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煤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柱性作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煤炭出口大国。中国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类齐全,能够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煤炭资源总量10142亿吨,保有储量1292亿吨,基本储量5949亿吨,资源量2901亿吨(均为1999年,下同),居世界第三位。山西、陕西、蒙古三省占全国的65%,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十省市仅占7.8%。按煤种分,低变质烟煤为34%,中变质烟煤为33.2%,瘦煤和无烟煤为18.8%,褐煤为14%。
我国煤矿遍布全国,相对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山东、辽宁、黑龙江、贵州、安徽等省份。重要矿井有大同、乌海、准格尔、石嘴山、太原、六安、平顶山、铜川、开滦、兖州、阜新、抚顺、铁岭、鹤岗、七台河、双鸭山、鸡西、淮北、淮南、六盘水、阳泉、平朔。
目前全国共有矿山35751个(2000年统计,下同),其中大型矿山143个,中型矿山373个,从业人员444.1万人,占全国矿业的46.0%,矿业半壁江山。煤炭产量10.15亿吨。
中国的煤矿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一方面是国有大矿;另一方面,他们是众多的私人地方小煤矿。受煤炭赋存条件限制,我国重点露天煤矿仅有16处,生产能力5280万吨,年产量3458万吨,仅占全国煤炭产量的3%,远低于主要产煤国40%露天煤矿的比例。"九”这一时期,由于科技进步和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年产原煤1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企业有17家,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2.7%,生产集中度提高。近年来,中国煤炭出口稳步增长,2000年达到5884万吨,占世界煤炭贸易份额的12%。
(2)铁矿石
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材料。2001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49亿吨,居世界第一。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但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组分多。与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印度的富矿相比,缺乏成本竞争优势,长期需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
中国铁矿石储量119.48亿吨,基础储量211.76亿吨,资源总量456.38亿吨。世界排名5-6。其中品位大于55%的铁矿石仅占3.2%。
目前正在开采的铁矿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冀东、西昌、吕梁-五台、宁武、白云鄂博、鲁中、鄂东、邯邢、海南十个铁矿集中区,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4.8%。主要铁矿区分布与钢铁企业分布一致。
有3767个矿井,其中40个是大型的,55个是中型的,有335000名雇员。其中,齐大山、南芬、尖山、白云鄂博等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的露天矿山14个,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的地下矿山6个。
国内大部分铁矿铁精矿成本高于220元,与进口富铁块矿相同。由于进口富铁矿品位高,易冶炼,与国产铁精矿相比具有竞争优势。1997年我国铁矿石年产量达到2.68亿吨后,逐年下降,2000年达到2.24亿吨,进口矿石从1997年的551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997万吨。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和秘鲁进口。2002年4月1日,财政部将铁矿石资源税下调60%以下,使每吨铁精矿成本降低25元,预计部分国产铁矿石将获得进口富矿的竞争力。
(3)锰矿
虽然我国有一定的锰矿资源,但锰矿品位低,碳酸锰比例大,高磷高铁高硅,质量差。冶金用低磷、低铁、低硅的优质富锰矿必须从国外进口。
我国锰矿储量1.22亿吨,基础储量1.97亿吨,资源量3.46亿吨,资源总量5.43亿吨,富矿仅占6.4%。仅次于南非、乌克兰和加蓬,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的锰矿主要集中在广西、湖南和贵州,其次是重庆、福建和广东。重要矿井有连城、八一、夏磊、建水、鹤庆、东平、龙头、瓦房子、桃江、城口、湘潭、遵义。
共有矿井467座,其中大型矿井4座,中型矿井9座。员工26700人。锰矿年产量351.4万吨,国家重点企业仅占矿石产量的6%,民营小矿产量占52.8%。锰矿开采具有小而散的特点。
由于锰矿选矿浓度差、品位低、杂质高、可加工性差,通过选矿和烧结,在质量和价格上与进口矿不具竞争力。近年来,优质锰矿概念的提出,在找矿利用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锰矿产量增加,进口量减少。2000年进口锰矿120.4万吨。
(4)铬矿
由于成矿地质条件的限制,我国铬资源贫乏,需要进口。
中国铬铁矿储量365万吨,总资源量1005万吨。世界铬铁矿基本储量37亿吨,主要分布在南非、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津巴布韦、芬兰、阿尔巴尼亚等国。
中国正在开采的铬铁矿集中在西藏曲松罗布莎。现有矿山28座,其中只有罗布莎铬矿为中型。
我国铬铁矿床规模小,成矿类型单一,均为高山豆荚状铬铁矿。我国在铬铁矿勘探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除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外,已得出远景不大的结论。2000年矿石年产量20.8万吨,中国每年需要铬铁矿100万吨,其中80%依赖进口。考虑到世界铬铁矿供应充足,铬铁矿价格低廉,中国只有365万吨的储量。建议停采储备,铬铁矿需求全部靠进口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