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现阶段煤炭市场的走势、煤炭价格的上涨,除供需关系这一根本性因素之外,各方市场主体的心理也是一个重要推手。这种心理,既有对政府调控措施出台的预期或担忧,也有对企业营销手段与价格政策不确定性的焦虑,这两者,又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对“减量”的忧虑,让笔者想起了市场营销理论中的“饥饿营销”。
在市场营销学中,所谓“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2016年,在去产能和276工作日政策推行后,煤炭供应急剧减少,煤炭价格在下半年出现大幅上涨,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全面好转,众多煤企对“控量稳价保效益”有了真真切切的市场共识。从政府角度讲,实施“276工作日”减量化生产措施是扭转煤炭市场供需失衡局面、促进煤炭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剂猛药,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调控手段之一,是无可非议的。而从市场角度讲,微观层面的企业在特定目的、特定情形下进行的产量增减,出台相应的销售政策,则属于主动的市场营销策略范畴。目前来看,煤炭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日趋多元。
“饥饿营销”主要适用于高端、非重复性购买等商品,它的本质是运用了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基于消费者求购心切、求新求快的心理而实施。比如,众多奢侈品品牌,都擅长使用饥饿营销,而且屡试不爽。煤炭作为大宗商品,按常理讲,是不适宜做“饥饿营销”的。可是,在我国,众多电力企业承担着“保供”的社会责任,当煤炭真的供不应求时,也不得不高价购买,这就让其在市场博弈中先行丧失了主动权,为煤企的“饥饿营销”创造了可行性。
煤炭业历经“黄金十年”,又经前几年的断崖式下跌,很多企业已经痛定思痛,主动压减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主动进行减量生产,可喜可赞。但减量生产不等于“饥饿营销”,前者是主动适应市场,避免产品供应过剩的经营举措,后者则是利用市场上的不对称优势,冀求掌控市场的不当行为。在我国“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终极矛盾尚不能化解和消除之时,后者是极不可取的。
对“饥饿营销”的担忧,并不代表现阶段煤炭市场已经进入了“饥饿营销”的时代,笔者相信市场上的一些减量限供政策,也是煤企不得已而为之,是应对阶段性煤炭紧缺的被动举措。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两会期间以及发改委召开的部际联席会议上,相关领导都明确表示:在煤价仍处于合理区间及以上范围时,不会出台减量化生产措施。这为后续的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政府态度已然明确,相信企业也会顺势、顺时而为。
在我国煤炭市场仍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之时,煤炭供需双方的长协量多少、长协兑现率如何、长协价格如何,以及市场煤采用何种方式交易,是政府主管部门、煤炭生产/贸易与消费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稳定煤炭价格、保障煤炭市场平稳运行,也已成为各方的共识。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如若真的出现“饥饿营销”的端倪,各方都要大声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