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夹皮沟金矿
(产于太古代& mdash元古宙变质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中的金矿,即绿岩带型金矿的应时脉型亚型)
夹沟是一个有着15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它于1820年开始从沙子和岩石中开采黄金,1845年开始。日本侵华时进行掠夺性开采,产出数吨黄金。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勘探先后发现了7个大中型金矿床和5个小型金矿床,构成了夹皮沟金矿田。
夹沟金矿位于桦甸县,中朝古陆的东北边缘,辉发河深大断裂带的东南侧。西北部的夹皮沟-大石砬子构造带控制了矿田内各种矿床的分布。矿带长50公里,宽1~3公里。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太古界鞍山群,自下而上分为四组,即四兰子河组(混合岩、二长花岗岩,厚3196m)、杨家店组(石榴紫苏花岗岩等)。,厚3500米)和三道沟组(厚2339 ~ 3038米)。金矿床产于三道沟组。
三道沟组分为两个含铁层。上部含铁层为绿片岩相,有大型鞍山式含铁石英岩型铁矿。下部含铁层为角闪岩相,主要为角闪岩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含金石英脉产于角闪岩和角闪岩斜长片麻岩中,矿脉和岩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呈层状、透镜状、脉状等,大小不一。矿脉长100 ~ 700米,延伸超过200 ~ 600米,厚0.5 ~ 17米。静脉有分支、复合、肿胀现象。
矿化类型包括含金石英脉、含金硅化带、含金断裂带、含金面理带等。全区大部分储量产在盲矿体中。
矿石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含金黄铁矿型、含金铜矿型和含金多金属型。主要载金矿物有自然金、含银自然金、少量碲金矿石、银金矿石等。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银矿、铜银铅铋矿、黄铁矿、白钨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辉铋矿、磁铁矿、白钨矿、黑钨矿和菱铁矿,脉石矿物为应时、绿泥石、绢云母和方解石。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乳状、胶状、碎块状和交代状。矿石构造呈条带状、网状、块状、浸染状和角砾岩状。大多数自然金以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黄铁矿或应时中,少数以裂隙金和间隙金的形式存在于黄铜矿、方铅矿和磁黄铁矿中。黄铁矿中自然金的粒度较大,为24.5 μm;m左右;应时的金粒为12.3μ;m左右。
夹沟金矿化严格受应时脉控制,应时脉常沿片岩带充填,脉侧常发现线性蚀变。成矿作用是多阶段的,以应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最为发育。
2.金厂峪金矿
(金厂峪金矿产于太古宙& mdash元古宙变质基性火山沉积杂岩中的金矿,即绿岩带型金矿的复合脉带型亚型)
金厂峪曾是晚清中国三大金厂之一,如今也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金矿之一。累计探明储量50多吨,矿山黄金年产量840公斤。
金矿床的构造位置位于天山—阴山东西向复式构造带与北北东向新华夏构造的交汇处,马兰峪背斜与燕山准地槽山海关隆起的结合部。矿区内地层为太古界迁西群东荒峪组,其中角闪岩磁铁矿石英岩岩性段是金厂峪金矿床的主要围岩。
矿区主要由东西向挤压断层及其伴生的近南北向伸展断层、东北向和西北向扭转断层组成。本区褶皱构造主要有金厂峪背斜和崔堡子向斜,并伴有次级小型背斜和向斜。张裕金矿位于上述复背斜轴部。
控矿构造为北北东向压扭断层,表现为片岩带或片岩带。矿区内存在6条片岩带,片岩带的形态和交汇往往是控制单个矿体的主要构造。
矿区含金脉带由应时脉、钠长石石英脉、钠长石脉和次生石英岩断续分布于片岩带中。它长1500米,宽460~900米,16个大小不一的工业矿体圈定在该矿床的6个脉带中。矿体主要集中在ⅱ、ⅲ、ⅳ区。ⅱ2、ⅲ3和ⅳ4矿体最富,ⅱ5矿体最大。金矿石的平均品位为10.6克/吨..
