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治理思路及工艺路线
水体综合整治技术路线总体可以概括五步骤:
分析现状——寻找原因——确定目标——调控治理——实施保障。
具体可解释为:
1、在充分了解和认识流域内的自然环境、水资源及各种污染源排放现状的基础上,对流域水体进行生态健康评估。基于对现状问题的认识和评估结果的分析,寻找流域水体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黑臭产生的主要原因。
2、在对现状、问题、原因已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水体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确定考核指标与要求。
3、基于确定的治理目标,分析水系治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水土资源调控、污染源治理工程、生态保护工程、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及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等.
4、综合以上分析确定流域内源整治方案,论证治理方案的可行性,从而保证治理目标的达成。
5、最后对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实施工程顺利、稳步实施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水系综合治理路线图
治理技术对比
目前,国内已在使用的污染水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生态法三大类。其中主要包括底泥疏浚、人工增氧、生态调水、化学除藻、絮凝沉淀、重金属化学固定、微生物强化、植物净化、生物膜技术等。
生态治理技术对比表
清淤疏浚能够彻底解决内源污染,使黑臭水体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几种技术只能将水域内的水质一定程度的净化,但不能对底泥起到有效的处理效果。随着底泥污染的持续释放,治理后的水体还会出现黑臭现象,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淤泥处理工艺路线
淤泥脱水处置技术主要是采用机械脱水技术,利用机械力将泥浆里的颗粒表面毛细水和重力水分离开来。这其中又分为传统机械脱水(离心脱水、压滤脱水等)、真空预压技术、土工管袋技术和一体化机械脱水技术。上述几种淤泥脱水工艺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淤泥脱水工艺对比表
处理河道淤泥往往工期紧,工程量大,需要进行快速的减量化处理。综合上表的对比结果,推荐选择机械固结一体化工艺。它可以有效的降低含水率,减少泥饼体积,对缓解工程压力和后端处置问题,都有很大的好处。
对于机械脱水设备,我们也进行了针对性的对比:
机械脱水设备对比表
根据上表的机械设备对比可知,板框压榨机处理后泥饼含水率优于离心机、带式压榨机等传统设备。新设计和投产的河湖清淤专用快速压榨机,可谓是板框压滤领域的翘楚。它是根据河道底泥特性开发出的新型产品,具有含水率低,处理量大的优势,较之压榨机设备,大幅提高了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效果。
河湖清淤专用快速压榨机工艺路线示意
垃圾、砂石分离系统:环保式绞吸船将底泥从河道中绞吸输送至垃圾分拣机,垃圾分拣机由于筛网表面间隙小、平滑,背面间隙大,排水顺畅,不易阻塞,固态物质被截留,过滤后的水从筛板缝隙中流出,同时在水力作用下,固态物质被推到筛板下端排出,从而将底泥中的石块、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进行分离。
底泥浓缩系统:经垃圾、砂石分拣后的底泥输送至浓缩设备中,在重力作用下,底泥逐渐浓缩沉积在底部,浓缩底泥输送至后续处理中。上清液直接排至余水处理后排放。
底泥调理系统:经浓缩处理后的底泥输送至底泥调理罐中,在调理装置内,依次投加一定比例的固结剂进行调理,在底泥体中形成骨架结构,同时促进细胞内水释放及底泥微颗粒团聚,彻底改变底泥的高持水性,促进泥水分离并提高强度,使出料底泥达到改性要求。
底泥压榨系统:调理好的底泥经进料泵送至河湖清淤专用快速压榨机,由高压油泵提供强压来压榨底泥,同时挤压滤腔中的底泥,使底泥获得再次压榨,得到含水率40%以下的块状泥饼。压滤水送至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后续处理。
余水处理系统:浓缩池、调理池上清液,压榨产生的压滤水等经沉淀处理后,降低悬浮物,出水满足相关标准后外排。
河湖专用压榨机的技术优势可概括为:
1、批次产量大,单批次泥饼产量约12吨,是其他压滤机产量的2-3倍;
2、批次时间段,每批次约1.0h;
3、针对河岸狭窄的地形条件,设备均可车载移动安装,可快速作业,机动灵活;
4、设备占地小,单套设备的安装所需场地小,无需基建、厂房;
5、底泥抽送、砂水分离、机械脱水可实现流水作业;
6、脱水泥饼含水率低至约40%。
7、压滤液悬浮物浓度低,水质优于原水水质,可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