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综合信息>煤矿知识>煤矿开采常用术语和科技名词汇编

煤矿开采常用术语和科技名词汇编

煤矿开采常用术语和科技名词汇编 >

  煤矿开采常用术语和科技名词汇编

  一、矿区开发和煤矿设计

  矿区规模—矿区均衡生产时期的生产能力。

  矿区开发可行性研究—对矿区开发的必要性、主要技术原则方案及其技术经济合理性进行全面论证和综合评价的研究。

  矿区总体设计—对矿区建设规模、矿田划分,矿山生产能力和建设顺序,辅助和附属企业的建设以及外部协作条件等进行的全面设计。

  矿区地面总体布置—对矿区内企业工业场地、设施和居民生活区布局进行的全面规划。

  井田境界—又称“井田边界”。矿井开采的边界。

  井田尺寸—按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大小划分的矿井类型。一般分大型、中型、小型矿井三种。

  露天矿规模—按露天矿设计年生产能力大小划分的露天矿类型。一般分大型、中型、小型露天矿三种。

  薄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m以下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3.5m以下的煤层。

  中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1.3-3.5m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3.5-10m的煤层。

  厚煤层—地下开采时厚度3.5m以上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厚度10m以上的煤层。

  近水平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8°以下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5°以以下的煤层。

  缓[倾]斜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8-25°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5-10°的煤层。

  中斜煤层—又称“倾斜煤层”。地下开采时倾角25-45°的煤层;露天开采时倾角倾角10-45°的煤层。

  急[倾]斜煤层—地下或露天开采时倾角45°以上的煤层。

  近距离煤层—煤层群层间距离较小,开采时相互有较大影响的煤层。

  矿井可行性研究—对拟建矿井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科学论证和具体分析的研究。

  露天矿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露天矿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科学论证和具体分析的研究。

  矿井设计—对拟建矿井的开拓、开采等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环节、配套设施和安全措施等进行的全面设计。

  露天矿设计—对拟建露天矿的开拓、开采等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环节、配套设施和安全措施等进行的全面设计。

  矿井初步设计—在矿井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为选择和确定拟建矿井重大技术决策的初步方案和所需设备,以及为编制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概算等进行的设计。

  露天矿初步设计—在露天矿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为选择和确定拟建露天矿重大技术决策的初步方案和所需设备,以及为编制露天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概算等进行的设计。

  矿井施工设计—为矿井施工提供施工图纸、预算和有关说明书所作的设计,包括矿井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露天矿施工设计—为露天矿施工提供施工图纸、预算和有关说明书所作的设计,包括露天矿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矿井设计储量—矿井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减少设计计算的断层、防水、井田境界等煤柱后剩余的储量。

  露天矿设计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地面建筑物、井下主要巷道等保护煤柱后乘以采区采出率所行到的储量。

  露天矿可采储量—露天矿设计储量乘以采出率所行到的储量。

  矿井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井下主要巷道等保护煤柱后乘以采区采出率所得到的储量。

  露天矿可采储量—露天矿设计储量乘以采出率所得到的储量。

  储量备用系数—为保证矿山有可靠服务年限而在计算时对储量采取的富裕系数。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设计中规定的露天矿在单位时间(年或日)内采出煤炭或其它矿产品的数量。

  煤层产出能力—曾称“煤层生产能力”。煤层单位面积内的煤炭数量。

  矿井服务年限—按矿井可采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并考虑储量备用系数计算出的矿井开采年限。

  露天矿服务年限—按露天矿可采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并考虑储量备用系数计算出的露天矿开采年限。