矿体均产于由应时脉和各种复合脉组成的脉带中。特别是应时脉和钠长石应时脉矿化最好,构成主要工业矿体。含金石英脉和含金石英钠长石脉受片岩带控制,含金石英脉和复合脉受片岩带控制,片岩带往往是断裂构造的交汇处。
已知矿产中,金属矿产有13种,约占10%。以黄铁矿为主,其次为黄铜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和磁黄铁矿。金银矿物主要是自然金。还有少量碲酸盐、金银矿、辉银矿、黑铁矿、银金矿和深红色银矿。自然金最大粒径为0.15mm,一般为0.02~0.005mm,颗粒形态:异形颗粒占80%,树枝状或片状颗粒占20%。间隙金约占35%,粒间和包金约占58%。
脉石矿物为应时和钠长石,其次为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和绿泥石。
矿石结构有三种,即结晶自生、半自生和异形粒状;腐蚀结构和断裂结构。根据硫化物的赋存状态,矿石的结构类型有:块状、浸染状、脉状、块状、斑状和斑状。
该矿床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其中,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硅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
3.山东烟台焦家金矿
(花岗岩侵入体中出现的金矿破碎带中的一种蚀变岩类型)
焦化金矿是& ldquo尸佼& rdquo金矿床的典型代表,准确地说是一种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金矿体是符合工业要求的构造破碎带中的蚀变岩体。焦家金矿位于叶县,发现于60年代初,1969年提交勘探报告。现在已经投产了。1977年命名为焦家金矿。
内层很简单。第四系粘质粉土覆盖胶东群。主要由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经构造断裂和含金热液交代蚀变而成。裂缝蚀变带最大长度为2000米,最大宽度为200米。
焦家金矿是一条长1000多米、宽约4m的含金蚀变带,产于玲珑岩体与胶东群的断层接触带中,矿体受断裂带控制(图3.18.4、3.18.5)。
该矿床已发现5个矿体,其中1号矿体最大,约占全矿总储量的85%。该矿体长1200多米,厚0.35 ~ 15.44米。走向东北,倾向西北,延伸深度超过800米。矿化围岩为黄铁矿绢云母和绢云母碎裂岩。金矿石品位为3.07~52.59g/t,矿物主要为银、金和黄铁矿;少量自然金和铅、锌、铜的硫化物。脉石矿物主要是应时和绢云母。
主要围岩蚀变是变红(由斜长石和微斜长石或赤铁矿分散体中的铁点引起,曾被称为钾)、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碳化。
矿床成因包括混合岩化热液说、重熔岩浆热液说、混合岩化交代重熔岩浆热液说等。
4.广东河台金矿
(产于元古界变质碎屑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中的金矿床的构造蚀变岩亚类)
河台金矿发现于1982年7月,位于高要县。它的发现为在华南前泥盆纪地层,特别是混合岩化变质岩系中寻找类似矿床提供了范例。
地质上,矿区位于吴川-四会断裂带和那蓬-岳城断裂带的交汇处。矿区由震旦系C组混合岩化片岩、麻粒岩、片麻岩和混合花岗岩组成,南侧为志留系和奥陶系浅变质的复理石建造。它们呈断层接触,含金叶绿岩带产于断层北侧的混合岩和混合岩中(图3.18.6)。Zc组岩石主要包括黑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以及少量黑云母麻粒岩和片麻岩。片岩通常含有硅线石。由于广泛的混合岩化作用,新生的斜长石和微斜长石通常呈眼球状沿片岩分布。
叶岩带大致平行于断裂带,走向东北和西北,形成一个长30公里,宽1500~2500米的岩带群..单个叶理呈条带状、层状、透镜状,长几十至一两千米,宽几十厘米。它倾斜出现并尖灭,在混合岩中规模最大。或矿化体,即蚀变叶岩。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故通过分析测试圈定矿体。叶理岩带的横截面略对称。
