶产区格局也在环境和竞争中,加速发生变化。

5、头部企业降维打击,行业价格战渐趋激烈

尽管受成本上涨影响,2022年上半年瓷砖涨价呼声此起彼伏,其中不乏新明珠、宏宇、东鹏、蒙娜丽莎等头部企业宣布上调部分产品价格,涨幅在5~10%之间。

但行业受市场需求偏弱影响,经销商及消费者对涨价接受程度低。不仅如此,750×1500mm、地铺石、岩板等产品由于产能的极速扩张,价格战反而愈演愈烈。

尤其肩负跨界大家居领域,拓展瓷砖企业市场份额重任的岩板产品,由于1200×2400mm及以上超大规格产品生产线增长过快,市场需求量远远低于陶瓷行业产量,行业甚至形成“生产一个月,一年卖不完”的状况,以至于不少超大规格岩板成为“特价板”,处理单价甚至低于一线品牌抛釉砖、仿古砖出厂价。

超大规格生产企业逐渐回归理性,放弃盲目追求超大规格,转而生产750×1500mm、900×1800mm和800×2600mm,甚至700×1400mm等更适合大部分家居产品加工需求的规格产品,同时回归瓷砖应用领域。

此外,受房地产形势影响,原本积极开拓工程集采渠道的头部企业,受到重创,不得不重新审视渠道建设,加快渠道下沉,成为头部品牌新的目标。

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产能优势,头部品牌凭借渠道下沉、价格下沉,抢占了不少中小品牌的市场份额,缺乏成本优势、品牌优势、产能优势、特色优势的中小企业,受到不小的冲击,有头部品牌750×1500mm产品一再降价,甚至祭出的零售价与中小品牌出厂价相当。

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产品创新,赢得了一部分的市场空间,如今年愈演愈烈的素色、质感风潮。

不惟生产端,从终端经销商的反馈看来,今年市场更显冷淡,仅开年后的3月份有过短暂的复苏。除却疫情的需求滞后性影响外,消费者对房地产走势和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大打击了购房和装修的热情,作为装修主材的瓷砖需求大幅减少,因此终端市场价格战更甚于厂家端。

展望下半年

建陶企业该怎么干?

总体而言,2022年上半年,建陶行业形势并不容乐观,而且从6月底各产区厂家反馈的信息看,7月份开始,全国陶瓷厂将与2021年如出一辙面临新一轮的停产、减产潮。不同的是,2021年的主导因素是“双碳”下“能耗双控”政策,而今年则直接由市场主导。

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陶瓷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是直接相关联的。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相关数据: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4%;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34.4%;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2.2%;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5.3%;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长7.3%……

精装房建设的过程中,直接带动瓷砖需求上行,可以预见,下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如今的形势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瓷砖消费或将持续下滑。

对于毛坯房而言,装修消费是具有滞后性的,按照目前普遍的从开发到交楼装修,需要1~2年。这就意味着,从2021年低迷的房地产行情,对今年的瓷砖消费需求影响还未完全显现。而今年继续下滑的房地产形势,又将影响未来1~2年的瓷砖需求。

毋容置疑的是,下半年建陶行业形势,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好转,而且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那么该怎么干?综合陶瓷行业发展现状,以下方向值得注意:

1、保持现金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在确定的市场环境和不确定的转型方向中,保持足够的现金流,很有必要。很现实的一个现象是,下半年开始,一批落后的企业会加速离场。

怎么办?