  矿井开拓设计—为选择矿井开拓方案及确定有关参数而进行的设计。

  露天矿开拓设计—为选择矿井开拓方案及确定有关参数而进行的设计。

  采区设计—为选择露天矿开拓方案及确定有关参数而进行的设计。

  二、井田开拓和采区准备

  [井田]开拓—由地表进入煤层为开采水平服务所进行的井巷布置和开掘工程。

  立井开拓—主、副井均为立井的开拓方式。

  斜井开拓—主、副井均为斜井的开拓方式。

  平硐开拓—用主平硐的开拓方式。

  斜井开拓—主、副井均为斜井的开拓方式。

  平硐开拓—用主平硐的开拓方式。

  综合开拓—采用方井、斜井、平硐等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开拓方式。

  分区域开拓—大型井田划分为若干具有独立通风系统的开采区域、并共用主井的开拓方式。

  阶段—沿一定标高划分的一部分井田。

  阶段垂高—又称“阶段高度”。阶段上下边界之间的垂直距离。阶段斜长—阶段上部边界至下部边界沿煤层倾斜方向的长度。

  [开采]水平—运输大巷及井底车场所在的水平位置及所服务的开采范围。

  辅助水平—在开采水平内,因生产需要而增设有运输大巷的水平位置及所服务的开采范围。

  开采水平垂高—又称“水平高度”。开采水平上下边界之间的垂直距离。

  矿井延深—为接替生产而进行的下一开采水平的井巷布置及开掘工程。

  采区准备—采区(盘区、带区)内主要巷道的掘进和设备安装工作。

  采区—阶段或开采水平内沿走向划分为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开采块段。近水平煤层采区又称“盘区”;倾斜长壁分带开采的采区又称“带区”。

  分段—曾称“小阶段”、“亚阶段”、“分阶段”。在阶段内沿倾斜方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区段—在采区内沿倾斜方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分带—在带区内沿走向划分的开采块段。

