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及中国十分之一耕地的退耕还林工程,进入一个十分微妙的时期。是存是废?是继续大力推进?还是维持暂停局面?中国的各级林业部门和上亿农民,正在等待答案。
从2013年起,涉及中国25个省份、实施已有15年的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的资金补贴期限,陆续到期,但新的政策尚未出台。中国现有1.39亿亩退耕还林土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一。如果未来补贴资金不能持续,农民大面积毁林还田可能势不可免。
不仅如此,中国尚有1亿余亩坡耕地、严重沙化土地未实施退耕还林。未来,这1亿余亩坡耕地的命运又将如何?
财新记者获悉,眼看政策陆续到期,甘肃、内蒙古、贵州、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等省份都向国务院递交了重启退耕还林工作的报告。
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安全,进行了大范围、大面积的毁林造地。在1998年中国遭遇了大范围洪水之后,中国于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该工程在全国范围实施。自此,中国结束毁林造地历史,开启退耕还林征程。
然而,2000年至2006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下降,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2007年,国务院下文暂时停止退耕还林工程,但同意延长一个周期(二至八年)来补贴已有的退耕还林土地。
近日,财新记者专访了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周鸿升。周鸿升表示,中国非常有必要尽快重新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并且,重启时机已经成熟。
时间紧迫。在新政策出台之前,这项全球瞩目的工程还面临着诸多悬念。
遭遇暂停
1998年夏至秋,中国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洪水肆虐,中国诸多深层次生态问题被暴露: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围湖造田、河道淤积以及承灾功能脆弱等。
为应对毁林开垦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维护生态安全,中央决策层决定用粮食换生态,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999年8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视察延安,正式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要求延安“变兄妹开荒为兄妹植树”,实施退耕还林。
当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启动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25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
截至2012年底,中央累计投入3247亿元,全国1.39亿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地恢复了植被,共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以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退耕还林还使全国2279个县1.24亿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改变。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7000多元的补助。这笔钱,在西部地区、高寒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民的贫困问题。
退耕还林还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多退耕农户或在经济林下发展种养殖业,或林粮间作,或进城打工,找到了增收的新途径。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是国家最早实施退耕还林的试点地之一。该区地处长江中上游,是中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流失面积高达1.82万平方公里,约占陇南长江流域面积的47.32%。
据《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杂志载,实施退耕还林后,陇南市每年减少水土流失300吨,新增蓄水1170万立方米,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尽管退耕还林工程颇受农民欢迎,退耕还林(草)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不小改善,但还是在2007年被突然叫停。
端倪早已显现。2003年,中国决策层强调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2004年,国务院未在全国范围内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并对退耕还林年度任务进行了结构性调整,调减了退耕地造林任务,增加了荒山荒地造林所占比重。
国家林业局官方网站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退耕还林工程是在结束了短缺经济、粮食出现阶段性过剩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启动的。2000年以后,粮食连年减产。”
但为了巩固已有的退耕还林成果,2007年国务院还决定,对农户的补助再延长一个周期:生态林补助八年,经济林补助五年,种草补助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