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三防”是矿井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蒋庄煤矿通过大力实施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等举措,持续提升矿井“一通三防”能力,打造“疏、通、畅”的矿井“生命通道”。
“硬核”出击擒“天敌”
瓦斯、煤尘、火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三大“天敌”,该矿拿出实招,“硬核”出击擒“天敌”,根据季节特点及时启动今冬明春综合防尘会战;持续优化通风系统,实施通风系统“瘦身”工程;同时进一步完善防火系统,构筑起“一通三防”安全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
“煤尘本身就是隐患,煤尘治理不能有死角,我们按照‘煤尘积聚就是事故’‘哪道工序产尘,哪道工序治尘’等防尘安全理念,大力开展综合防尘会战,让职工体面劳动、健康工作。”该矿总工程师白文信说。
该矿通防科与安监处成立联合督察小组,加大对现场综合防尘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对井下现场粉尘治理不到位的“暗点”进行曝光,对综合防尘措施落实不好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每月在采煤、掘进区队及有防尘任务的井下辅助区队中,分别评选出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进行奖罚。
通风系统被誉为矿井的“生命线、保障线”,井下所有人员的一呼一吸都靠它来维系,同时也是防治瓦斯的有效途径之一,为解决北十采区生产时期-288回风巷风量不足的系统“梗阻”问题,他们重新制定北翼通风系统优化降阻工程实施方案。
“我们在对巷道进行维护的基础上,又重新开拓北翼辅助回风系统,完成-288回风巷巷道卧底修复500米,完成补打并联通风巷道200米,以此保障整个通风系统的畅通无阻。”该矿通风防尘工区区长吴建海说。同时实施通风系统“瘦身”工程,封闭闲置巷道,节约风量。
为从源头上根治“火”这一隐患,该矿进一步完善防火系统,准备生产的3下718工作面敷设防火注浆管路1500米,狠抓防火措施落实,重点对采空区较集中、暂无采煤工作面的北六采区进行整体均压、缩风,累计压缩风量500立方米每分,有效减少了采空区漏风。
技术创新疏“痛点”
在煤矿,煤尘防治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就是通过喷雾喷出水分吸附粉尘,将粉尘降落在底板上,但是普通喷雾水量大,易造成巷道积水多、皮带上煤块水量过多影响装载提升,且人员经过时淋湿衣物,如何在做好煤尘防治工作的同时又能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总结以往的喷雾装置特点,并不断调研、改进,制作了风水联动集成自动感应开停喷雾装置。”该矿通风防尘工区技术主管白鹭说。
该装置集成性高,操作安全简单,仅用一个外部开关就能控制启停。该装置采用风压增加水压,在强化喷雾雾化效果的同时减少50%的用水量。其集成红外自动感应开停装置,在有人经过时自动停止,人员经过后在设定时间后自动开启,避免了人员经过时淋湿衣服。且适用范围广,可应用于采掘工作面、主要大巷、运输皮带等巷道中。
他们坚持哪些有不方便哪里就有创新点的原则,大力开展“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等创新活动,自主研发、自制加工的360°远程旋转喷枪、综掘机风水混合联动喷雾等设施配件,在北六回风上山现场投入使用后,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冲尘的劳动强度,还减少了冲尘人员的配置,仅此一项每月可节约人工工时108小时。
秉承“持续提升通防安全系数、为职工创造良好工作环境”这一创新理念,近年来,他们的创新项目不断涌现,其中“一种风水混合高压远程喷雾装置”和“一种化阻剂喷洒装置”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业务提升强保障
“工作面发生火灾时,进风侧应迎风撤离,避灾路线为从3下909材料巷前进至南大巷……”在通风防尘工区班前会上,测风测尘工刘华和宋方涛正进行“五描述一操作”演示。
为全面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安全操作技能,通风防尘工区充分利用班前会时间,开展“五描述一操作”班前演示“小课堂”活动,每班随机抽查2名员工进行演示,并建立考核台账,对不熟练掌握的员工进行处罚,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嘉奖,在全工区营造了人人争当规范操作模范、争做安全技术能手的浓厚氛围。
通风防尘工区面临着井下战线长、“一通三防”设施多、人员工作分散等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他们通过开办“通防夜校”、举办“五描述一操作”班前演示“小课堂”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持续提升员工安全技术素质。
王勇是该矿安监处的一名安监员,然而近日他却站到了兄弟单位通防科的考核席上。
原来,王勇在做好矿井安监工作的同时,还兼职做瓦斯检查工作,为检验他和工友们的操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通防科联合安监处对安监员进行瓦斯检查作业实操考核,王勇和其他43名安监员全部参加此次考核。
“此次考核采用“手指口述+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还包括光学瓦斯检测仪故障判断、合格仪器选定以及井下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检测等,考核非常全面,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方式有效提升安监员兼职瓦检员的综合素质,为矿井通防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该矿副总工程师姜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