  前进式开采—(1)自井筒或主平硐附近向井田边界方向依次开采各采区的开采顺序;(2)采煤工作面背向采区运煤上山(运输大巷)方向推进的开采顺序。


>

  后退式开采—(1)自井筒或主平硐附近向井田边界方向依次开采各采区的开采顺序;(2)采煤工作面向采区运煤上山(运输大巷)方向推进的开采顺序。

  往复式开采—前一采煤工作面推进到终采线位置后,相邻的后续采煤工作面按相反方向推进的开采方式。

  上行式开采—分段、区段、分层或煤层由下向上的开采顺序。

  下行式开采—分段、区段、分层或煤层由上向下的开采顺序。

  开拓巷道—为井田开拓而开掘的基本巷道。如井底车场、运输大巷、总回风巷、主石门等。

  准备巷道—为准备采区而掘进的主要巷道。如采区上、下山,采区车场等。

  回采巷道—又称“采煤巷道”。形成采煤工作面及为其服务的巷道。如开切眼、工作面运输巷、工作面回风巷等。

  暗井—不直接通达地面的立井或斜井。

  溜井—用于自重运输的井筒。

  石门—与煤层走向正交(垂直)或斜交的岩石水平巷道。

  采区石门—为采区服务的石门。

  主石门—连接井底车场和大巷的石门。

  大巷—为整个开采水平或阶段服务的水平巷道。

  运输大巷—为整个开采水平或阶段运输服务的水平巷道。

  单煤层大巷—为一个煤层服务的大巷。

  集中大巷—为多个煤层服务的大巷。

  总回风巷—为全矿井或矿井一翼服务的回风巷道。

  上山—位于开采水平以上,为本水平或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

  下山—位于开采水平以下,为本水平或采区服务的倾斜巷道。

  主要上山—为开采水平或辅助水平服务的上山。

  主要下山—为开采水平或辅助水平服务的下山。

  采区上山—为一个采区服务的上山。

  采区下山—为一个采区服务的下山。

  分段平巷—在分段上、下边界掘进的平巷。

  区段平巷—在区段上、下边界掘进的平巷。

  分层巷道—厚煤层分层开采时,为一个分层服务的区段巷道或分带巷道。

  区段集中平巷—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巷。

  分带斜巷—在分带两侧边界掘进的倾斜巷道。

  分带集中斜巷—为一个分带的几个煤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倾斜巷道。

  采区车场—采区上山或下山与区段平巷或大巷连接的一组巷道和硐室。

  煤门—厚煤层内正交(垂直)或斜交走向掘进的水平巷道。

  联络巷—曾称“横贯”。联络两条巷道的短巷。

  掘进率—井田一定范围或一定时间内,掘进巷道的总长度与采出总煤量之比。

  煤柱—煤矿开采中为某一目的保留不采或暂时不采的煤体。如“工业场地煤柱”、“井田边界煤柱”、“断层煤柱”、“护巷煤柱”等。

  三、采煤方法

  采煤方法—采煤工艺与回采巷道布置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回采]工作面—又称“采煤工作面”、“采场”。进行采煤作业的场所。

  采煤工艺—又称“回采工艺”。采煤工作面各工序所用方法、设备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长壁工作面—长度一般在50及以上的采煤工作面。

  短壁工作面—长度一般在50以下的采煤工作面。

  双工作面—同一煤层或分层内同时生产并共用工作面运输巷的两个相邻长壁工作面。

  对拉工作面—两工作面相向运煤的双工作面。

  煤壁—直接进行采掘的煤层暴露面。

  采高—曾称“采厚”。采煤工作面煤层被直接采出的厚度。

  开切眼—曾称“切割眼”。沿采煤工作面始采线掘进,以供安装采煤设备的巷道。

  工作面端头—长壁工作面两端与巷道衔接的地段。

  切口—曾称“缺口”、“壁龛”、“机窝”。长壁工作面内,为安放输送机机头、机尾的传动部,或因采煤机械无法采到而在煤壁内超前开出的空间。一般在工作面两端。

  始采线—采煤工作面开始采煤的边界。

  采空区—曾称“老塘”。采煤后废弃的空间。

  工作面运输巷—曾称“运输顺槽”、“下顺槽”。主要用于运煤的区段平巷或分带斜巷。

  工作面回风巷—曾称“回风顺槽”、“上顺槽”。主要用于回风的区段平巷或分带斜巷。

  破煤—又称“落煤”。用人工、机械、爆破、水力等方式将煤从煤壁分离下来的作业。

  爆破采煤工艺—又称“炮采”。在长壁工作面用爆破方法破煤和装煤、人工装煤、输送机运煤和单体支柱支护的采煤工艺。

  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简称“普采”。用木杠方法破煤和装煤、输送机运煤和单体支柱支护顶板的采煤工艺。

  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简称“综采”。在长壁工作面用机械方法破煤和装煤、输送机运煤和液压支架支护顶板的采煤工艺。

  掏槽—用机械、水力或爆破等方法从采掘工作面煤壁或岩壁先掏出部分煤或岩石以增加自由面的工序。

  爆破装煤—用爆破的方法将煤炭抛入输送机内的装煤方法。

  循环—采掘工作面周而复始地完成一整套工序的过程。

  循环进度—曾称“循环进尺”。采掘工作面完成一个循环向前推进的距离。

  旋转式推进—采煤工作面边采边旋转一定角度的推进方式。

  跨采—采煤工作面跨在或跨越上山、石门、大巷等巷道的采煤方式。

  整层开采—一次采出煤层全厚的开采方式。

  分层开采—厚煤层划分为中等厚度的若干分层,再依次开采各分层的开采方式。

  走向长壁采煤法—长壁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倾斜长壁采煤法—长壁工作面沿倾斜推进的采煤方法。