以矿区高村矿床为代表。高村矿床以11号叶岩带为主,长1700米,宽2~60余米,含5个金矿体。主矿体位于岩带中下部,呈北东向和北西向。矿体规模大,斜长1000米,宽0.4 ~ 16米,构造形态简单,产状陡直稳定,延伸深,矿化均匀,连续性好(图3.18.7)。在1号千枚岩带北侧,千枚岩带仍有4个平行产出。
矿石的物质成分很简单。主要金属矿物为自然金、黄铜矿、黄铁矿和菱铁矿,次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主要非金属矿物为应时和绢云母,次要矿物为长石、白云石、黑云母和锆石。自然金呈不规则粒状、树枝状,其次为圆形粒状,填充或包裹有应时颗粒。自然金的粒度是
含金叶理中的主要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含铁化。硅化与金矿化密切相关,强弱同步增减。矿床成因被认为是含金变质岩(主要是震旦系)。在印支运动的热事件中,发生了混合岩化和重熔岩浆作用,含金热液充填了页岩层带中的热液矿床。
5.云南墨江金矿
(应时脉蚀变岩型金矿,产于显生宙基性和超基性岩中)
云南金昌金矿位于墨江县。相传清道光年间开始采金,咸丰、同治年间达到鼎盛,成为云南七大金厂之一。100多年来,人们的开采断断续续,到处都是老洞。解放前后进行了零星的地质工作,1976年进行了常规地质调查,1979-1982年进行了勘探。这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典型的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大型金矿床,伴生有可利用的银、铂族元素、镍和钴。
金矿床位于哀牢山褶皱带中部,红河深大断裂和墨江深大断裂的中部。矿区见表3.18.9,地层倒转,褶皱、断层发育,构造变化强烈。燕山期超基性岩(橄榄岩、斜长石等。)沿金厂断裂侵入下古生界地层。岩体呈两端小中间大的岩壁状,长15.6km,宽0.4 ~ 2 km。岩体中金的丰度普遍较高(根据500多个蛇纹石样品,平均含金量为0.035 g/ t),在岩体边缘的蛇纹石橄榄岩中发现自然金与黄铁矿共存。蚀变带深度超过500米。
表3.18.9金厂矿区地层简表
金矿区共有48座山,包括老金牛山、蓝山、滴水坎、毛鼻梁岭5个矿脉群(图3.18.8),150余个矿体,主要产于金厂组中下部地层中。根据围岩、矿物和化学成分,金矿可分为三种类型:含金石英脉型(脉型)、含金石英脉与浸染型含金石英岩混合型(混合型)和含金残留粉砂岩浸出褐铁矿型(浸出型)。以混合矿体为主(约占总矿体的52%),脉状矿体约占47%。
矿体形态复杂,主要呈透镜状、脉状和豆荚状,少数呈分枝状。常见走向为东西或北西北;呈横雁状或平行排列,成群出现;该剖面呈叠瓦状(图3.18.9)。主矿体长120 ~ 1120米,宽50 ~ 220米,厚4 ~ 16米。
主要金属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黄铜矿、黝铜矿、自然银、辉锑矿、毒砂、针铁矿、方铅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毒砂、磁铁矿等。脉状矿物包括:应时、玉髓、蛋白石、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石品位为3.71~15.39g/t,自然金一般为细-次显微金。
常见的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绿色水云母化、蛇纹石化、滑动和碳化、绿泥石化等。燕山中期的超基性岩被认为是金的主要来源。矿床成因可分为两类:复合改造热液型和岩浆期后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热液型,多数人倾向于后者。
6.小兴安岭团结沟金矿
[产于中、新生代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金斑岩亚型]
团结沟金矿是我国60年代中期发现的一种新类型金矿。矿区位于小兴安岭东段,属嘉荫县。该地区砂金丰富,黄金开采历史悠久。1966年,通过砂金线索发现了原生矿。矿石品位低、埋藏浅、规模大是其特点,现已出露。
矿区位于元谷峪黑龙江群变质岩系组成的复背斜西北翼与中生代火山岩系组成的乌拉嘎坳陷带的交界处。
