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小平十分重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钢铁工业思想。邓小平对钢铁工业的战略地位有着清楚的认识,提出了钢铁工业要搞到1.2亿吨钢的战略目标,明确了质量第一和紧紧抓住骨干企业的战略重点,认为发展钢铁工业必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职工积极性、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科技水平。
关键词:邓小平;钢铁工业;经济建设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高度重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钢铁工业思想。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邓小平钢铁工业思想的研究仍然很少。鉴于此,本文拟对邓小平钢铁工业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一初步探讨。概括起来,邓小平钢铁工业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钢铁工业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
1.关于钢铁工业的战略地位
钢铁工业为建筑、机械等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对此,邓小平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当然,在上述基本认识的前提下,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钢铁工业的战略地位有不同的认识。& ldquo“大跃进”;邓小平认为钢铁是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元帅& rdquo地位,工业的发展需要以钢铁为纲。1958年7月,邓小平在谈到国内经济形势时说:国家建设主要是粮食、机械和钢铁。& ldquo有了这三个& lsquo元帅& rsquo其他问题都解决了& rdquo[1]p 1440;在谈到钢铁冶炼时,邓小平说:炼钢是一项战略任务。& rdquo[1]P1454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邓小平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工业的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钢的数量,发展国民经济不能片面强调钢的重要性,而应注意综合平衡。另一方面,他认为工业的发展仍然需要钢铁作为关键环节。1962年11月,邓小平说:以前我们关注的是钢铁,现在看来这是错误的。& rdquo[1] p1731963年9月,邓小平说:& ldquo以前我们有点教条,认为钢多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其实不是这样。& rdquo[1]p 1773 1965年12月,邓小平说:& ldquo工业还是以钢铁为纲。& rdquo[1]P1886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在反思和否定以钢铁为纲发展工业的方针时,指出钢铁工业是整个工业发展的关键。1978年2月,邓小平指出:& ldquo钢铁起不来,就不可能搞大规模工业。& rdquo[2]p267 1979年1月,邓小平说:& ldquo现在国家计划要逆转了。以前工业以钢铁为纲,钢铁的屁股太大,一上去就会排挤其他项目,资金周转很慢。& rdquo[2]P4713,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 ldquo过去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现在该总结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不仅仅是由钢铁决定的。& rdquo在充分认识到钢铁工业的落后对经济建设的巨大制约后,邓小平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以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基础,要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日中经济协会访华代表团时,同意斋藤英四郎关于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钢铁问题的意见,并指出:& ldquo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解决供求矛盾,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不能太慢。& rdquo[2]P1252
2.关于钢铁工业的战略目标
基于对钢铁工业战略地位的认识,早在1973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圭亚那政府贸易代表团时说:中国& ldquo钢的产量是2000万吨。这么多人没有1亿吨钢也行!& rdquo[1]p 1789 1978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索马里新闻代表团时说:& ldquo按照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均水平,我们应该有几亿吨钢。& rdquo[2]P 279 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讲话。当时日本人均用钢量是1吨,美苏是0.5吨,法国、英国、西德等许多欧洲国家大致是0.5吨。邓小平非常了解世界各国钢铁工业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希望到20世纪末,中国能有1亿吨或2亿吨钢,达到12个人或6个人一吨钢的水平。[3] P260上世纪80年代,国内钢铁行业与各行各业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钢材。钢铁工业已成为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89年6月,邓小平在首都接见戒严部队军级以上干部时表示,要在投资方向和资金使用方向上加强基础工业,加强对原材料、交通、能源等基础工业的投资,并明确提出了钢铁工业年产1.2亿吨钢的战略目标。他说:& ldquo钢铁,外国人判断我们未来需要1.2亿吨,现在接近6000万吨,还是需要量的一半。& rdquo[4]P307 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将实现第二次翻番,钢铁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实现。1990年12月,对、杨、强调:& ldquo有1-1.2亿吨钢就够了,这是发展的战略问题。& rdquo[4]P363 1992年5月,邓小平在视察首钢时再次指出:& ldquo如果中国通过努力在未来获得1.1-1.2亿吨的钢铁,没有理由不这样做。& rdquo[5]p476 1999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2亿吨,邓小平制定的中国钢铁工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二、发展钢铁工业的战略重点