  倾斜分层采煤法—厚煤层沿倾斜面划分分层的采煤方法。

  短壁采煤法—采用短壁工作面的采煤方法。

  煤房—直接采出煤炭的长条形房状空间。

  房柱式采煤法—每隔一定距离开采煤房,在煤房之间保留煤柱以支撑顶板的方法。

  掩护支架采煤法—在急倾斜煤层中,沿走向布置采煤工作面,用掩护支架将采空区和工作空间隔开、向俯斜推进的采煤方法。

  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在急斜煤层中,沿伪倾斜布置采煤工作面,用柔性掩护支架将采空区和工作空间隔开,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倒台阶采煤法—在急斜煤层中,布置成下部超前的台阶形的工作面,并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正台阶采煤法—又称“斜台阶采煤法”。在急斜煤层中,沿伪倾斜方向布置成上部超前的台阶形工作面,并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水平分层采煤法—急斜厚煤层沿水平面划分分层的采煤方法。

  斜切分层采煤法—急斜厚煤层沿与水平面成?角的斜面划分分层的采煤方法。

  仓储采煤法—急斜煤层中将采落的煤暂留于已采空间中,待仓房内的煤体采完后,再依次放出存煤的采煤方法。

  伪斜长壁采煤法—在急斜煤层中布置俯伪斜长壁工作面,用密集支柱隔开已采空间,并沿走向推进的采煤方法。

  长壁放顶煤采煤法—开采?度以上缓斜厚煤层时,先采出煤层底部长壁工作面的煤,随即放采上部顶煤的采煤方法。

  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法—在急斜煤层中,按一定高度分成若干个分段。在分段内先采出底部工作面的煤,随即放出上部顶煤的采煤方法。

  放煤步距—用放顶煤采煤法时,沿工作面推进方向前后两次放煤的间距。

  放煤顺序—放顶煤时,各放煤口放煤方式和次序。

  放采比—用放顶煤采煤法时,上部放顶煤高度与下部工作面采高之比。

  自重充填—曾称“自溜充填”。利用自重将充填材料送入采空区的充填方法。

  机械充填—利用机械将充填材料抛入采空区的充填方法。

  风力充填—利用压缩空气通过管道把充填材料送入采空区的充填方法。

  水力充填—曾称“水砂充填”。利用水力通过管道把充填材料送入采空区的充填方法。


> 注砂井—用贮存充填材料的砂仓和进行水砂混合的注砂室组成的充填设施。

  充填步距—沿工作面推进方向一次充填采空区的距离。

  充填能力—充填系统单位时间内能输送的充填材料的体积。

  充采比—每采出1t煤所需充填材料的方方米数。

  充填倍线—充填管路总长度与充填管路入口至出口的高差之比。

  充填沉缩率—充填体经过一定时间压缩后,其沉缩的高度与原充填高度之比。

  四、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矿山压力—简称“矿压”,又称“地压”;曾称“山岩压力”、“围岩压力”。存在于采掘空间围岩内的力。

  矿山压力显现—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围岩或支护物呈现的各种力学现象。

  原岩—未受采掘影响的天然岩体。

  原岩应力—曾称“原始应力”、“天然应力”。天然存在于原岩内的应力。

  采动应力—又称“再生应力”;曾称“次生应力”。受采掘影响在岩体内重新分布后形成的应力。

  应力增高区—曾称“集中应力区”、“应力增高带”。岩体内采动应力高于原岩应力的区域。

  应力降低区—曾称“卸压区”、“应力降低带”。岩体内采动应力低于原岩应力的区域。

  叠加应力—受两个以上采掘工作面影响而形成的合成应力。

  自重应力—岩层自身重力引起的应力。

  构造应力—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引起的应力。

  支承压力—由于采掘空间原被采物承受的载荷转移到周围支承体上而形成的压力。

  前支承压力—曾称“临时支承压力”、“移动性支承压力”。采煤工作面煤壁前方的支承压力。

  后支承压力—采煤工作面后方采空区内形成的支承压力。

  侧支承压力—曾称“残余支承压力”、“固定性支承压力”。采空区或巷道一侧或两侧的支承压力。

  松动压力—围岩中松散或脱落岩块自重对支护物产生的压力。

  变形压力—围岩变形、位移、膨胀对支护物产生的压力。顶板—赋存在煤层之上的邻近岩层。

  底板—赋存在煤层之下的邻近岩层。

  伪顶—位于煤层之上随采随落的极不稳定岩层,其厚度一般在0.5以下。?

