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的一天,青海省门源县寺沟金矿十三采金队的工人们像往常一样拿着铁锹来到黑刺沟的煤仓里挖掘。烈日下,工人小刘满脸是汗,其他工人也在重复着和他一样的劳动。黑刺沟里没有一丝风。天上万里无云空,踩在地上会觉得热。突然,一个奇怪的东西出现在他手里铲子的沙子里。当这个红色的东西进入人们的视线时,工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是一块重6577克的金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刘佳俊告诉记者,金块是指天然产生的颗粒巨大、形状不规则、质地不纯的金块。它通常由天然金、应时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有些形状像狗头,叫做& ldquo金块& rdquo有些形状像马蹄铁,叫做& ldquo马蹄& rdquo。但人们通常称这种天然块状黄金为金块。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了8000多块10公斤以上的黄金,但其产量仍然相当稀少,很难得到。此外,黄金价格昂贵,因此被视为珍品中的珍品。
狗头金手表的形成原因有待商榷。
造成金块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即表生化学增生、生物聚金和冷冻富集。三种成因虽然形成机制不同,但都强调金块形成于表生环境。
然而,刘佳俊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李志明对此提出了质疑。
他们发表在《地质与勘探》杂志(2002年第2期)上的论文指出,如果金块是在表生条件下由细小金颗粒进一步吸积和聚集形成的。那为什么很多砂金矿床中不存在金块呢?即使在细粒砂金中偶尔出现一块金块,其大小比周围的金颗粒大几千倍甚至上万倍,但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周围的天然小金颗粒却不能形成金块呢?这块金块是否有独特的当地环境?显然,这很难用表生环境下的成矿理论来解释。
另外,如果金块是在表生环境下形成的,那么无论如何聚集都应该有表型。事实上,世界各地生产的金块都有不同的形状,几乎没有形状相同的金块。
原生金矿体中含有大量的金。
在一些原生金矿床中也发现了金块。例如,在西澳大利亚库尔加迪的应时矿脉中发现了一大块纯金;湖南资水东至矿区发现一块重达40公斤的亮金集合体,从中提取的亮金总量达4.35公斤。在应时常德沧浪坪金矿的水晶洞中,有30克和63克的渣状自然金多晶体。
也有一些在原生矿石中发现的天然金的大晶体的例子。如美国Majier-Loudd金矿自然金的最大粒径可达30厘米,乌拉尔许多矿山发现的自然金晶体长度约为1 ~ 8厘米,而罗马尼亚等国的板状树枝状自然金晶体可达10~100厘米。在前苏联某金矿中发现了长度为3.8~12厘米的立方自然金颗粒。
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学者陈曾指出,金块中的一些原生金块形成于原生金矿的次生富集带,而不是表生条件下的河谷环境。
嘉荫县小虎烈河创业金矿床中发现大的自然金颗粒长5~20毫米,大多数自然金颗粒与应时脉相连。有时,可以看到相互渗透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初级特征。
金块颜色不符合表生原理。
在李志明博士等学者看来,如果金块是在表生条件下化学增殖形成的,那么根据表生条件下形成的黄金应该是纯金这一事实,金块的成色应该在950以上。
但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金块的常见成色只有800~900。如四川白宇县恐龙沟金块窝产出的金块,被认为是化学增殖的原因,但其颜色只有700 ~ 840;长泰产的金块颜色只有700~906。
此外,世界上最大的金块霍尔特曼,产于澳大利亚,重285.77公斤,含纯金92公斤,含金量仅为32.2%。可见,金块的形成很难用表生条件下主要由化学增殖形成的金块观点来解释。
金块的发现有利于寻找原生金矿。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和一系列无法用表代理论圆满解释的疑点,李志明博士等人将人们看到的金块分为两类,即原始型和原始转化型。
内生金矿体中自然金的巨砾和巨晶是原生金块,而表生环境中产生的狗头金应是原生改造金块。即原生金矿体中产出的块状金和金的巨晶出露地表,在氧化带中风化解体,沉积在河谷、河床等适宜的地表环境中,在重力和河流、洪水或冰川的机械搬运作用下进一步改造。
因此,表生环境下的金块是原生金块在表生条件下经过改造和有限增殖而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在金块的砂金区应该存在或至少曾经存在过原生富金集合体。因此,金块的发现无疑对寻找原生金矿体具有最直接的指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