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安全生产>煤气中毒事故与预防

煤气中毒事故与预防

煤气中毒事故与预防 一、煤气中毒机理1. 窒息性毒物的基本概念一氧化碳是剧毒性的窒息性毒物,主要是破坏人体的供氧过程,从而引起各种缺氧窒息的症状。氧气是通过机体的呼吸,经由鼻腔(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各级细支气管到达肺泡。在肺泡内进行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在血液中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再经过组织中的气体交换才得以进入细胞。氧气在细胞内,由于各种呼吸酶的作用,可将糖、蛋白质、脂肪等养料转化为能量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就是氧气的摄取、运输和利用的概要过程。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都能影响机体的供氧,从而引起各种缺氧的表现。从广义上说,凡是能阻断呼吸过程的任一环节,从而造成机体缺氧的物质,均可称为“窒息性毒物”。但目前一般所指的窒息性毒物,系指一些能直接妨碍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从而造成机体缺氧的物质。如最常见的三种窒息性毒物是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HCN)。按照致毒作用机理的不同,这些气体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1) 单纯窒息性气体 其本身毒性很小和属于惰性气体,但由于它们在空气中大量存在而降低了空气中氧的相对含量,从而使血液从吸入空气中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组织细胞的供氧量明显减少而发生机体的缺氧窒息。正常空气中氧含量为20.96%,氧含量低于17%即可发生呼吸困难,低于10%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缺氧表现见表3-12。表3-12 缺氧表现

 

空气中氧浓度/%缺氧表现空气中氧浓度/%缺氧表现
17心跳加重,呼吸量增加10昏迷,失去行动能力,恶心,呕吐
16眩晕6阵发性呼吸,痉挛,5~8min死亡
15间歇呼吸,失去肌肉控制能力,判断力减弱<6立即死亡
12判断错误,失去知觉,永久性大脑损伤  
属于这一类的窒息性气体常见有:二氧化碳、氮气、氩气、氖气、甲烷、乙烷、乙烯等。如在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10%时,就可能造成窒息。(2) 血液性窒息性气体 它主要通过对血液中红血球的血红蛋白发生恶性作用,阻碍血液的携氧功能及在组织细胞中释放氧气的能力,从而减少对组织细胞的氧气供给,造成机体的窒息。属于这一类的常见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苯胺蒸气等。(3) 细胞窒息性气体 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呼吸酶,使之失活,直接妨碍细胞对氧的利用,从而造成组织细胞的缺氧。属于这一类毒物主要有氰化物和硫化氢。2. 一氧化碳中毒机理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易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远远大于氧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两者相差约24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解离速度很慢,相当于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速度的1/3600左右,这样使体内的血红蛋白失去了与氧结合的能力,即丧失了携氧的能力,因而造成机体组织缺氧。3. 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分级中毒的轻重与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关,而碳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又与中毒现场中一氧化碳浓度、接触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同时,中毒轻重程度也与中毒者的健康情况、劳动强度、高温、高湿等有密切关系。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中毒。(1) 轻度中毒 从表面上看,中毒者与一般正常人区别不大,但中毒者心跳加快,精神不振,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经吸入新鲜空气后便能使以上症状消失,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在10%~20%。(2) 中度中毒 轻度中毒症状逐渐加重,病人呈嗜睡状态,并逐步进入昏迷或出现虚脱,出现面色潮红,呼吸、脉搏加快,可能有抽搐。如抢救及时也能较快苏醒,一般不留有后遗症,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在30%~40%。(3) 重度中毒 昏迷程度加深,出现呼吸困难及潮式呼吸,四肢冰冷,脉搏细弱,皮肤黏膜呈樱红色,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并常伴有高热、脑水肿、肺水肿,此时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在50%以上。严重病例治疗后尚有可能遗留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精神失常,智力障碍,瘫痪失语等。煤气中毒的抢救与急救煤气中毒事故的现场抢救和急救,是减少事故伤害和损失,挽救中毒人员生命和防止事故扩大化的决定性环节与措施。① 迅速将煤气中毒者及时地救出煤气危险区域,抬至空气新鲜的地方,解除一切阻碍呼吸的衣物,并注意保暖。抢救场所应保持清静、通风,指派专人维护秩序,发生事故的岗位要清点本岗位人员。恢复后喝点浓茶,使血液循环加快减轻症状。随后可根据症状轻重对症治疗。必须贯彻先抢后救的原则。抢救事故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服从统一领导和指挥。② 应立即报告煤气防护站,禁止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盲目指挥和进行抢救,所有抢救人员必须戴好氧气呼吸器,抢救活动必须有2人以上在一起分组进行;氧气呼吸器发生故障或人员过度疲劳,应立即离开煤气危险区域;当抢救人员发生中毒等意外事故时,必须先抢救。事故现场设立危险区域,设立警戒线,阻止非抢救人员进入。进入煤气危险区域抢救人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严禁用纱布、口罩或其他不适合防止煤气中霉的器具。③ 及时输氧效果较好,可加速一氧化碳排出体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送高压氧舱进一步治疗。④ 注射细胞色素C,可对细胞内氧化过程起重要作用以改善组织缺氧状态,如呼吸衰竭时应立即注射尼可刹米等。⑤ 中毒轻微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直接送往附近医院急救。中毒较重者,如出现失去知觉、口吐白沫等症状,应立即通知煤气防护站和医院赶到现场急救。当呼吸停止或衰竭微弱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包括举臂压胸、仰压法、口对口人工呼吸)。⑥ 如心跳停止可在进行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体外心脏按摩,直至听到心音时方可进行其他方法治疗,切不可过早停止抢救。中毒者未恢复知觉前,不得用急救车送往较远医院急救。就近送往医院抢救时,途中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并有医务人员护送。⑦ 针灸治疗,可强烈刺激以下穴位:人中、内关、合谷、足三里、涌泉、十宣等。⑧ 抢救所使用仪器:可采用自动苏生器、电动呼吸器,同步呼吸机等。

上一页1 2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秋冬季安全生产强化措施

上一篇:燃气行业的安全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