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矛盾局面,“稳增长”和“控物价”也成为宏观政策要同时面对的目标。2012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外金融形势,我国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针对2012年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波动有所加大的实际情况,央行加强了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的分析监测,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针对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专家们认为,上半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体现了五大特征:一是较好地把握了稳健的基调,通过合理的力度和节奏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涵义和特征。
自年初以来,央行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确保流动性供应,先后两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及时发出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为提振信心、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持续下滑的态势下,今年货币政策整体体现了向宽松方向的微调,力度上较为谨慎,不刺激也不激进。”交通银行(601328)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这是因为今年主要任务是“稳增长”而非“保增长”,谨慎的货币政策操作力度一方面体现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防止再次出现大规模刺激计划的现象,比较稳妥。应该说,上半年货币政策较好体现了稳健的特征。
二是货币政策在操作上兼顾了货币政策几大目标的相对平衡。货币政策在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几方面都兼顾到了,较好平衡了几大目标之间的关系。
“今年以来,在‘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货币政策为保持经济稳步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保障就业提供了有力基础和条件。同时,货币政策在力度上的总体稳健和谨慎,也兼顾了对当前物价水平和潜在通胀压力的考虑,总体表现出来的操作力度有助于维持物价稳定。上半年降息时点基本与国际上几大央行同步,这说明是充分考虑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
三是今年货币政策操作总体注意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搭配,仍以数量型工具为主。2012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大手笔”频频,除了降息、降准,利率市场化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也有所扩大。
来自华安证券的分析人士表示,准备金率下调和公开市场操作频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上半年总体季末对流动性需求较大,数量型工具有效“熨平”了流动性不同阶段的波动。
第一季度,受外需较为疲弱等因素影响,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少于上年同期。央行一方面主动调减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量,另一方面适当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流动性调节作用,在2011年1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2月24日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适度水平。同时,继续完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发挥宏观审慎工具的逆周期调节功能。针对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调、1月份贷款相对少增的状况,适时调整了有关参数予以引导,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投放。不久后,央行再次宣布,从2012年5月18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随着物价水平的回落并趋于稳定,“稳增长”的意义更为显著。5月中下旬,国务院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一系列新的政策开始酝酿,央行先后于6月和7月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为“稳增长”提供保障。
在有效发挥公开市场的预调和微调功能方面,央行在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市场预期有所波动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平稳,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今年4月16日,央行宣布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由5‰扩大为1%。此举顺应了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向均衡状态的回归,降低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
四是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操作结合在一起实施,这是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操作的最大特征。连平表示:“这样一来可以加大降息的力度,二来也有在市场实践中积极试水利率市场化之意,其中尤其是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之举对市场影响很大。”
今年以来,接连几个月回落至相对低位的CPI数据,为政策的微调预调留出了灵活操作的空间。自2012年6月8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央行在积极“稳增长”同时,开启了利率市场化大门,具有重要意义。
此后不足一个月,央行再次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同时要求金融机构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继续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
中国银行(601988)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就此指出,如果说6月份降息后开始的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预示着“利率市场化大幕开启”,那么此次调整无疑是向利率市场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五是货币政策操作与经济结构调整目标紧密结合,有效加强了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央行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增强资金实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夯实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2月16日,央行办公厅印发《关于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601288)改革试点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原有农业银行四川、重庆、湖北、广西、甘肃、吉林、福建、山东8个省563家县支行的基础上,将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4个省379家县支行纳入执行差别化政策范围。
3月6日,央行印发《关于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支持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100亿元,支持春耕备耕;要求人民银行各级分支行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支持扩大涉农信贷投放。
3月31日,央行印发《关于认真组织落实2011年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政策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政策激励约束措施的通知》,自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对经考核达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政策考核标准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执行低于同类金融机构正常标准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对同时达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政策和专项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政策标准的536个县(市)农村信用社和78个村镇银行,安排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300亿元。
央行还认真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加强对信贷投向的考核和引导,促进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信贷结构优化。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对旅游业和水利改革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督促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物流业等行业发展的政策要求,推动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此外,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小型微型企业、“三农”、保障性住房、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对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在基准利率之内根据风险原则合理定价,切实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下,以其丰富的内涵进一步为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和严峻,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如何继续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值得期待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