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运处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牵引运煤大列的动力源,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上游型”到“前进型”……火车头的一次次换代转型,折射了枣矿铁路的创新发展。机辆段运转车间的宋方和宋炳成父子,亲历并见证了百里铁路的时代历程,每次谈起矿区铁路的巨变,两代人总有说不完的话。
宋方是运输战线的一名老兵,1990年枣矿铁运处刚成立,他被分配到机务段当了一名机车乘务员。“当时处里配备2台‘上游型’蒸汽机车,模数牵引力仅204千牛,运行速度也只有15公里/小时,但驾驶火车是我们每个机务人的梦想。”谈到当年刚参加工作的情景,宋方有太多的感慨。“我刚参加工作就从司炉干起,那时蒸汽机车一分钟要‘吃掉’几十锹的煤,从柴里煤矿到济南铁路官桥站一趟车就要往炉里送5吨煤。”
据宋方回忆,驾驶蒸汽机车需要司机、副司机、司炉三个人,由于驾驶室前的锅炉影响 望视线,司机必须掌握一项“特殊技能”,要把半边身体探出火车头外,以方便观察铁路信号灯和前方路况。夏天的机车车厢仿佛一座蒸炉,乘务人员个个满头大汗,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简直是开着火车“蒸桑拿”。冬天机车在逆向行驶时,寒风裹着烟尘灌进鼻子、脖子,煤斗子里刮出的煤灰会灌满整个驾驶室。“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拾炭的,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个机务段的。”这段顺口溜在当时广为流传。
1998年,铁运处迎来第一次的设备升级改造,在“上游型”蒸汽机车的基础上新增了5台“前进型”蒸汽机车。到2000年又根据运输生产需求,相继购置4台“前进型”蒸汽机车。
“虽然前进型蒸汽机车车速提升到40公里/小时,牵引吨数2000吨,但是也改变不了机车本身耗能大、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进入21世纪,为满足跨越式发展的需求,矿区铁路进入动力设备更新换代的关键时期。”宋方骄傲地说。
从2002年开始,铁运处蒸汽机车逐步被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取代。“与蒸汽机‘吃’煤不同,内燃机车改‘喝’柴油了,机车乘务员也只有司机和副司机两个人。司机主要负责操纵驾驶并关注车辆运行的线路,副司机在配合司机进行‘呼唤应答’的同时负责对机车机械设备、仪表仪器等进行检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但是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我们也是顶着巨大压力,才完全掌握了驾驶和维护技能。”谈起设备换代升级,宋方感触颇深。
面对装备升级换代带来的技术压力,宋方和工友们没有退缩,多次到济南铁路局进修学习。几经磨砺,业务能力日臻成熟,他自己也从一名司炉工成长为机车副司机、内燃机车司机,如今,宋方已经是矿区铁路上的一名“大师傅”了。
在铁路边长大的宋炳成打小就对父亲的职业耳濡目染,更是对铁运处的发展历程了如指掌,他深深地爱上了父亲的职业,驾驶火车的梦想也早已埋进了心里。
就这样,立志成为火车司机的宋炳成大学毕业后,便考入父亲工作的单位当起了“铁二代”。敢打敢拼的他如饥似渴地向师傅们请教机车驾驶、故障处理等技能,下班后还时不时去父亲那里“取取经”。短短两年,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现已成为段里小有名气的技术骨干。
“枣矿铁运专线发展多快啊,现在火车上都配备了冰箱、空调和爱心小药箱,比我刚参加工作时的条件真是好太多了!”看着宋炳成成为东风4B型7781内燃机车一名乘务员,宋方难掩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宋方总是兴奋地向儿子介绍各种新设备的用途,诉说着铁路装备升级带来的诸多好处,一想到儿子参加工作不再经历自己当年的酸楚,他颇为感慨和释怀。
“我和父亲生长在不同的年代,却对机车有着同样的热爱,父亲身上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励着我不断向前。听说技术更先进、动力更强劲的东风8B型重载内燃机车将要列装铁运处了,我会继续努力学习,争取成为第一个驾驶它的年轻人。”宋炳成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