头部企业,船大难掉头,但依靠自身实力,并开源节流,基本都可以挺过去,等待市场恢复,依然可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中小企业,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理应评估自身实力能否支撑未来1~2年的苦日子。如果预期不乐观,那清理债务、主动退出,还能体面离场。一旦现金流不足以支撑企业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维持正常经营,最终不得不被动淘汰,得不偿失。

2、谨慎盲目投资、跟风技改甚至新建生产线

从2020年至今,陶瓷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拓展新渠道,建陶行业掀起了大规模技改/重建旧生产线的热潮。但数千万甚至1~2亿元的投资,新建生产线,换来的未必是新的出路。

尤其是岩板,岩板生产线在过去2~3年间,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尽管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岩板定义,但为了彰显企业实力,和产品的可应用领域广泛性,众多企业纷纷上马超大规格、超薄生产线,1000×2000mm、1200×2400mm、1200×2700、1600×3200mm……规格之大屡创新高,厚度从20mm的超厚岩板,到3mm的超薄岩板全覆盖。

按照当前的装备技术、工艺材料水平,满足上述生产需求并不是难事,但对产品生产要求越高,投入要求也大幅提升;为了切实获得更高的韧性和强度的生产企业,在原料挑选、配方上的成本也高于一般瓷砖;规格越大、厚度越薄,生产难度越大,导致的结果就是产量越小……综合投入成本远高于一般的瓷砖生产。

但是,结果确是上述所说的“卖不动”现象,尤其2022年上半年,不少广东超大规格岩板企业今年开窑周期不足一个月。

诚然,具有超大规格岩板生产能力的生产线,可以回归常规产品生产,但这过程中,从生产投入、到大家居市场开拓的试错成本太高,并非每一家企业都所能承受。盲目跟风、一蜂窝上线大规格岩板生产线,最终落得一地鸡毛的企业不在少数。

但是,也应该看到,有魄力花费几千万改造、甚至是投资1~2亿新建的企业,其决策者必定不是目光短浅、毫无理智,不懂得长远考虑的投机者。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如上述所说的,一方面,传统的生产线过于老旧,毫无优势可言,到了不得不更新换代的地步。另一方面,多个产品品类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而原有生产线又无法满足新产品的生产需求。

传统的陶瓷生产线、产品在成本的倒逼下无法支撑企业正常运行,适时淘汰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找新的方向,本质需求理所应当。这两年中,瓷片改中板、外墙砖改地铺石,尽管陷入同质化竞争,但相对而言,既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投资相对较小,是较为成功的转型。

但盲目且巨额的投资有可能只会越陷越深,既没有转型所需足够的资金和勇气,现有生产线水平和产品又不足以支撑企业参与当下发展,选择体面离场虽为下策,但不失为良策。

3、生产节能降耗、降本增效

节能减排是国家政策要求,降本增效是企业自身需求,综合而言,要求企业不得不持续优化生产设备和工艺,提升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水平,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提高生产效率。

2022年,不少企业对原有生产线进行节能改造,通过更换新型节能喷枪、增加热回收系统等,达到节能效果。当然,无论是技改优化,还是投入新设备,还是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和未来的市场预期。

2022年上半年,光伏发电是陶瓷行业的热门话题,仅2022年截止4月底,就已有至少51家陶瓷厂光伏项目获批,全国陶瓷企业光伏发电项目超过200个,既符合国家低碳节能发展要求,又为陶瓷企业节省不小的能源成本。

这一新模式也将成为符合条件的陶瓷企业未来新的发展方向。

4、创新驱动,避免同质化、价格战

创新,在建陶行业庞大的产能、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激烈的行业竞争背景下,显得虚无缥缈,无论做什么创新性的产品,不出半年,势必泛滥。

但对缺乏强势的品牌优势和产能优势的中小企业而言,差异化、个性化的创新,把产品做细、做精,却是中小企业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

在大企业、大品牌的降维打击下,同质化的产品,中小企业毫无招架之力。但是大企业,特点也很明显:产能大,需要高速流转,因此在一些小众产品和特色产品的创新和推广上,无法参与到小赛道的竞争中,这是留给中小企业较为明确的一个方向,至于怎么差异化创新,需要中小企业研究和挖掘。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关于朝阳澳成锰业年产30万吨富锰渣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上一篇:一周钢铁业要闻回顾(07.1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