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选矿知识>地震怎么预警的(地震是什么预兆)

地震怎么预警的(地震是什么预兆)

地震怎么预警的(地震是什么预兆) 地震预警是什么?

离震中太近(< 50-60公里,即地震预警盲区,几乎所有遇难者都来自这里),在地震波到来之前没有收到任何预警;

离同震破裂太远(>:100 km)没必要接收地震预警,因为地震烈度达不到破坏程度,但地震预警会干扰居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地震预警系统对6.5级以下的中等地震用处不大,但对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地震会特别有效。

解决地震灾害问题的根本手段是抗震设防,提高建筑质量,消灭豆腐渣。

很多人不了解地震预警(日语称为紧急地震报告)的系统原理,还有空的空间供相关专家深入研究。

由于地震在目前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准确预测,世界各国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探索地震机制、提高地震预警能力的科学实验研究。

目前,世界各地的地震预警系统都是利用电磁波和地震波的时间差,力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预测震中周围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希望这短暂的时间差能让大部分人安全走出家门,最大程度保护生命安全。此外,这种紧急地震报告还可以让火车司机减慢火车速度,让工人停止工厂的生产线,让核电站停止发电,让外科医生暂停手术等。

在岩石介质中,地震产生的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传播速度,纵波与横波的比值总是大于1.414(根号2)。对于许多常见的地壳岩石,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之比为1.732(根号为3)。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之比的具体值取决于岩石的泊松比。泊松比越大,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的比值越大。由于横波的振幅远大于纵波的振幅,很多建筑物在横波扫进来的时候就被破坏了,所以知道横波的到达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发生时,从第一个破裂点(震源,即震中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发出的纵波最先到达震中。如果震中地面有地震仪,它会记录第一波(纵波)的最短到达时间。在中国绝大多数情况下,地震仪基本不在震中,而是在离震中几十公里的地方。纵波到达地震仪需要一定的传播时间,因此地震仪记录了纵波的到达时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震中在映秀镇,那里恰好有四川省地震局的地震台。但是,地震台没有上传数据。原因是地震台的房子不抗震,采用的是砖混结构。连地震局都没有想到龙门山的强震真的会来。否则,地震仪必须用钢罩保护。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四川地震局映秀地震台, 在汶川地震中不堪一击,砸坏了地震仪,丢失了宝贵的数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四川省地震局映秀地震台在汶川地震中非常脆弱,破坏了地震仪,丢失了宝贵的数据。

日本没有地震局,地震预测预警由气象厅管理。

利用震中附近至少两台或两台以上地震仪记录的走时数据,地震预警系统的中央计算机可以快速计算出震级,特别是震中(最好是震源)的位置,然后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并将相关信息自动发送到广播网、电视网和手机网,真正做到一个完整的系统& ldquo高度集成、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 rdquo。

比如鲁甸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取地壳平均波速为6.00公里/秒,岩石的泊松比为0.25,即剪切波速为4.24公里/秒,从震源到距离震中30公里的城镇,P波需要5.385秒,S波需要7.487秒,P波和S波的旅行时差为2.102秒。

一般来说,人们收到预警信息的时候,距离地震发生已经有4-8秒了,因为中国没有日本那么密集的地动仪(2010年日本有4235个永久地动仪,比中国小很多)。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表示& ldquo提前6-37秒警告周边学校& rdquo,那么这个& ldquo外围& rdquo指距离震中约65-245公里的大范围。

对于6.1级地震,走滑断层地表破裂带长度在10公里左右,烈度大于等于7度(大部分人逃到室外,骑自行车的人感觉房屋墙体受损开裂),也就是20-25公里的范围。对于这种极端地震区的居民来说,最需要的是逃生,但从理论上和技术上来说,人们几乎不可能在地震波到来之前收到预警。

而住在距离震中65公里到245公里大范围内的人,不需要紧急逃离,只是收到了预警,只能是虚惊一场。如果手术医生收到地震预警,停止正在进行的手术,导致患者死亡,谁来承担责任?

况且,在目前的条件下,地震预警的虚警概率还是相当高的,因为过于强调& ldquo快速反应& rdquo错误很快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总之,对于6.5级以下的地震,预警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地震预警的震中盲区等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的高破坏区标准。

此外,不需要向估计烈度小于5.0的地方发送预警,因为那些地区的居民永远不会有危险,如下表所示。

地震烈度分类

相反,对于汶川这样的8 .0级地震,由于震级大、能量释放大、波及面广,地震预警的作用非常重要。

比如地震就像撕布,波源是沿着破裂带撕的。断裂带越长,撕裂时间越长,地震持续时间越长,震级越高。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极端地震带,并假设地震的能量是从一点释放的,极端地震带的几何中心就是地震的宏观震中。所以汶川地震刚发生,就有人把地震烈度的分布画成一系列同心圆,认为离得越远,地震烈度越低。这种误解客观上影响了当地决策者对灾区的整体认识。