  直接顶—位于煤层或伪顶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柱后能自行垮落的岩层。

  基本顶—又称“老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通常厚度及岩石强度较大、难于垮落的岩层。

  顶板稳定性—未经人工支护的悬露顶板在某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冒落的能力。

  坚硬岩层—强度高、节理裂隙不发育、整体性强、自稳能力强的岩层。

  松软岩层—粘结力差、强度低、易风化、有时膨胀、自稳能力差的岩层。

  破碎顶板—岩层节理裂隙十分发育、整体强度差、自稳能力胝的顶板。

  人工顶板—曾称“人工假顶”。分层开采时为阻挡上分层垮落矸石进入工作空间而铺设的隔离层。

  再生顶板—分层开采时上分层垮落矸石自然固结或人工胶结形成的下分层开采的顶板。

  上覆岩层—煤层或采掘空间之上的岩层。

  离层—采掘空间上方相邻岩层沿层理面产生分离的现象。

  自然平衡拱—曾称“冒落拱”、“压力拱”。采掘空间上方岩层破坏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拱形结构。

  原生裂隙—岩体生成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裂隙。

  构造裂隙—岩体生成后受地质构造作用而形成的裂隙。

  采动裂隙—岩体受采掘影响而形成的裂隙。

  岩石软化系数—岩石水饱和试件与干燥(或自然含水)试件的单向抗压强度的比值。

  普氏系数—全称“普罗托季亚科诺夫系数“;曾称”岩石硬度系数“。区分岩石坚固程度的系数,其值等于岩石的单向抗压强度(Mpa)除以10.

  岩石粘聚力—曾称“岩石粘结力“、”岩石内聚力“。岩石内部相邻矿物颗粒表面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岩石内摩擦角—岩石破坏极限平衡时剪切面上的正应力和内摩擦力形成的合力与该正应力形成的夹角。

  岩层控制—为控制由采掘工程引起的围岩及岩层变形、移动和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

  [工作面]顶板控制—曾称“顶板管理“。采煤工作面工作空间支护和采空区处理工作的总称。

  垮落法—使采空区悬露顶板垮落后充填采空区的岩层控制方法。

  充填法—用充填材料充填采空区的岩层控制方法。

  缓慢下沉法—在采空区后方利用顶板下沉和底板隆起的特性任其自然合拢的岩层控制方法。

  煤柱支撑法—在采空区中留适当宽度煤柱以支撑顶板的岩层控制方法。

  回柱—从将要废弃空间中撤出支柱(架)的工序。

  放顶—通过移架或回柱缩小工作空间宽度使采空区悬露顶板及时垮落的工序。

  初次放顶—采煤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一定距离后,通过人为措施使直接顶第一次垮落的工序。