1.坚持质量第一。
发展钢铁工业,仅仅增加产量是不够的,还应该增加品种和质量。邓小平认为,产品的质量是工厂质量的集中表现[1]P1619,工业生产的中心是提高质量[4]132,并明确提出质量第一的思想,这一思想除了产品质量外,还包括品种和规格。邓小平非常重视钢铁产品的质量,他的“质量第一”的思想对钢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片面追求钢产量& ldquo“大跃进”;期间,邓小平提出不仅要重视数量,而且要重视质量。1959年2月,邓小平视察上海第三钢铁厂时指出:& ldquo炼钢不仅是量,更是质。& rdquo[5P]471-472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有人指出& ldquo整个产业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量& rdquo[1]P1886与此同时,邓小平更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强调钢铁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关系。1964年1月,邓小平说:过去& ldquo它叫做& lsquo如果你认为钢产量太多;& lsquo大跃进& rsquo& rdquo现在来看,其实& ldquo不要管有多少钢,要在品种、质量、科技上大跃进& rdquo[1]P1789 .& ldquo文化大革命& rdquo邓小平在主持后期国务院工作时,提出了质量第一的重要思想,指出质量第一是一项重要政策,必须坚持。1975年5月,在讨论钢铁工业座谈会文件时,邓小平要求不能降低钢铁产品的质量,不能为了追求数量而大量积累钢锭。[6]在P958年初,邓小平提出:& ldquo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 rdquo[3]P26半个月后,在讨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时,他进一步指出:& ldquo质量第一是一项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和规格。& rdquo邓小平认为& ldquo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 rdquo一定意义上的好质量等于大数量;只有提高质量,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扩大出口,而要使我们的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质量。[3]P30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进一步强调要提高钢铁产品质量。在1979年3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指出:& ldquo钢材的水平不仅取决于数量,还取决于质量、品种和规格。& rdquo[2]P497 1980年7月,邓小平在视察WISCO时,要求WISCO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ldquo提高新产品质量,多产钢,出好钢& rdquo[2]P656 .
2.牢牢抓住骨干企业。
在中国钢铁工业中,骨干企业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邓小平一直十分注意抓好骨干企业。邓小平亲自参与了许多钢铁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决策,考察了鞍钢、WISCO、宝钢、首钢、包钢等几家重点钢铁企业。1957年,邓小平指出:& ldquo你想要新的大的东西吗?是的,新的是我们建设的支柱。鞍钢、Xi安等大企业是骨干企业。没有新企业,没有这样的骨干企业,再先进的技术问题也解决不了,以后还会成立一些大的新企业。& rdquo[7]P2651959年,邓小平指出:& ldquo要保证重点,18家重点钢铁企业要保证所需要的。这些企业担保,钢铁产品就有保障。& rdquo[1]p 1486 1975年,邓小平主持制定中央13号文件,明确提出:& ldquo首先要共同努力,下大力气,抓好关系全局的重点企业,特别是十二大钢厂& hellip& hellip以及邯邢和海南的两个铁矿。& hellip& hellip如果他们上去了,整个局面就活了。& rdquo[8]1982年5月,在谈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邓小平指出:& ldquo中国是大国,人口多,没有更大的骨干企业是不可能的。& rdquo[3]P4069,邓小平指出:& ldquo要搞现代化,没有重大的重点工程不行,再多的小工程也不行。& rdquo[2]10月,P85310,邓小平再次强调:& ldquo如果真的要搞建设,一定要搞一些重点工程,不能没有。& rdquo[4]P16由于鞍钢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钢铁工业的重点企业中,邓小平特别重视鞍钢。邓小平十分关心鞍钢的生产和建设,前后五次视察鞍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1961年7月14日,邓小平指出:& ldquo保鞍钢是战略问题,保鞍钢三分之二产能是极限。& rdquo[1]在164818页上,邓小平建议停止鞍钢的一些工业和用煤,并特别强调了鞍钢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 ldquo鞍钢起不来,全国就没希望了。& rdquo[1]p 1651 1974年12月,在同毛泽东谈《政府工作报告》草案时,邓小平说,近几年来,我们要切实搞好生产,并特别提出& ldquo鞍钢这样的地方要搞好& rdquo。[1]P2073对于新建的宝钢,邓小平给予了大力支持,决定加快二期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大大缩小了与先进国家在钢铁工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1979年7月,邓小平说:对于宝钢的建设,市委首先要做,其次一定要做好。