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推动传统农业经济向资源型、知识型、网络型高效可持续生态经济转变,以生态工业为龙头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和区域生态环境向绿色、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构筑良好的生态基础;推动城乡居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制度和谐、社会和谐的生态文化转变,培养一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的生态社会建设者。
目前,海南、扬州、日照等省市都提出了各自的生态城市发展规划,旨在通过生态产业的孵化、生态环境的培育和生态文化的诱导,倡导高效的生态技术、和谐的管理体系和系统负责的社会行为,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建设新模式,为各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提供了方法。
1998年底,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建设“生态省”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提出要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加强人口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1999年初,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海南为全国首个生态示范省,随后省人大批准了《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地位、目标任务,并赋予其法律地位。
目前,海南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新的“生态省”建设保障机制。他们把“生态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按照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要求,每年滚动制定生态省工作年度意见,把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市县,明确任务,加强检查,“一张蓝图干到底”。
两年前,海南全力攻关“一控两标”问题。全省投入1.7亿元治理污染,关闭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始终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全省1988家工业污染企业全部提前达标。他们还积极开展沿海防护林、红树林和珊瑚礁专项整治活动。坚决停止烧山造林,全面禁止采伐天然林,实行封山育林。大力打击破坏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加大矿业秩序整治力度,实施矿区生态修复和土地生态整治工程。
海南省政府号召全省人民“种椰子”,启动“百万亩椰林工程”和沿海防护林工程,沿河进行重点保护。实施了“美丽岛工程”、“绿岛百万人大行动”、“千里生态走廊”、“母亲河保护行动”等一批项目。2003年,全省建成海防林10.5万亩,建成海岸线1450公里的海防林带;100多万亩农田已经退耕还林。
同时,海南结合城乡环境“脏、乱、差”现象,加强了城市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海口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的省会城市,三亚被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区”。结合农村改水改厕,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大力推进沼气利用,新增沼气用户10万户。全省已建成生态文明村2938个。
“生态省”建设使海南生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建成纸浆林、高效椰林、绿色水果等经济林基地100多个,其中无公害瓜菜基地已占全省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的25%。南山、兴隆热带花园、博鳌等一批生态文化旅游区正在提升海南旅游业在全国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