黑龙江群自下而上分为三组:①鸡冠山组,主要由石榴白云石钠片岩组成,厚度> 1000m;2180m②山嘴子组,由含石榴子石的白云质片岩和白云质片岩组成,厚2859米;③湖南营组,主要为角闪石片岩,厚681米。
区内有陆良期、海西期和燕山期的岩浆岩。
团结沟金矿主要赋存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中,部分赋存于黑龙江群结晶片岩中(图3.18.10)。斑岩分布在团结沟背斜和乌拉嘎断裂的交汇处,侵入黑龙江省群山嘴子组结晶片岩中,其上覆盖有下白垩统地层,斑岩既是成矿母岩,又是矿体的围岩。已知岩体长4000米,最大揭露面积750米,揭露面积0.66平方公里,剖面呈蘑菇状。岩体北部和东部陡峭,南部平缓。
矿床主要受岩体上方的角砾岩带控制。矿体的形态和产状与& ldquo成& rdquo角砾岩带基本相同。平面上呈脉冲状、扁豆状,横断面上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矿体走向257 & deg~ 287 & deg向东北倾斜,倾角为20 & deg~ 35 & deg。1号矿体为本区主要矿体,长725米,深375米,厚68.3米,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明显(图3.18.11)。
矿石的矿物组合简单。除自然金外,还伴生有白铁矿和黄铁矿,偶有辉锑矿、黄铜矿、方铅矿、朱砂、雄黄和雌黄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玉髓状应时和微细粒应时。方解石、铁白云石、蛋白石、长石等。矿石具有脉状构造、自形构造、异形粒状构造和断裂构造。砾石结构最陡,其次是细脉或网脉。自然金粒度较细,一般小于0.037 mm,颜色较高,探针分析平均值为948。自然金与富含金、砷、银的五角十二面体微细黄铁矿密切相关。围岩蚀变包括硅化、黄铁-白铁矿化和碳酸盐化。由于受成矿构造的控制,蚀变在空之间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
矿床成因有次火山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破火山口低温热液型和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型等几种观点。
7.安徽省铜陵(地区)金矿
(风化壳中出现的金矿床的铁帽子类型子类)
铜陵地区是中国著名的铜矿产区,铜矿开采历史悠久。在这个地区,金通常与铜矿石伴生,可通过电解粗铜的方式回收。近年来,该区发现了一批铁帽型金矿床,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金矿找矿开辟了道路。
所谓铁帽,是指地表氧化带硫化物沉积物的残留部分。其成分多为稳定的次生矿物如氢氧化铁或水合氧化物,以及一些稳定的原生矿物(如应时)。地表呈铁褐色,覆盖原生硫化矿体,故名。铁帽往往是各种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在形成铁帽的地质条件下,铁帽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和地下水活动有关,具有表生分带现象。即在硫化物矿床的浅部,经过长期风化,矿物和化学成分、矿石结构和构造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典型的矿床表生分带见图3.18.12。
铜陵地区具有工业意义的铁帽型金矿床大致可分为两类:新桥式铁帽型金银矿床和戴家冲式铁帽型金矿床。
8.陕西太白王爽金矿
(金矿床构造角砾岩型亚型,产于震旦系-三叠纪粉砂岩、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中)
陕西省太白县王爽金矿位于秦岭南麓,其构造位置属于秦岭褶皱系南秦岭海西-印支褶皱带的凤县-镇安褶皱束西段。商县-丹凤神断裂和丰镇-杨珊断裂穿过矿区北部。
