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分类,也有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或专业部门分类。
1.根据监测目的分类
(1)例行监测例行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监视监测,是对指定项目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评价环境标准的执行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等。它是环境监测部门的日常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标志。
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环境监测基本上使用各种监测网(如水质监测网、大气监测网等。)在设定的测点长期采集数据,以评价环境污染的现状、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以及环境改善取得的进展等。,从而确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球的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是为掌握污染源情况,及时空监测和检测主要污染源的变化而进行的定期、定点的例行监督性监测,包括对主要生产生活设施排放的“三废”、机动车尾气、噪声、热量、电磁波、放射性污染的监测。
(2)应急监测应急监测也叫特殊目的监测。监测内容和形式很多,包括移动监测、低空航测、卫星遥测等。除了一般的地面固定监控。根据其特定目的,它主要指:
①污染事故监测:在污染事故发生时进行应急监测,以确定污染物的扩散方向、速度和可能的扩散范围,为有效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比如监测核电事故发生时放射性物质有害的空房间、油轮溢油污染范围、工业污染源事故影响等。
②仲裁监测:当环境执法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事故纠纷或矛盾时,将进行仲裁监测,为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仲裁只能由国家指定的机构进行。比如目前我国排污收费中的监控,处理污染事故中的监控。
③检查、验证和监测:包括人员和实验室的检查、方法的验证以及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和监测。
④咨询服务监测:向政府部门、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提供的咨询监测。如新建企业环评时的监测。
⑤可再生资源的监测:如监测土壤、植被、草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监测土壤退化趋势、热带雨林变化、放牧地变化等。
⑥健康监测:了解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危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监控。许多西方国家掌握了监测数据和污染事件,以便政府采取严格措施控制污染。
(3)科研监测又称研究性监测,是对有特定目的的科研院所进行的高层次监测。科研主要是通过监测找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制监测用环境标准物质,调查监测某个环境的原始背景值,或参与某个项目的环境评价。当收集的数据表明存在环境问题时,还需要研究确定污染物对人体、生物体等各种受体的危害程度。
这种监测系统比较复杂,需要多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操作,对监测结果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通过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2.根据污染物存在的介质进行分类。
(1)水污染监测监测物理指标(色度、电导率、温度、悬浮物等。)、化学指标(重金属、无机盐、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农药、挥发酚等。)和地表水、地下水和沉积物中的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量)。
(2)空气污染监测定性和定量测定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汞等一次污染物和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
(3)土壤污染监测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测。
(4)固体废物监测对工业危险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毒性、可燃性、腐蚀性、重金属等指标进行监测。
(5)生物污染监测。当生物从环境中摄取养分时,水、空气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就会进入生物体内。植物监测项目一般类似于土壤监测项目,水生监测项目取决于水污染情况。
(6)噪声污染监测现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噪声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噪声污染的监测和噪声控制。
(7)放射性污染监测随着核武器实验的日益增多、核电站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和平应用,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日益增多,其对人类的潜在威胁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对放射性进行监测。
3.根据监测部门分类
按照专业部门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健康监测、气象监测和资源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