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dquo丁瑶& rdquo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俗称定窑、钧窑、哥窑、官窑、汝窑)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定窑就烧制出大量精美的白瓷。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产品精美多样,有碗、盘、杯、瓶、香炉、动物、童枕等。形制规整,结构合理,装饰手法形成了当时丁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定窑是中国北方最早的陶瓷产地。古定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窑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协助河北省丁瑶课题组的文物鉴定工作,作者多次到古定窑遗址考察古定窑瓷器原料资源和& ldquo套瓷& rdquo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了发展历史。据当地人传说,每次窑主烧窑,为了多做些成品陶瓷以求吉利,都要从民间买一对男孩女孩,放进窑里烧制煅烧。当时的北宋开封政府得知消息后下令逮捕凶手。此后,窑主举家南逃渡河,后定居景德镇(今江西省),重操旧业。
一、矿区概况
定窑瓷厂位于古定窑遗址附近,距灵山煤矿北约1.5公里,东距保定110公里,距定州60公里,均有公路和小铁路相连,交通便利。(详见交通地理)
老窑址分两处,一处位于厂东北约7公里的建祠村附近,规模较大;另一家位于工厂西北约3公里的延川村附近,规模较小。两个窑址之间的距离为7-8公里。
矿区以两个老窑址为中心,面积约20KM2。该地区有许多大小煤矿,煤炭资源丰富。此外,矿区边缘周围部分地方仍有耐火粘土裸露,由当地人用人力挖掘,供附近耐火材料厂使用。
二、矿区地层
矿区位于灵山向斜地堑盆地北翼,由奥陶系灰岩、石炭系和二叠系煤系地层、第三系砾石和第四系黄土层组成。在此,该地区的地层从老到新简述如下:
1.中下奥陶统(O1+O2)
该层出现在矿区外围(即向斜盆地两侧),以马家沟纯灰岩为主,为一厚层青灰色。在边缘断裂带附近,往往与煤系地层直接接触。卡斯特尔式发展。
2.石炭纪
①中石炭统-本溪组(C2b):该层分布于矿区周围的延川、庞家洼、尖刺村,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为鸡窝状山西褐铁矿和紫红色、灰白色薄层粘土岩,上部为海相薄层灰岩,含大量海百合茎和腕足动物化石。
②上石炭统-太原组(C3t):该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为黑色粉砂岩、泥质岩、细砂岩和煤层。岩性和煤系仍然稳定。它包含了巨型恐龙的化石。
3.二叠纪
①下二叠统(P1):该层岩性为灰白色色粉砂岩、砂岩、泥质岩,深紫色、灰黄色、灰色泥质岩夹薄层应时砂岩。
②上二叠统(P2):主要为灰紫色粗粒应时砂岩和砂砾岩,夹灰黄色粉砂岩,底部为厚层状石英砂砾岩。
4.第三代
下第三系(R):该层分布于矿区西南部,与下伏岩石呈不整合接触。主要由砾岩和薄层粉砂岩组成。砾石由石灰岩、泥质和钙质胶结物组成,外观多呈棱角状和亚园状。
5.四元(Q)
该层为河流冲积物和残积黄土,在矿区中部、东部和南部较发育。
三。矿体分布
矿体为石炭系沉积,产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灰岩古侵蚀面上。根据勘察结果,本区粘土岩大致可分为四层,自下而上描述如下:
1.紫色薄层粘土岩:产于中石炭统本溪组(C2b)下部。这种矿石又软又粘,有一种强烈的滑腻感。厚而不大,顺势而变。
2.灰色块状粘土岩:产于中石炭统- (C2b)下部,矿石遇水粘软。该层矿体厚约2m,在北镇乡李涛村附近大面积出露,顶板为海相薄层灰岩。
3.深棕色硬粘土岩:产于上石炭统太原组(C3t)下部,是煤层的夹层。矿体稳定,厚度约0.2-0.3m
4.紫色、紫黄色粘土岩:产于上石炭统太原组(C3t)中上部,厚度约1-3米,在向斜盆地边缘部分地区有出露。现在它在当地被用作耐火材料。
在矿体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影响,含矿岩系不稳定,存在一些缺失现象。
四。矿区构造和岩浆活动
矿区构造复杂,对矿体分布影响较大。矿区为一北东向地堑向斜构造。东窄西南宽,形成一个向西南倾斜的勺形构造,周围也被断层切割。断层方向以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南北向,破坏了粘土层的完全出露。
该区岩浆活动强烈,多为基性、中性浅部岩石——辉绿岩、角闪岩——安山岩玢岩、玢岩、闪长玢岩侵入体,但对矿体影响不大。
动词 (verb的缩写)样品的化学分析
河北省定窑研究组已为仿古研究在工艺上进行了大量的坯料、釉料配方试验工作,现将所取当地原料化学成分列表如下:和外观名称 | 灼碱 | 二氧化硅 | 氧化铝 | 二氧化钛 | Fe2O3 | 首席行政官 | 船用汽油(Marine Gas Oil的缩写) | K2O | Na2O | 总计达 | 一个薄层紫色粘土岩 | 22.09 | 37.70 | 35.92 | 1.47 | 0.15 | 1.68 | 0.43 | 0.18 | 0.58 | 100.02 | 2灰色块状粘土岩 | 13.60 | 34.18 | 47.99 | 2.98 | 0.24 | 0.29 | 0.10 | 0.47 | 0.79 | 100.64 | 三棕色硬粘土岩 | 17.78 | 44.66 | 34.28 | 0.30 | 0.58 | 0.22 | 0.52 | 0.25 | 0.40 | 98.99 | 四紫色、紫黄色粘土岩 | 13.05 | 38.08 | 45.76 | - | 0.96 | 1.53 | 0.10 | - | - | 五 | 白色和灰白色白云石 | 43.34 | 0.25 | 0.23 | 微小的 | 微小的 | 29.52 | 22.95 | - | - | 99.29 |
结束语
目前,弄清古定窑的原料来源,对加快仿古制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前人没有在该矿区做过详细的地质工作,缺乏原始资料。此外,矿区的岩层大部分被第三系和第四系覆盖。因此给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本次考察中,笔者仅对该矿区的陶瓷固定材料进行了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根据对丁瑶附近的方圆及其周边地区100多公里的野外地质调查,确认丁瑶古遗址位于群山环抱的太行山脚下。因为山路高,加上古代交通工具的限制,所以认为是当时烧制的& ldquo套瓷& rdquo原料不可能从几十公里外,甚至更远的窑址采集。当地有大面积的粘土资源和陶瓷原料,并有一定的储量。因此,人们认为1000多年前唐宋时期建造的古定窑所用的原料就来自此地。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稿件整理过程中,得到了丁瑶课题组和河北省丁瑶瓷厂的大力支持,并查阅了河北省地质十三队和灵山煤矿的相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时间关系和缺乏原始地质资料,文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请批评指正。为进一步查明当地粘土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开采地质条件,建议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对该地区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和资源评价,挖掘更多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