内陆地层为中、上泥盆统,浅变质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碳酸盐岩。矿区出露地层为中泥盆统孤岛岭组,由一套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状复理石组、含铁白云石变质粉砂岩、变质长石应时砂岩及偶见结晶灰岩薄层组成。
区内线性褶皱和纵向断裂发育,王爽金矿位于西坝-松坪复式向斜的东北翼。
矿区南侧出露石子岭中酸性岩体,其分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岩体长约30公里,宽约2 ~ 8公里。其主体为应时二长岩,晚期为二长岩,均为印支期产物。矿区内有角闪石煌斑岩、少量花岗斑岩、应时钠长石斑岩等脉岩,呈北东向延伸,与金矿体交叉。
王爽金矿体均产于孤岛岭组下部的钠质角砾岩中。包括角砾岩体或其延长线两侧的围岩,常遭受强烈的钠长石化,形成交代钠长石化。
钠长石化(伴有铁白云石化)岩石,几乎全部由钠长石组成,含有微量绢云母、铁白云石和金红石,宽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最宽的超过200米。
双重含金钠角砾岩带由多个不同大小的钠角砾岩体组成。沿夹层呈带状间断分布,长度大于11公里。其中一些深达700多米。形态呈层状、透镜状、不规则状。岩体产状倾向东北,倾角50 & deg~ 80 & deg。角砾岩与围岩分界明显,部分地段呈渐变状。大部分角砾岩由交代钠长石组成。角砾岩呈棱角状,大小不一,部分角砾岩结合良好。粒径10cm ~ 1m的砾石占大多数,约占45% ~ 60%。胶结物主要是含铁的白云石,其次是黄铁矿、钠长石、方解石和应时。水泥的含量与角砾岩的大小有关。金矿床产于岩体中,产状与角砾岩大体一致,呈厚板状,部分具不规则分枝。其中东段的8号矿体最大,长近700米,平均宽20余米,垂深300余米,金矿体品位大多在1.1 ~ 10.55克/吨之间,一般在1.3 ~ 3克/吨之间
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脉状、网状、浸染状和块状。矿石结构为自形、半自形粒状,其次为包裹体、填隙充填、晶体嵌入和碎裂。
金矿石成分单一,微量有钠长石(50% ~ 60%)、含铁白云石(23% ~ 32%)、绢云母(10%)、方解石(3% ~ 6%)、黄铁矿(3%)、磁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
金以自然金(约98%)的形式存在,很少以碲和银金的形式存在。自然金90%为粒间金和间隙金,包裹金多呈柱状、片状和三角形包裹在黄铁矿中。
9.黑龙江小南沟金矿等。
(砾岩型金矿床中的金矿床)
砾岩型金矿的储量和产量在国外名列前茅,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金矿类型。南非最为著名,但其成矿时代属于前寒武纪。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对一系列企业集团的含金性进行了普查,但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现将一些已发现的金矿床(点)简述如下。这些砾岩型金矿床(点)属于不同的地质时代。
1)黑龙江省桦南县小南沟晚第三纪砾岩型金矿床,矿层产于道台桥组古河床相中。该沉积层不整合覆盖了高金丰度的元古界混合花岗岩和片麻状混合花岗岩。该层呈透镜状,厚0.2 ~ 4m,长50 ~ 225m,宽20 ~ 50m。金品位为4.66克/立方米。
2)河南嵩县新生代陆相盆地,形成于太古宙和元古宙老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盆地中下第三系河流砾岩含金。矿层分布在砾岩层中上部,呈透镜状,长数百米,厚1米。矿体产于盆地边缘。矿石品位变化大,规模小。
3)湖南沅陵-麻阳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形成于盆地白垩系底部的板溪群地层之上。含金层厚度小于1m,金品位变化大,可构成小型矿床。金存在于砾岩水泥中。富集在盆地边缘、基岩裂隙和底部岩石表面的低洼地区。
4)黑龙江省穆棱县小金山砾岩型金矿赋存于上侏罗统砾岩层中。层位于穆棱含煤盆地西南缘,煤系地层底部。产状与煤系地层一致。矿层呈不连续的透镜状,长约10公里。煤系底部的砾岩含金,但分布极不均匀,在不整合面低洼处最富集。砾岩水泥中的金远景可达中等水平,金品位一般为3 ~ 20g/m3。
