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新能源>技术资料>生物质发电中农户秸秆供应成本敏感性分析

生物质发电中农户秸秆供应成本敏感性分析

生物质发电中农户秸秆供应成本敏感性分析

翟明岭,张旭,程飞,赵浩亮,苏醒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针对生物质发电中秸秆收集困难的问题,对秸秆供应构建4种模式:人工收集主动运送模式、机械收集主动运送模式、人工收集等待收购模式和机械收集等待收购模式,建立农户秸秆供应成本模型,计算不同模式的成本,并对不同的重要因素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收集模式比机械收集模式成本低,但受人力工资影响大,当人力工资≥18元/h时,人工收集主动运送模式成本最高;当土地面积>0.667hm2时所有模式的成本稳定,变化不大;运输距离对人工收集模式成本的影响大于机械收集模式,留茬高度越低影响越大;作物产量水平越高,越适合机械收集模式。

  中国秸秆资源丰富,可利用量达6~8亿t,但常被农民直接焚烧造成面源污染嘲,成为一大环境难题。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以期解决该问题,但却面临秸秆原料收购困难的新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从电厂角度出发,在电厂秸秆需求量下进行一个地区内秸秆收储运的研究,如邢爱华等]根据秸秆资源岛式分布的特征对电厂秸秆收集过程的能耗、成本、排放等进行计算;刘华财等对不同收储运模式进行成本比较;徐亚云等则对不同秸秆收储运模式成本、能耗、人工和设备投入等进行比较;于晓东等对秸秆收购过程进行模拟。上述研究仅基于电厂角度,未反映秸秆初始拥有者(农户)的供应成本,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耕作模式是以户为单位的,因此应增加从农户角度的秸秆供应成本研究。农户供应成本大小决定秸秆供应的稳定性,需将农户的秸秆供应成本作为一个独立问题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收储运问题研究,才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笔者建立了4种农户秸秆供应模式来计算成本构成,对重要的几种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将对利用经济手段减少农户就地焚烧秸秆,提高供应生物质电厂的积极性有一定指导意义。

  1农户秸秆供应成本模型

  为方便讨论,文中进行如下假设:(1)该地区农作物产量密度无差别;(2)不考虑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3)农户秸秆全部出售;(4)秸秆供应模式。收集并主动运送模式和收集等待收购模式,每种又细化为A(人工收集主动运送模式)、B(机械收集主动运送模式)、c(人工收集等待收购模式)和D(机械收集等待收购模式)4种(见图1)。农户对收购商身份不作考虑。

  1.1秸秆收割成本增加量

  秸秆资源总量Q的计算式为

  1.2秸秆收集成本

  1.3秸秆运输成本

  1.4储存成本

  2成本计算结果

  2.1计算参数设置

  选取江苏省某县为例进行分析,该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小麦、水稻和油菜等的主产区。以该地区的小麦秸秆为对象分析供应成本,相应参数见表3和表4。根据笔者调研发现,直接运送秸秆至电厂的距离为3km以内,因此以3km为基准计算相应成本并分析距离对成本的影响。

  2.2计算结果

  各模式下的秸杆供应成本见图2,其中A~D对应图1的供应模式,1~3对应秸秆收割留茬高度分别为30cm、20cm和10cm。从图2可以看出,模式A1成本最低,模式C1与之相近,而模式B1的成本最高,其次为D1。因此相同留茬高度下机械收集模式成本要高于人工收:集模式,这是因为前者虽提高了收集效率,但租费较高导致成本较高。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不同模式的成本变化不同,人工收集模式下成本增加,而机械收集模式下成本则降低,这是因为人工收集模式下,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人工成本增加,而打捆机租费不变,秸秆量的增加可降低总成本。相同收集模式下,运输与储存成本相差不大,若农户不选择储存措施则会降低成本19.4~32.4元/t,但无法保证秸秆质量稳定。

  从图2还可以看出不同环节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在成本构成中收集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和机械成本)占最大比例,无论人工收集成本或机械收集成本,若能找到有效降低手机成本的技术方法则可促进秸秆供应。其次是运输成本,其中的人工储层本在人工手机时要高于机械收集时(运输油耗折旧等费用不变)。储存成本所占比例较大,这是因为假设防雨帆布喂秸秆储存专用。

