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蓝色产业云集青岛海西湾。(资料照片)
□ 本报记者 王学文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黄金十年”里的山东作为,是在强省路上勇于担当的富有成效的作为。
地处东部沿海,山东在国家战略中承担着“率先发展”的使命;作为中国经济第一方阵的一员,山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肩负着胡锦涛总书记“继续走在前列”的期望。完成国家使命,实现总书记期望,是山东对国家的担当。
十年间,全省生产总值2002年跃上1万亿元台阶,2011年跃上4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前三,总量接近全国十分之一。
十年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7615元,跃升到2011年的22792元。尤为令人欣喜的是,困扰多年的城乡居民收入跑不赢GDP、农民收入跑不赢城镇居民收入的局面,近年来在山东一举扭转,山东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在去年开始高于GDP增速,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增幅。
担当之中写传奇。十年来,山东经济不仅体量在变大,为稳定全国发展大局作出贡献,“体格”更在变强,为优化全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作出了贡献。
经济强,文化强
强省是对国家和时代的担当
8月的即墨鳌山卫,树木葱茏,生机勃发,不远处的黄海,浪涛欢歌,海蓝如画。“再过三到五年,这里将是中国最有吸引力的海洋科研机构集聚地,中国的‘蓝色硅谷’将在这里诞生。”脚踏鳌山卫热土,指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建筑,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岳国峰激情澎湃。
在山东西部,驱车327国道百里菏泽段,不时可见路两边运转繁忙的工厂和热火朝天的工地,菏泽正在这里打造百里工业长廊。长廊的两头有菏泽两大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和煤电化工基地。这里的大手笔大气派,不由得让人感叹:“长期欠发达的菏泽正在赶上来!”
从青岛全力打造蓝色硅谷,到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从济南努力“在全省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聊城建设“生态型强市”,全省各地同快的比、跟强的争、向高的攀,以一个个强市强县的建设,构织成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恢弘画卷。
回顾十年发展路,国内资源、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越来越高,对发展的瓶颈约束越来越紧;在国际上,以往以低技术、低成本占领市场的部分“中国制造”,竞争力越来越小,尤其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形势下,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偏重的经济结构,虽给我们带来较大经济总量,但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多……推动发展方式变优,实现经济由大变强,推动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是发展中的中国急需破解的课题。
面对国家课题和时代要求,全国掀起了一个万马奔腾主动求强的浪潮。与我们同处东部沿海的邻省江苏,提出“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我们相邻的几个中部省份,也纷纷提出实现“富民强省”。无论是标兵还是追兵,都在求强路上疾走,山东处在一个群强环伺、不强则退的时代。
在只有求强才能前进的时代里,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山东又一次走在时代前列。2008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山东代表团,殷切寄语山东: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当年7月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作出庄严决定: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今年5月召开的省十次党代会,又一次向全省人民发出号召: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在全国众多经济求强、文化求强的部署中,独有山东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将经济、文化连同部署,这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在充分认识到文化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洞悉经济文化融合发展趋势之后,按规律推进发展的科学之举。
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正当全省人民致力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之际,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袭来,欧债危机接踵而至,强省战略受到严峻考验。山东的决策者认为,对一个拼搏奋进的大省来说,突如其来的困难,只能是强化发展目标的由头、丰富发展战略的机遇,而丝毫不能削弱战略的实施,丝毫不能阻滞前进的脚步。危机不仅倒逼山东在强省路上“加快走”,更明确了“怎么走”。
在抵御危机过程中,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既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又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既是指导山东走出金融危机的基调,更成为强省建设的基调,指导我们取得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又一个成就。
在抵御危机过程中,山东提出“一线三点”强省工作思路,即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高点定位、多点支撑、重点带动。实践证明,“一线三点”思路是一个切合省情的思路,实施这个思路的过程,正是山东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望处。经济文化强省战略,让山东在求强伊始,就站在了一个高位上,对国家和时代多了一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