5)豫西小山地区砾岩型金矿床产于新太古代太华群变质岩系中,为含金石英脉。其中,半宽矿区含金矿层走向长约5公里,矿层厚度数十米。矿层呈透镜状和层状。金的品位可达几十克/吨,金粒产于石英岩砾石的泥质和硅质胶结物中。
10.陕西省月河金矿
(第四纪阶地泛滥平原型现代砂金矿床)
月河砂金矿床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发现的。当时圈出9个矿块,月河流域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这里的采金活动早在唐代就开始了,时有起伏,到处都是古老的采金和淘金遗址。目前,单个矿体或矿床的规模居中国砂金之首。
这个地区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是一个狭窄的盆地。南北两侧为折叠山,中部开阔平坦。月河断陷盆地是一个北缓南陡的不对称箱形河谷。河流自西向东,两岸支流发育。南支短而陡,多为间歇性;北岸支流长而缓,常年流水。盆地内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周期性升降运动形成ⅰ-mdash;四级阶地。
大同矿区是该盆地典型的矿区之一。东西长9000多米,南北宽500 ~ 1100米。圈定了10多个金矿体和矿化区。矿体在平面上呈条带状,在剖面上呈层状,沿河床两侧分布。单个矿体(矿体区)长600 ~ 6000余米,厚3.37 ~ 5米,金品位0.078 ~ 0.378克/立方米,盖层厚度1.92米
11.东平金矿
(金矿床-应时脉-碱性侵入体中出现的蚀变岩亚型)
东坪金矿是我国首次在碱性岩体中发现的新类型金矿。它被命名为& ldquo中国地质学会1992年出版。东平style & rdquo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燕山地台褶皱带与内蒙地轴结合部南侧,尚义-崇礼-赤城深大断裂以北约8km处。以上述深大断裂为界,南为中太古代崇礼群,北为古元古代红旗营子群。崇礼群是一套角闪岩相& mdash麻粒岩相;红旗营子群由角闪石斜长片麻岩、麻粒岩和大理岩组成。
水沟岩体由碱性杂岩体组成,以基岩和近东西向带状分布,长约4公里,宽4 ~ 8.5公里。碱性杂岩体具有复杂性和多相性的特点,其中角闪石二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正长岩构成了岩体的主体。
以碱性杂岩南缘老变质岩系接触带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构造环境。南部崇礼群碱沟河组为主体,构成韩家沟背斜的北翼,北部碱性杂岩以脆性断裂和碎裂为特征。
碱性杂岩的北接触带以多种混合动力变质带为特征,如面理带、混合岩化带、糜棱岩化带等,宽度几米至几百米,局部产生矿化和相应蚀变。
树坪金矿是产于碱性杂岩体接触带中的含金石英脉和含金破碎蚀变岩型大型金矿床。矿区内发现70多条含金矿脉,其中1号矿脉群工业价值最大,总体趋势为10 & deg波状弯曲明显,由北北东向北北西向,倾向北西或南西,浅部倾角大,深部倾角缓(35 & deg~ 55 & deg),北北东向多为单脉,北北西向多为多脉,其成因受两组示踪断层控制。1、2、3号矿脉群中的单脉布置在左帘,4、22号布置在右帘,NW向多脉沿走向布置在左帘,并倾向于布置在后帘。应时矿脉的尖端经常被蚀变岩相所取代。
以钾长石为主的中细斑状二长岩、石英二长岩、共轭断裂构造及围岩蚀变、硅化和黄铁矿化控制了金矿体的形成。浅部矿体以应时脉和两侧钾长石岩带为主,向深部过渡以应时细脉钾长石岩带为主。1号矿脉群工程控制长度大于1100米,延伸深度大于790米。主脉上下壁有30多条平行脉。
矿石属低硫化物型,以自然金-金碲化物-多金属硫化物为主,具有表生特征。矿物成分复杂,包括多金属硫化物、碲化物、氧化铁、自然金和碲金矿。自然金不均匀地嵌在脉石中。除应时外,含金矿物还有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和褐铁矿。
金矿物包括自然金、碲酸盐、铅金矿和含有铅、锌和碲的金矿物。自然金最大粒径1 ~ 5 mm,形态复杂,呈角砾状、分支状、片状和裂隙状、粒间状和包裹状,成色较高,平均为965.51。