& hellip& hellip问题是要做好。& rdquo[2]P537宝钢建设& ldquo如果要继续的话,效果会很大& rdquo,& ldquo你必须重视建设好宝钢& rdquo。9月,邓小平再次指出:& ldquo历史会证明宝钢的建设是正确的。& rdquo[2]P538 1984年2月15日,邓小平在视察宝钢时指出:宝钢二期工程& ldquo也可以更快的考虑。不要浪费时间& rdquo[2]P961 .2月24日,邓小平在同胡耀邦、赵紫阳谈宝钢二期工程时指出:& ldquo长远来看,能不能想办法早点上?我宁愿借些债,还些利息。我们早一点拿到钢,终于起来了。这是值得的。如果这个事情确定了,我们今年就做,争取时间。& rdquo[2]P964邓小平加快宝钢二期建设的决定,使宝钢二期建设提前了两年,加快了国家钢铁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三。发展钢铁工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小组是一个组织的核心,是动员和领导组织成员实现既定目标的总部。它承担总体责任,并在本组织中发挥关键作用。领导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组织效能和领导绩效。1975年,邓小平主持整顿钢铁工业,把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作为钢铁工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面对1974年钢产量的严重下降,钢产量比1973年下降了400多吨,邓小平严厉地指出& ldquo一个不好的钢铁生产,关键是领导班子,软、懒、散& rdquo他要求,从冶金部到公司、厂矿、车间,各级领导班子都要加强,不能软,不能懒,不能散。[3]P8-9今年,邓小平在钢铁工业座谈会、军委扩大会议、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的讲话中,在对中央读书班第四班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邓小平认为,领导班子问题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落实。他说:& ldquo领导班子的问题关系到党的路线能不能落实& rdquo[3]P9,领导集体应该& ldquo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rdquo[3]P23,& ldquo领导班子搞不好谁来执行政策?& rdquo[3]P33钢铁行业应该建立怎样的领导机构?邓小平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强大而果敢的领导团队。生产科研都是运营,领导小组是运营总部。总部不强大,运营就没有实力。领导集体会指挥会领导,才能带领群众前进。[3]P9 & ldquo;领导班子要有威信,敢于带头& rdquo[3]P23: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就不可能有派性,不可能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不可能有政策的执行。[3]P25如何解决领导问题?邓小平认为,关键是要给一二把手配备好党性、好作风、好团结[3]P23,& ldquo一旦选出了第一任和第二任领导,整个领导班子就会被带上来& rdquo[3]P36,还要选拔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年轻干部充实领导班子。[3]P26
2.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只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挖掘企业的巨大潜力。邓小平十分注意通过改善钢铁工人的生活、增加他们的收入和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1921年4月,邓小平进入法国最大的兵工厂施耐德钢铁厂工作,在轧制车间把钢筋拖到炉子里。钢铁厂的工作是劳动密集型的,邓小平& ldquo体力不支& rdquo[1]P12,加上在这里努力工作赚的钱,不仅连饭都吃不饱,还亏了100多法郎。二十天后,邓小平从钢铁厂辞职了。青少年时期在法国钢铁厂工作的经历让邓小平对钢铁工人的劳动强度深有感触。从1955年视察鞍钢开始,邓小平视察了许多钢铁企业,他更多地了解钢铁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邓小平提出& ldquo一定要关心人的生活& rdquo他说:& ldquo钢铁工人那么辛苦,菜和肉却很少,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这类问题必须具体研究和解决。& rdquo[3]P27他说:如果工人没饭吃,没肉吃,行业怎么做好?& rdquo[3]P28-29邓小平还要求,要特别注意调动钢铁企业老工人、技术骨干和老劳模的积极性,要把应该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放到适当的位置上。[3]P11邓小平认为,按劳分配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政策问题。在邓小平看来,物质利益原则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他说:& ldquo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rdquo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是唯心主义。[3]P146邓小平特别指出,如果贡献大小、技术水平、能力、劳动强度和工资待遇都一样,这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3]P30-31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同志的汇报时明确指出:& ldquo经济工作者应该增加收入,反过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rdquo[3]P130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邓小平历来重视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他的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的思想对钢铁行业加强企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For & ldquo“大跃进”;在盲目强调破坏规章制度的错误倾向之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没有规章制度,就要强调建立规章制度。