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现和探索的历史
锡坑大型钽铌稀有金属矿床位于福建省南平市以西8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度。06 & prime北纬26度;40 & prime,占地16平方公里。
1960 ~ 1966年在该矿区南平1: 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经检查锡石重砂异常,发现含锡石和铌钽铁矿的伟晶岩脉。1970年开展了钽铌稀有金属矿产普查,发现了一些新的含矿伟晶岩脉。对2号和6号矿脉进行了深度验证,初步确定了矿区远景。从1970年到1985年,对西坑矿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勘探。矿区分为六个矿区:西坑南、西坑北、西屿头南、西屿头北、玉笛安、石咀坑。其中,西坑南、西园头南矿段已提交勘查报告,西坑北矿段和余店、石笋坑矿段分别达到详查和普查水平。矿区勘探投入的主要工作量包括:平硐勘探2,818m,钻探95,591m,探井1,303m,基础分析样品15531个,可选测试样品4个。
该矿床由宁敏钽铌矿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地下开采
二。区域地质学
西坑矿区位于华南褶皱区东部,闽西北隆起带与闽西南坳陷带的结合部,近东北政和-& mdash;大埔断层带的一边。属于加里东基底褶皱隆起带。
内陆地层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建瓯群(AnZ)变质岩系,其次为早侏罗世历山组(J1l)、晚侏罗世长林组(J3c)、南苑组(J3n)陆相沉积& mdash火山岩系。此外,晚泥盆世至早三叠世地层较小或分散。前震旦纪建瓯群分布在平安南乔峰& mdash沙县下柳园周边的广大地区。从老到新依次为堤口组(AnZd)、龙背溪组(AnZl)、大岭组(AnZdl)、马援组(AnZm)、武当组(AnZw)。马援组分布在西南部的西秦西坑至沙县下柳园一带,出露面积最大。其岩性为斜长麻粒岩、云母应时(斜长)片岩、应时(斜长)云母片岩、云母片岩,是本区含矿伟晶岩脉的主要围岩。
该地区褶皱和断层发育。南坪复式向斜是该区基底地层复式褶皱的一级构造。北起安风桥,南至郑湖地区。它长50公里,宽15公里。其轴向北段为东北,其南段转为南北向。南平西坑& mdash沙县下柳园稀有金属成矿带位于基底地层的复式向斜中。复式向斜的次级褶皱非常发育,主要有两组:北东向和南北向。后一组形成得稍晚一些,它容纳并改造了早期的褶皱,形成& ldquoS & rdquo类型分布。东北次级褶皱主要有尚村背斜、东山坪向斜、刘地背斜等。南北向次级褶皱有石笋坑背斜、西园头背斜、西坑背斜等。在这些次级褶皱中,有较低阶的褶皱,含矿伟晶岩脉的形成主要受较低阶的小褶皱控制。根据走向,本区断裂构造可分为近南北向、东北向和西北向三组。加里东期断裂可能形成于海西期,之后有长期活动。北西向断层形成较晚,多为平推断层。
本区侵入岩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复杂,主要为加里东期花岗岩(&γ;3)海西花岗岩(γ;41)和燕山早期花岗岩(γ;52),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γ;52(3)C)分布最广,规模最大。海西期片麻岩黑云母花岗岩(西秦、西平岩体)和片麻岩二长花岗岩(金龙岩岩体)与该区伟晶岩脉的存在时间空和成因有关。岩石中发现伟晶岩偏析和钾长石脉,交代结构普遍熔融,具片麻岩和眼球状构造。片麻岩与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有时,岩体与围岩之间存在过渡关系。副矿物组合为磁铁矿-钛铁矿-榍石-黄铜矿-磷灰石-锆石,还发现锡石、铌铁矿和含铪锆石。岩石化学成分以高硅、富碱、过量铝、贫钛、铁、镁、钙为特征,稀土成分以富轻稀土、负Eu异常为主。西钦岩体全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295 & plusmn30毫安.
区内脉岩也很发育,主要是早期花岗岩伟晶岩(&ρ;)和晚期花岗斑岩(γ;& pi),辉绿岩(玢岩)(β;& mu)等等。从南平西坑到沙县下柳园,已查明伟晶岩矿脉400多条,单个矿脉长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厚度几十厘米,而矿脉群(组)长度从几百米到1300米不等,厚度可达58米。根据主要造岩矿物,可分为四种类型:ⅰ。钾长石-斜长石型;ⅱ.钠长石-钾长石型;ⅲ.钾长石-钠长石型;ⅳ.钠长石-锂辉石型。一般ⅲ、ⅳ型构成钽铌工业矿体;ⅳ型具有大中型钽矿床规模。每类伟晶岩在空之间有一定的水平分带,即从ⅰ型到ⅳ型,从花岗岩体向外展布,其变化特征是:从斜向围岩片岩、脉状产出到平行围岩片岩、透镜状产出,其规模有增大的趋势;内部结构和矿物共生组合趋于复杂,钠长石和锂辉石含量增加,钾长石含量减少,为钽的富集和整合提供了重要条件。稀有元素矿化随类型由弱变强,矿化类型为铌、钽Rare铌、钽、锡、铍;铌、钽、锡、铍、锂、铯.