矿石结构为自形& mdash自形、交代、包裹体、港湾状、骨骼状晶体和断裂构造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网脉状、浸染状、晶洞状、梳状、角砾状、条带状、块状和细脉浸染状。
12.玲珑金矿
(花岗岩侵入体中的金矿床-应时脉亚型)
玲珑金矿田开采历史悠久。早在1007年,历代封建皇帝就多次派大臣监督玲珑金矿的开采。招远金矿成立于1962年。山东地质局807队和省冶金三队先后在不同矿段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提交了多份地质勘查报告。目前,矿山生产规模已发展到1200 t/d,黄金生产能力超过6.2万。
玲珑金矿田位于华北地台鲁东地盾胶北隆起肇源断块中部。其构造体系为东西向的沂沭深断裂至栖霞复背斜北翼,北东向的昭平弧形断裂。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宙-& mdash;元古界胶东群和粉子山群。其中胶东群彭夼组出露部分与本矿区金矿床相同,是由一套海底喷发的中基性火山岩混少量泥质和碳酸盐经变质作用形成的。本区主要岩体为玲珑花岗岩,其次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呈岩基或岩株产出。本区主要有两个构造体系,即东西向构造带和新华夏构造带。玲珑金矿床的矿化围岩为玲珑花岗岩和胶东群残余岩。矿体和矿化带主要产于构造蚀变带,即蚀变花岗岩中。玲珑金矿田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充填各种岩壁(脉)或矿脉的裂隙。矿田第一期断裂构造为NE、EW、NW、NW和NW向断裂。第二阶段属于新华夏系,该阶段的断裂与矿体密切相关。即玲珑断裂和九曲头头青断裂普遍经历了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构造运动,有利于交代成矿,往往成为其容矿室空。
玲珑金矿田北起后地,南至地台,西起欧家夼,东至九曲姜家,分布范围约42km2,分为九曲和玲珑& mdash大店丁爽、108、东风、欧家夼、透透青等矿段。
整个地区由数百条大小不一的含金石英脉和含金蚀变带组成,其形态以玲珑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组成群出现的帚状脉带。各矿脉带中的矿体多产于矿脉的扩大部分、由陡变缓的部分、两组断层的交汇部分、矿脉分支的复合部分等。大多数矿体呈透镜状、扁豆状、脉状和不规则状。矿体膨胀,尖灭再现,分支复合,多呈雁形,& ldquo人& rdquo和不规则的字体排列。
脉冲带冲击40度;NE;~ 65 & deg数量众多,除171矿脉带以45 & deg的倾角向东南倾斜外,大部分形成向东南突出的弧形左右,其余倾向西北,倾角50 & deg~ 80 & deg。
整个井田10条矿脉带共有200多条矿脉,其中长1000米至几公里、宽几米至几十米的矿脉有47、50、51、52、70、108、131、171、175多条,其余矿脉长10m至百米,宽0.1至1m。单个矿体走向长度一般为40 ~ 350米,延伸深度为40 ~ 500米,厚度变化0.2 ~ 12米。
矿物主要为银金矿、自然金、黄铁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应时和绢云母。化学成分主要是金,其次是铜、银、硫,可以综合回收。金矿石含量不均匀,多为3 ~ 20g/t,矿石结构有粒状、骨架状、格子状、乳状、镶嵌状、包裹体、残余结构等。金银矿物包括自然金、银金矿和自然银。其含量分别占总量的25.82%、73.71%和0.47%。单体呈颗粒状、片状、柱状和不规则状。宝缇金占大多数。矿石类型为含金铁矿的石英脉型,占44%,含金蚀变花岗岩型,占56%。
围岩蚀变的主要类型有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局部有绿泥石化。上述蚀变分布广、变化大、复杂且持续时间长,构成了典型的黄铁矿绢云母蚀变和明显的分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