  3敏感性分析

  以模式A1为例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图3给出了人力工资、土地面积、燃料价格及运输距离对模式A1成本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影响作用依次为人力工资、土地面积、运输距离和燃料价格,其中土地面积喂负向作用,其余为正向。土地面积变化时成本出现波动,这是因为秸秆量的增减导致运输次数改变,从而导致人工成本的波动。人工收集模式下柴油消耗量较少,因此其对A1成本的影响最小。这4个因素对模式A2和模式A3的影响相似,而对其他模式的影响则不尽相同,具体在下文进行分析。

  首先考察人力工资对秸秆供应成本的影响(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模式A>模式C>模式B>模式D,这是由于耗费人工的环节依次降低。当人力工资增加2元/h,4种模式的成本增幅依次为28.4~31.2元/t、27.5~28.4元/t、4.1~4.2元/t、0.9~1.8元/t。以留茬高度30cm为例,对比A、B、C、D4种模式,当人力工资Pp≤12元/h时模式A成本最低,Pp≥18元/h时模式A成本最高,而当Pp≤10元/h时主动运送更具成本优势,而当Pp≥12元/h时储存秸秆更具成本优势。

  图5给出了不同模式下供应成本与土地面积的关系。由图5可知,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4种模式的成本皆下降,原因是随着秸秆产量的增加,设备利用率提高。如主动运送时,秸秆量增加,单位秸秆量的车辆折旧维护费随之减少。模式A、模式B下,成本先随土地面积的增加而降低,当土地面积A≥0.667hm2(10亩)时,成本较稳定,变化不大,这是因为所设定生产条件中未考虑规模效应,固定成本只有拖拉机折旧维护成本。模式B较模式A成本波动小,因为秸秆被压缩后,拖拉机载重量增加,增加同样的秸秆量所带来的人工成本增幅较小。而由于散杆堆垛比表面积随质量增加而减小,秸秆压缩后形状规则,质量对比表面积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模式D较模式C成本变化小。

  运输距离对模式A和模式B成本的影响见图6。由图6可知,模式A成本的变化区间为模式A1(190.7~323.6元/t)、模式A2(209.1~426.4元/t)、模式A3(211.6~402.5元/t),模式B成本的变化区间为模式B1(261.0~393.9元/t)、模式B2(234.9~352.9元/t)、模式B3(211.6~318.2元/t)。运输距离对模式A的影响大于模式B,这是因为人工收集时的单车运输量少于机械收集时的单车运输量,运送次数多,距离越远,运输时间越长,运输人工成本的差别会越大。模式A2和模式A3的斜率大于模式A1,这是因为模式A2和模式A3的运送次数恰比模式A1增加1次,同时当达到34km时运输工作增加一天导致成本有一个突增。从图6还可以看出,在1~40km内模式A1成本低于模式B1,运输距离z≥15km时模式A2成本高于模式B2,模式B3较模式A3始终具备成本优势。因此运输距离越远,模式B成本优势越大。

  最后考察作物产量水平对成本的影响,结果见图7。

  考虑4.918t/hm2、5.8t/hm2、6.6t/hm2、7.4t/hm2、8.2t/hm2和8.6t/hm26个产量水平下的成本,秸秆收集系数依次为1.16、1.08、1.03、1.03、1.02和0.96。从图7可以看出,产量水平对机械收集模式影响较大,作物产量水平越高,越适合机械收集模式。

  4结论

  (1)不同模式下的成本计算结果显示,机械收集模式高于人工收集模式,降低留茬高度有利于降低机械收集模式的成本,农户若不储存秸秆则降低成本19.4~32.4元/t,但无法保证质量。

  (2)同一留茬高度下,人力工资Pp≤12元/h时模式A成本最低,Pp≥18元/h时模式A成本最高;Pp≤10元/h时主动运送较储存成本低,当Pp≥12元/h时储存秸杆更具成本优势。

  (3)随土地面积的增加,4种模式的成本皆下降,主动运输成本变化幅度大于储存成本,当土地面积≥0.667hm。(10亩)时各种模式的成本稳定,在本文设定条件下,土地面积的继续增加对成本作用轻微,因为未考虑规模效应。

  (4)运输距离对人工收集模式的影响大于机械收集模式。运输范围1~40km内,模式A1成本始终低于模式B1,当运输距离≥15km时模式A2成本高于模式B2,模式B3成本始终低于模式A3。当运输距离>34km时,模式A2和模式A3运输工作时间增加一天,导致成本有一个突增。

  (5)本文目的是分析目前中国农业分散现状下的成本。农户的投入除拖拉机之外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设置,因此未考虑机械收集模式的规模效应,后续研究工作需要结合不同耕地面积规模和机械收集模式的规模效应进行分析。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掘进班长必知必会

上一篇:煤矿井下超时延点现象的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