  无特种柱放顶—曾称“无密集柱放顶”、“无排柱放顶”。在工作空间与采空区交界线上不专为放顶架设任何特种支柱的放顶方法。

  强制放顶—采空区中顶板难以自行垮落时采用爆破等方法强近顶板垮落的方法。

  放顶距—曾称“放顶步距”。想念再次放顶的间隔距离。

  端面距—曾称“梁端距”。采煤工作面支架顶梁前端至煤壁之间的距离。

  无支柱距—工作面中靠近煤壁第一排支柱与煤壁之间的距离。

  冒顶—又称“顶板冒落”。采掘工作空间内或井下其它工作地点顶板岩石发生坠落的事故。

  顶板破碎度—端面距范围内冒落高度超过0.2或0.3的顶板面积与其总面积之比。

  顶板单位破碎度—又称“顶板破碎指数”。折算成端面距为?时的顶板破碎度。

  局部冒顶—采掘工作空间或井下其它工作地点局部范围内顶板岩石坠落造成的顶板事故。

  区域性切冒—又称“大面积塌冒”;曾称“大面积来压”。采空区内大面积悬露的坚硬顶板在短时间内突然塌落而造成的大型顶板事故。

  压垮型冒顶—因工作面内支护强度不足和顶板来压引起支架大量压坏而造成的冒顶事故。

  推垮型冒顶—因水平推力作用使工作面支架大量倾斜而造成的冒顶事故。

  端面冒顶—端面距范围内顶板岩石坠落造成的事故。


>

  漏顶—长壁工作面局部范围内顶板岩石呈碎块或碎屑状冒落,形成空穴的冒顶事故。

  片帮—矿山压力作用下煤帮(壁)或岩帮(壁)发生塌落的现象。

  顶板垮落—曾称“顶板冒落”、“顶板陷落”、“顶板塌落”。回柱或移架后采空区内顶板自然垮落的现象。

  顶板垮落角—曾称“顶板冒落角”。顶板垮落后其断裂面与顶板层面之间朝采空区方向形成的夹角。

  不规则垮落带—曾称“不规则冒落带”。采空区内顶板岩层垮落后岩块呈杂乱堆积的岩层带。

  规则垮落带—曾称“规则冒落带”。不规则垮落带上部顶板岩层垮落后岩块堆积排列较整齐的岩层带。

  岩石碎胀系数—岩体破碎后与破碎前体积的比值。

  垮采比—采用垮落法时采空区内垮落带高度与工作面采高之比。

  顶板压力—顶板给支架的作用力。

  初次来压—基本顶初次破断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压显现。

  周期来压—基本顶周期破断在采煤工作面引起的矿压显现。

  动载系数—又称“顶板来压强度系数”。基本顶来压期间工作面支架上的载荷平均值与未来压时平均值之比。

  顶底板移近量—顶板下沉量与底板鼓起量之和。

  顶底板移近率—顶底板移近量占移近前原高度的百分率。

  顶板回弹—上覆坚硬岩层断裂时顶板瞬时上升的现象。

  顶板台阶下沉—坚硬顶板破断成岩块后由煤壁至采空区方向呈台阶状向下错动的现象。

  顶板弱化—曾称“顶板软化”。通过注水或化学等方法使坚硬顶板岩体强度减弱的现象。

  煤岩固化—通过注浆等手段增强煤体或岩体的自稳能力的技术措施。

  底鼓—由于矿山压力作用或水的影响,底板发生隆起的现象。

  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曾称“矿山冲击”。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

  矿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突然在瞬间发生伴有巨响和冲击波的震动但不发生煤岩抛出的弹性变形能释放现象。

