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庄煤矿大力推行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扎实开展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建设工作,积极围绕科技创效、机械化换人,释放职工“体能”,让机械发挥大“动能”,着力打造“智能型矿井”。
“老李,听说你们16煤一采区工作面自从用上了无顶梁组合垛式支架,连临时支柱都不用了,是真的吗?”
“没错,现在我们进入采煤工作面作业劳动强度降低了,安全性也更可靠了。”听着两名下井工人的对话,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该矿16煤一采区工作面一探究竟。
据悉,因现场环境复杂,支护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薄煤层采面临时支护一直是困扰该矿的难题。为此,该矿千方百计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减轻职工体力消耗,发动全矿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多次分析论证,通过跟班协调、现场写实、及时剖析对比,受铰接顶梁结构启发,在现有无顶梁垛式组合支架顶盖前端两侧各增加铰接顶梁梁端连接结构,增加450mm长的前探梁,通过水平调节销调节临时支护水平角度。该“小革新”操作简单,达到了预定支护强度,成功解决了职工进入工作面支设临时支护难题,让职工可心情舒畅地工作。
“增加支护探梁的革新,减少了临时支护环节,提高了回采效率、大幅度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根据掌握的实际数据计算,该技术革新的应用,直接提高回采效率10%,年可节约支柱租赁费用3万余元,同时改善了安全作业环境。”该矿生产副总李强说。
据了解,该矿不断加强矿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大力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科技兴矿行动,把科技创新、装备升级改造作为落实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抓手。该矿变电所、中央泵房、主井绞车、集中皮带、洗煤厂等重点岗位机台先后实现了集中远程控制、无人值守,以智能化、机械化替换人工作业、以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操作。据了解,自“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活动开展以来,该矿井上下各岗位机台累计减员90余人,每年可节约人工费用1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