三。矿区地质
(1)地层
震旦系建瓯群马援组变质岩系在内部地层中分布最广,矿区两侧出露早侏罗世历山组和晚侏罗世长林组陆相沉积岩。
前震旦系建瓯群马援组中段(AnZm2):岩性为云母斜长麻粒岩夹云母应时(斜长)片岩和应时(斜长)云母片岩,自下而上由麻粒岩向片岩逐渐过渡。总厚度1175米。
侏罗系地层:早侏罗世历山组(J1l)中厚层状砾岩、砂砾岩、长石砂岩出露于矿区东部和北部,厚度> 30米。晚侏罗世长林组(J3c)厚层状长石石英砂砾岩、凝灰质砂砾岩、凝灰质砂岩和粉砂岩出露于矿区西北角,厚度> 30米。
(2)结构
矿区内主要构造线为ne向,由于后期南北褶皱的叠加改造,其方位部分偏转。断层只破坏低阶褶皱,对主体构造没有影响。
1.折叠
复背斜,东北部的一个村庄:它贯穿整个地区,长5.5公里,宽2公里。轴向一般为东北,轴面倾向西北,倾角80 ~ 85 & deg形状开阔,向南、向南、向西倾斜,倾角20 ~ 30 & deg矿区伟晶岩的分布主要受尚村复背斜控制,而脉群和脉体的形态受低阶褶皱和弯曲控制。
南北褶皱:石笋坑复合背斜、西园头复合背斜、西坑背斜,长约0.6 ~ 1.3公里,宽0.2 ~ 0.7公里。轴近南北,轴面近直立或倾向东西。
区内次级褶皱发育,轴向一般与主褶皱轴向近平行。褶皱多为不对称,次级向斜和背斜一般成对出现(向斜占东,背斜占西),发育程度随距主褶皱轴向的距离而趋于减弱甚至消失。
2.破裂
本区断裂构造不发育,多属伟晶岩的成岩后构造,但对伟晶岩无明显破坏。按走向可分为北北东、北北东、北北西、北北西四组。前两组多为逆冲断层,断面相对平缓,倾角较陡,沿走向和倾向呈平缓波浪状,并有一定宽度的挤压破碎带,断距一般几米,个别几十米。北西向和北西向断层多为平推& mdash正断层,倾角陡,断面不均匀,破碎带宽,垂直断距几十厘米到几十米。
矿区裂隙构造发育,主要为北西向和北东向,一般位移数十厘米至数米。
(3)岩浆岩
矿区内无大型侵入岩出露,但脉岩分布广泛,主要有伟晶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辉绿岩(玢岩)、闪长玢岩、应时脉等。
1.伟晶岩的产状、形态和分布。
区内共有37条伟晶岩脉,其中西园头南段12条,西坑南4条,西园头北6条,西坑北8条,玉笛安4条,石笋坑3条。伟晶岩产于前震旦系建瓯群马援组中浅变质岩中,一般沿围岩片岩贯穿,局部有斜向片岩,伟晶岩与围岩呈突变关系,边界清晰。伟晶岩的形态主要为透镜状,其次为细脉,其不规则形状少见,局部有胀缩或肠曲特征。脉(组)在平面和剖面上是倾斜的,空多在上部& ldquoS & rdquo还是反转& ldquoS & rdquo弯曲;伟晶岩分布不均匀,大小差异很大。单个矿脉有几十米长,几十厘米到几米厚。集中器往往形成脉冲(组)群,长度超过千米,厚度几十米;伟晶岩中铌、钽的矿化广泛存在,钽的含量与伟晶岩、钠长石& mdash的类型密切相关;锂辉石型一般钽含量较高,钽铌比一般大于1。较大的伟晶岩矿脉包括西坑南矿区的2号、6号和14号矿脉,以及西园头南矿区的31号、51号和52号矿脉。其他矿脉分散,规模小。
6号矿脉:位于西坑南矿区东北部,分为六个矿脉群。北北西,南西,倾角45 ~ 60 & deg。全长250 ~ 580余米,深度40 ~ 100米(最深150米),厚度几米至十几米,最厚22.28米,局部重叠厚度43.62米。矿脉的形状以透镜状为主,分叉、复合和尖灭现象频繁出现,在褶皱强烈的区域形状趋于复杂。
14号矿脉:分布在西坑南矿区东南部,分为三个矿脉群,由1-4个单体组成。矿脉走向西北-东北,倾向西南-东南,倾角45-60度;。深度一般几十到几百米,最深处200米。一般厚度几米,最大13.54米。叶脉的形状是透镜状的,有偏斜。