  恒阻支柱—受载达工作阻力后,压缩量增加支撑力基本保持恒定的可缩性支柱。

  增阻支柱—受载达工作阻力后,压缩量增加支撑力基本保持恒定的可缩性支柱。

  摩擦支柱—利用摩擦力产生支撑力的可缩性支柱。

  单体液压支柱—利用液体压力产生工作阻力并实现升柱和卸载的单要可缩性支柱。

  迎山角—在有一定倾角的煤层中安设支柱时,支柱与顶底板法线形成的3-5度的向上偏角。

  特种支柱—为控制顶板而架设的不同一般的支护物。

  放顶[支]柱—用垮落法时在工作面与采空区交界线上专为放顶而安设的特种支柱。

  墩柱—以液压力动力实现升降、前移等运动的重型放顶柱。

  支垛—在顶底板之间垒砌成垛状的支承式构筑物。

  十字顶梁—在纵向和横向均可实现铰接连接的十字形金属顶梁。

  滑移顶梁支架—顶梁与支柱组合在一起,以液压力动力,前后顶梁互为导向而前移的支架。

  柔性掩护支架—顶梁与支柱组合在一起,以液压为动力,前后顶梁互为导向而前移的支架。

  气囊支架—又称“气垛支架”。由几个充入压缩空气的橡胶软包摞起组成的,用来支撑顶底板和隔离采空区的支护构筑物。

  支柱密度—曾称“支护密度”。单位面积顶板下的支柱根数。

  初撑力—支架或支柱支设时施于顶板的力。

  [额定]工作阻力—曾称“屈服力”、“屈服载荷”、“让压阴力”。液压支架(柱)正常工作时,对顶板能产生的最大支撑力。

  有效支撑能力—支柱或支架在工作面的实际支撑能力。

  支护强度—支架对单位面积顶板提供的工作阻力。

  支护刚度—支护物产生单位压缩量所需要的力。

  支撑效率—支架承受的载荷占其工作阻力的百分率。

  支架可缩量—支架的最大结构高度与最小结构高度之差。

  循环平均阻力—曾称“时间加权平均工作阻力”。一个采煤循环内工作面支架阻力的时间加权平均值。

  抗压入强度—煤岩体抵抗压入能力的指标。通常以一定端面积的压模用静力压入底板煤岩体时的极限强度表示,用来反映底板煤岩体的松软程度。

  底板载荷集度—曾称“底板比压”。支架底座对单位面积底板上所造成的压力。

  围岩稳定性—曾称“围岩自撑能力”。围岩靠自身强度保持平衡的能力。

  动压巷道—受采动影响或其它动力影响的巷道。

  巷道断面缩小率—巷道变形缩小后的断面积占其原断面积的百分率。

  无煤柱护巷—采区内不留巷旁煤柱的巷道保护方法。

  沿空巷道—沿采空区边缘布置的巷道。

  沿空掘巷—完全沿采空区边缘或仅留很窄煤柱掘进巷道。

  锚梁网支护—金属或塑料网、板梁和锚杆三种构件联合使用的围岩支护方法。

  巷旁支护—沿空留巷时,在巷道靠采空区一侧架设各种支护物的护巷方法。

  巷旁充填—沿空留巷时,在巷道靠采空区一侧进行充填形成条带的护巷方法。

  矸石带—将掘进或采空区垮落的矸石垒砌在巷道殊途同归或两侧用以保护巷道的带状构筑物。

  架后充填—又称“壁后充填”。为使巷道支护受力均匀用充填材料填塞支护物与围岩之间空隙的作业。

  挑顶—在巷道中挑落部分顶板岩石的作业。

  挖底—曾称“卧底”、“起底”。在巷道中挖去部分底板岩石的作业。

  五、特殊开采

  “三下”采煤—在保障建筑物正常使用条件下,采用专门的技术和安全措施开采建筑物下的煤层。

  铁路下采煤—在保障铁路运输条件下,采用专门的技术和安全措施开采铁路下的煤层。

  水体下采煤—在保障安全条件下,采用专门的技术和安全措施开采湖泊、河流、水库、泶等水体或富含水冲积层下面的煤层。

  承压含水层上采煤—采用专门的技术和安全措施开采邻近承压含水层上的煤层。

  安全水头—不致引起隔水底板突水的最大承压水头。

  带压开采—采用专门的技术和安全措施在石灰岩喀斯特含水层安全水头范围内开采其上的邻近煤层。

  部分开采—为减少地表和岩层移动,在煤层内采用采一部分留一部分的条带式或房式等采煤法的开采方式。

  协调开采—


> ;采用多个邻近采煤工作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保持一定关系,以部分抵消地表拉伸和压缩变形的开采方式。

  全柱开采—在建筑物下的煤柱全长(宽)内,用一个或多个工作面组成的回采线同时推进的开采方式。

  限厚开采—为减缓采动对地表变形的影响,限制每次采高或总采厚的开采方式。

  离层带注浆充填—为减少采动对地表影响,通过钻孔向煤层上覆岩层离层裂隙中注浆的方法。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规程》对掘进巷道贯通有何规定?

上一篇:矿井防尘工作及防治煤尘爆炸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