比如5.12地震后,一开始就有大型救援部队聚集在映秀,救灾物资和大型工具也运到映秀。但北川、青川乃至甘肃文县的地震灾情被严重低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震救灾的效率和效果。其实汶川地震的等烈度是长方形的,它的长轴平行于龙门山断裂,特别是龙门山中央断裂贯穿的乡镇是地震极端区& mdash& mdash真正的重灾区,一条近270公里长的狭长地带,这里的房屋倒塌超过70%~80%。地震断裂带从西南的映秀到东北的青川,用了近80秒完成了它的撕裂过程。在这80秒的时间里,龙门山断裂带恶毒地撕裂着,发出连续不断的恐怖咆哮& mdash& mdash地震波。如果当时有地震预警系统,四川省北川、青川和甘肃省文县以及其他地震灾区的居民在地震前就有足够的时间走出自己的建筑物,以免掩埋废墟。

除了上面提到的震级和距离,还有几个因素影响地震预警的具体效果:

震源深度: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向西深俯冲形成的深源(>:300 km)地震在我国仅分布在吉林省珲春-汪清地区。这些深源地震对地面工程建筑的破坏很小,不需要预警。中国大陆的地震基本属于浅源地震(

地震破坏程度与壳幔热结构密切相关。壳幔越热或含水量越多(如云南西部),地震波衰减越多,地震波振幅在短距离内衰减很多,地震波速度也降低。在加拿大地盾、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壳幔地温梯度低,有利于地震传播。

受矿物晶格和裂隙择优取向的影响,地震波在地壳岩石中可能是各向异性的,不同方向的速度不同。目前,预警系统假设岩石介质是各向同性的。

地震破坏的程度与地形有关。在地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的山区(如川西南、云南),地震必然会引发滑坡、塌方、塌方、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加剧地震灾害损失的估计。

地震破坏程度与地下地质结构有关,特别是地下水位。如果城镇建在松散的沉积物上,包括古河道、古湖泊相沉积物、流砂和人工回填土,地下水位高,砂土液化必然导致房屋倾斜、破坏和倒塌。这种松散沉积物具有大的空孔隙度、饱和水和触变性。

在静态条件下,饱水的沉积物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在动态条件下,如地震波的震动,这种饱水的松散沉积物瞬间失去稳定性,表现出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即发生砂土液化,使位于其上的建筑物在流沙中不均匀下沉,导致建筑物倾倒,被彻底破坏。这就是建筑学所说的场地效应和地基失效。

无数事实证明,直接建在坚固基岩上的房子,抗震能力更强。唐山大地震仅存的两座古寺,建在坚固的基岩上,幸存了下来。此外,部分房屋位于河岸,地震震动使地基和房屋掉落或坠至河底。因此,灾后重建的房屋选址必须远离河岸和不稳定斜坡。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经验和教训。

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沿海发生8.1级和7.6级两次强震,造成西太平洋沿岸4个州和距离震中约400公里的首都墨西哥城近万栋高楼倒塌,近4万人死亡。墨西哥城老城区和商业区的主要办公楼和酒店倒塌。地震发生后,调查显示,墨西哥城建在古老的湖积物上,地面震动导致地基坍塌,建筑物倒塌。

1989年10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马普列塔发生7.1级地震。由于震区建筑整体抗震性能较好,建筑没有受到严重破坏。然而,在旧金山湾附近,许多建筑因为人工回填而受损,包括几座高速公路立交桥倒塌。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7.9级地震,造成16480人死亡,约15万人受伤。地震摧毁了该州首府库奇镇几乎所有的建筑。Inkuchi镇建在印度河的古河道上。

地震破坏程度与当地建筑质量有关。与其地震预警,不如搞抗震设防,提高建筑质量。同样是7级左右的地震。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通常只有几个到几十个人死亡,因为他们把抗震设防落到了实处,使建筑设计有了审核,建筑材料有了保证,施工质量有了验证,大部分建筑甚至毫发无损;而在经济落后、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或者腐败、豆腐渣工程普遍存在的国家,甚至可能死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或者几万人。

可见,相同震级的地震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其破坏程度却大相径庭。在那些不重视建筑抗震质量,贪腐豆腐渣工程的国家或地区,地震的破坏程度总是最高的。

20世纪以来,中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世界总数的60%以上。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发生了两次大地震,造成20多万人死亡。可惜两次地震都发生在中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23.5万人遇难,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24.4万人遇难。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造成近9万人死亡。

中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15亿平方公里)的6.7%;中国的地震约占全球陆地地震的33%。为什么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近60%?此外,我国地震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的近60%。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离地震远的地方不需要预警,离震中近的地方预警时间太短。建一座坚固的房子比依靠早期预警和临震预报要好。这房子很坚固,可以抗震。地震来了,居民从容不迫,自由应对!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移动模架施工安全作业技术

上一篇:模板工程安全技术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