在一九五九年一月底二月初举行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邓小平指出:& ldquo规章制度只能废除那些必须废除的,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否定,有些是废除后需要新建的。没有规章制度,是不可能的。& rdquo& ldquo今年该打破的条条框框,必须打破,但一定要强调建立,打破繁琐麻烦的,建立合理的。& rdquo[1]P1485-1486邓小平认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改变企业混乱状况的根本措施,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196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了& ldquo工业七十条& rdquo,为我国建立系统完整的企业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1964年,邓小平在视察鞍钢时强调:& ldquo不管怎样,一个企业应该有一个制度,一个规则。& rdquo[1]P18191975年3月,邓小平在省、市、自治区工业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 ldquo必须恢复和改进必要的规章制度。& rdquo[3]P5-6由于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钢材生产和施工中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出现一些重大事故。5月底,邓小平强调钢铁行业& ldquo必须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rdquo。他说,没有规章制度,发生了一些事故,谁负责不清楚。对于建立规章制度,邓小平认为规章制度的执行应该更严格,如果不严格,就不能建立规章制度。同时,邓小平还指出,复杂的规章制度应该改革。[3]在P118中,邓小平进一步指出:& ldquo质量问题与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关。没有必要的责任制,质量难以保证。& rdquo[3]P26恢复和完善规章制度,关键在于建立责任制。[3]P30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指出:& ldquo一个大问题是没人负责& rdquo他强调,在管理制度上& ldquo特别注意强化责任制& rdquo。如何让责任制真正发挥作用?邓小平认为要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善于用人唯量,严格考核,分清奖惩。[3]P150-151
4.提高科技水平。
195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鞍钢,谈到挖掘增产潜力时指出:与改革规章制度、改进工作作风、调动群众积极性相比,技术革命的潜力更大。& ldquo鞍钢应大力进行技术革命& rdquo大型企业和现代企业应该进行技术创新和革命。[1]p 1455 1959年1月,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上,邓小平指出:& ldquo大规模生产应该着眼于技术革命,而不是机海战术。& rdquo[1]P1485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邓小平认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应迅速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并提出通过购买专利和引进先进技术来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1964年1月,邓小平提出要在& ldquo科学上有一个巨大的飞跃。[1]P1789 .五月,邓小平说:目前,如果我们能在钢铁联合企业购买设备和专利,它将很快到来。& rdquo[1]P18147在视察鞍钢时,邓小平再次强调,鞍钢这样的大型现代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1]P1819-1820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邓小平提出把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作为发展的出发点[3]P133。他强调钢铁工业应加强科学研究,并积极倡导在钢铁工业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977年8月,邓小平在主持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时指出:鞍钢有十几万人& ldquo全民搞科研,为整个钢铁工业服务& rdquo[2]P177 .1978年2月,邓小平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草案)》的经济部分时指出:引进先进技术& ldquo是一个大建筑& rdquo,& ldquo注意提高& rdquo,& ldquo关键是钢& rdquo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加快引进技术的谈判。[2]P2679,邓小平指出如何改造鞍钢:& ldquo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是学习,第二是提高创新。& rdquo[3]P129邓小平在考察鞍钢、唐钢、武钢、首钢时,多次提出要挖掘潜力,搞好技术改造。宝钢的建设从国外引进了先进技术,邓小平积极支持。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宝钢时说: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所有技术。& rdquo他为宝钢题词:& ldquo要掌握新技术,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和创新。& rdquo[2]P960-961对于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企业的新建,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钢铁工业才能进步& ldquo学习和创新& rdquo道路指明了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