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中国油气资源现状(国内石油能源的利用现状)

中国油气资源现状(国内石油能源的利用现状)

中国油气资源现状(国内石油能源的利用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石油

摘要:石油作为战略物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也不断加强。本文对石油的分布和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我们详细描述了其目前的开发利用、市场状况和战略储备。

1.中国石油资源概述

中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江淮地区。前两个主体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后一个主体包括河南盆地和苏北盆地,其累计探明石油储量占全国的近3/4。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松辽和渤海湾盆地,占全国储量的70.53%,居全国首位。目前江南只有百色、三水、景谷三个小盆地有探明的小油田,占全国储量不到0.1%。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运输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总体格局。很明显,最缺油的省份是西南的西藏、云南、贵州等省份。

东部以外的石油资源储量主要在新疆和我国海域,占全国储量的16.65%。目前,新疆的储量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分别占全国储量的8.28%、6.28%和1.55%。目前,上海的石油勘探成果与mainland China相似,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珠江口盆地。浙江东部东海陆架盆地中部西湖凹陷已发现平湖等8个油气田,但渤海湾盆地已探明储量翻了一番,石油储量主要在北部。

中国的石油资源在世界上是比较丰富的。2008年8月,第三次全国石油资源评价项目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765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12亿吨。有专家推测,根据过去50年中国已探明石油储量的演变规律,未来20年中国已探明石油储量将以低欺波浪式增长为主。预计到2022年,中国已探明石油储量将增加80-100亿吨,累计探明储量将达到300亿吨左右。按照30%的采收率,预计到2022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约为50亿吨。

然而,中国人均石油资源储量匮乏,人均石油资源可采总量和人均产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目前,中国有六个含油区: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华中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四川;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南方,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10个省区;西藏,主要包括昆仑山以南和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近海石油生产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和南海。其中以陆上石油资源为主,56%埋藏在2000-3500米范围内,24%埋藏在3500米以上,20%埋藏在2000米以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可采储量的增长速度没有一些老油田的递减速度快,储采比逐年下降。2008年已经降到11.1年,也就是说,如果只靠中国自己的石油资源,只能有11年的供应量。

2.中国石油资源现状

(1)石油资源日益匮乏。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约1072.7亿吨,其中71.61%分布在陆地,22.93%分布在海洋。

目前,中国已发现500多个油田。但我国已发现的油田中,除大庆、胜利等主力油田外,其他油气田的单位面积储量普遍较小,且多为低品位油田,埋藏深、类型复杂、品质差、技术要求高。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资源不足,50%以上的低渗透或超低渗透油、稠油和埋深3500米以上的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东地区。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劣质和难开采的石油资源在剩余石油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勘探的难度在逐渐加大,隐蔽复杂油气藏成为勘探的主要目标,地表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正在成为勘探的重点目标。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收率阶段,综合含水率高于80%,平均采收率高于65%。原油产量不断减少,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开采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截至2002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3.95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28亿吨,居世界第12位。人均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87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8%,仍属于& ldquo石油贫乏的国家& rdquo。

(2)资源潜力仍然很大。

总体而言,中国的石油资源仍有很大潜力可挖。截至2002年,中国待探明石油资源约为71亿至96亿吨,平均探明率为43.4%,其中东部地区平均探明率超过60%,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不足30%,均低于世界平均探明率73%,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探明率60.5%。可见,我国石油资源探明率较低,整体处于勘探的早中期。

此外,由于我国石油资源开采和勘探技术的限制,我国一些深海油气田埋藏深,类型复杂,技术要求高,自然条件差,一些深海油气田的开采和勘探还相当有限,基本处于开发的早中期。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有望取得长足进步。

3.中国石油市场现状

①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急剧增加。自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七大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34%。在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中,仅中国就占了25%。对中国石油的巨大需求被认为是近两年国际油价飙升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据估计,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在10年内从目前的每天600万桶增加近一倍,达到每天1150万桶。

②国内石油供应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石油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内外能源机构的中长期预测,中国石油的供需缺口正在逐年加大。据估计,到2022年,这一缺口将达到2.3亿吨,届时70%的石油将需要进口。虽然中国的石油产量在逐年增加,但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即使在2006年,进口量大于产量,库存余额为负。因此,中国的石油供应形势不容乐观。

③油价波动频繁,国内油价落后于世界油价水平。近年来,油价波动频繁,从2006年5月的每桶70美元涨到77美元,然后在10月降到每桶60美元,再到2007年2月降到每桶50美元。短短一年时间,油价大起大落,波动频繁,非常不稳定。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是以纽约、鹿特丹、新加坡的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为基准。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在中间价的基础上,在8%的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这种定价方式本质上还是一种政府行为,具有滞后性;而且只是被动地跟踪国际油价的变化,不能反映中国内部的石油供求关系。这必然会将国际油价波动的风险转移到国内市场,造成国内石油市场的波动,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

④中国原油进口渠道过于单一。目前,90%以上的进口石油是通过海上运输的。重要航道马六甲海峡受美国影响。一旦发生战争、外交等风波,中国的石油运输安全将处于被动局面。通道安全已成为中国石油安全的瓶颈。

4.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稳定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一般来说,石油储备可以分为两类: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和进口商、炼油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拥有的商业储备。

中国有四大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岱山、黄岛和大连。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受国家委托负责该项目的整体建设。四个基地分别于2007年底和2008年底竣工验收。2008年建成的舟山、黄岛、大连三个项目,2008年之前已经过油,储油平均成本58美元/桶。

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也已选定并开始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初步规划,我国将用1 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硬件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储备安排大致为:一期1000-1200万吨,二期2800万吨,三期2800万吨。

目前,我国原油战略储备刚刚起步,成品油和商业储备仍为零。与欧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石油储备经验相比,我国石油储备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储备规模仍然较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石油储量为50亿桶,按每桶85美元计算,市值为4250亿美元;(2)石油储备未能调动所有力量,商业储备尚未形成;(3)石油储量的地理位置、内容和方法过于简单化。

5.摘要

中国工业已经进入重化阶段。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阶段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供应这么大的一次能源需求,它造成的污染有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怎么解决:

(1)实现循环经济的增长方式

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也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编制& ldquo十一五规划& rdquo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对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起到巨大作用。

(2)加强节能技术的研究和管理。

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加大节能技术特别是煤炭利用技术的支持力度,并迅速应用于生产,以实际行动实现节能。要把节能放在首位,实施全面严格的节能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

(3)重视煤炭开发,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

煤炭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能源问题中居首位。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政策法规的制定,都应该首先考虑煤炭的发展。同时,应加大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避免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4)积极发展能源外交。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中国有必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缓解当前的能源短缺,特别是油气,并通过独资、合资、收购等多种方式快速争夺能源,尤其是中东、拉美和俄罗斯。

(5)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政府要在电视、广播、网站、报纸等媒体上宣传节能,同时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公民特别是学生的节能教育,从思想上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直螺纹施工技术

上一篇: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对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