3号矿脉:分布在西源头南采区中部,是由7个脉体(组)组成的矿脉群,长1220m。脉冲体(群)一般长380 ~ 560m(最长700m),平均深度90m(最大301m),平均厚度5.65m(最大32.38m)。矿脉走向北北东向,倾向西,倾角变化较大,一般35° ~ 500°,部分垂直或倒转。单细胞分布规律:平面上多向左倾斜,断面上多有侧柱。叶脉形状以扁平、透镜状为主,局部有扩张和收缩。
2.伟晶岩的内部结构和分带特征。
伟晶岩类型主要为钠长石-锂辉石型,其次为钾长石-钠长石型。伟晶岩中部分条带一般不明显,钠长石-锂辉石矿物组合复杂,具有明显的条带状结构。从矿脉边缘到中心,可划分出以下矿物组合和构造带:
钾长石-钠长石型(ⅲ):边缘带,应时-白云母组合;内带,(应时)-钠长石组合,应时-层状白云母组合;混合带,应时-钠长石-锂辉石(钾长石)组合;应时中部地区-钾长石组合。
钠长石-锂辉石型(ⅳ):边缘带,应时-白云母组合;内带,(应时)-钠长石组合,应时-层状白云母组合;混合带,应时-钠长石-锂辉石(钾长石)组合;中央带,应时-锂辉石建造体,(应时)-钾长石组合。
上述矿物组合按其分布、结构和形成关系可分为四个带:边缘带、内侧带、混合带和中心带。所有伟晶岩通常不对称或间断分布。每个矿物组合(带)的特征:
应时钾长石:一般分布在较大伟晶岩脉的中下部,占伟晶岩厚度的3% ~ 9%。一般块状结构,局部准图形纹理。它由巨大钾长石(40% ~ 80%)和不规则应时带(10% ~ 30%)组成。参见分散的白云母、勃姆石、钠长石等。稀有矿物包括铌酸盐,偶尔还有绿柱石。化学成分的特点是钾、钕含量高,铌、钽相对贫乏。
应时& mdash锂辉石(勃姆石):一般断续分布于伟晶岩脉中下部,占伟晶岩厚度的5% ~ 15.4%。可进一步划分为应时-锂辉石、应时-片钠铝石和应时地块。该组合物主要为块状结构,由块状应时、巨型锂辉石和块状勃姆石组成。亚钾长石、钠长石和白云母、铌钽铁矿和绿柱石。稀有矿物是铯沸石。
应时-钠长石-锂辉石(钾长石):该组合广泛分布于ⅲ、ⅳ型伟晶岩中,占伟晶岩厚度的24% ~ 60%。主要表现为交代残余和假构造。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差异很大。主要矿物为应时、钠长石和锂辉石,其次为交代残留锂辉石和钾长石,其中含有铌钽铁矿、锡锰钽矿石、绿柱石和钽铁矿。
应时-层状白云母:常位于应时-钠长石组合的内侧,有时与应时-细磷白云母组合直接接触。占伟晶岩厚度的15.2%。具有粒状镶嵌结构的带状或块状结构。矿物主要为粒状集合体应时(50% ~ 85%)和层状白云母(10% ~ 40%),局部含有锂辉石、钾长石、绿柱石、钽铁矿和钽铁矿。
应时-钠长石:该组合是ⅳ型伟晶岩的主体,占伟晶岩厚度的10% ~ 34.9%。细粒结构,块状和带状结构。矿物主要由粒状或条带状应时(20% ~ 40%)和细粒钠长石(60% ~ 80%)组成。含铌钽铁矿、富铪锆石、含钽锡石和锂铁电气石。
应时-细鳞片白云母:多分布在伟晶岩体的边缘,形成厚度几厘米至几十厘米& ldquo圈地& rdquo,占伟晶岩厚度的2.1%。具有花岗岩鳞片变质构造、片状和条带状构造。矿物主要由40-70%异形粒状应时和30-40%细鳞片白云母组成,局部含10-25%细粒钠长石,形成应时-钠长石-细鳞片白云母组合。稀有矿物主要有铌钽铁矿、蓝晶石、绿柱石、钽铁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