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最能抚人心。工地“神厨”彭国建,深谙此道,总能在关键时刻,露一手。
“大家节奏都放快一点,那边蒸箱快去看一下好了没!”1月23日晚,彭国建大声吆喝道,手上揉面团的动作却丝毫没有停下。56岁的彭国建正在忙碌着蒸包子做炒面,为坚守现场连续吊装作业的大桥人做宵夜。虽然他头发已经雪白,但干起活来毫不逊色项目上的年轻人。
他是调顺跨海大桥项目部食堂的“掌勺人”,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桥二代,他的父亲是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铆工彭开金,儿子叫彭谢成龙现在也在调顺跨海大桥项目部从事测量工作。彭师傅参加工作38年,从钳工到食堂的“掌勺人”,他走过大大小小13个项目,参与建设过钱塘江二桥、南沙大桥、鱼嘴长江大桥等。工地上的小伙子们都爱称他为“老彭”,嘴馋了,想点个菜时就改口叫一声“神厨”,博取他的开心换得一份美味。
早在2017年调顺跨海大桥开工时,项目部为了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请来了彭师傅,作为食堂的“掌勺人”,彭师傅常说:“我们施工企业的员工长年在外作业辛苦得很,我把这些新来的大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在吃上让他们感觉像回到了家一样”。
有了“掌勺人”的这种态度,项目上点餐服务就开张了。在食堂的小黑板上,员工们把想吃的家乡菜写上去,“酸菜鱼、辣子鸡、红烧肥肠……”,彭师傅尽力满足大家。有新来的小伙子还写过蛋挞,彭师傅和他的食堂小分队们绞尽脑汁学习制作,驱车十几里路买材料,最终还真做出来了,看到大家吃的开心,他们笑得也满足。
为了让项目部的生活变得更有滋有味,彭师傅在吃上绞尽脑汁。凌晨3点多就起床了,开始和面、烧水,新的一天从热腾腾的水蒸气开始,食堂操作间的灯在一片漆黑的海湾之上显得格外亮眼。蒸笼、煮锅、油锅,他一个人身兼数职,操控着整个食堂,游刃有余。就这样,烙饼、包子、馒头、花卷、油条、麻圆,玉米、鸡蛋、炒饭、面条、豆浆、还有各式各样的粥,变着花样每天在这里上演。天刚刚翻出鱼肚白,项目上的职工们就陆续来到了食堂,热热闹闹的氛围和他们一个个大快朵颐后的满足,让彭师傅的心也灿烂了起来。
忙完早上这一顿,他便要开始筹备正餐了。“四川人喜欢麻辣,湖南偏爱香辣,而贵州他们独宠酸辣”。彭师傅一边默念着,一边从坛子里捞自己腌制的酸菜。“食堂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做饭,为了能让他们吃饱吃好,我们每顿的标准都是五菜一汤。而且顿顿不重样!”彭师傅的笑容格外自信,说起做菜来眼神发亮。“你知道150个人吃饭得准备多少菜吗?为了控制成本,我们也会自己种蔬菜、腌酸菜,还养了一些土鸡。”彭师傅嘴里一边念叨着菜的种类,一边把一筐筐新鲜食材搬运到车上,细小的汗珠从他银白色的发间流下,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
“疫情期间,项目部完善规范食堂管理,我们食堂全员进行定点消杀除菌。从家里回来隔离的员工,我们也是穿上防护服,亲自给他们送菜到房间。有什么需求我们都记下来,就是再难,我们也要让工友吃好饭。”彭师傅每天采购食材回到项目部,都立刻脱下衣服外套消毒清洗,自己再冲个澡洗干净。工友们胃口好,彭师傅就会流露出会心一笑。
经过39个小时的连续作业,调顺跨海大桥终于合龙,“神厨”老彭做的庆功宴,也上桌静待胜利归来的建桥大军了。
(文/杨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