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现势性等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方法还需与时俱进,持续加强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生命力在于其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因此,如何提高数据库的更新效率成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1.城市基础地理数据信息更新的内容
更新内容涵盖全省交通、行政地名、行政区域界线、管线、大型工程(水利、电力、工矿企业等)的数据图层。).交通包括新建、在建和改建的铁路、公路、机场等。行政地名主要指镇以上地名的变更,以撤镇为主要内容。管道包括新建或改建的输气、输油、输电干线,如西气东输、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以及新建的水利、电力、工矿企业等大型工程。
两种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方法
根据城市基础测绘外业调查的特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一般有三种方式:调查级更新、地图级更新和要素级更新。区级调查更新适用于某一地区,该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迅速,导致地物和地貌发生较大变化,无法更新当地个别要素来解决当前数据状况的问题。可以对该区域进行全面复测,更新后的数据可以用来整体替换数据库中同一区域的数据。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元素级的更新数据更少,但更新速度更快。
三地理信息数据维护系统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类编码、数据处理、数据分层、数据库数据存储结构设计、数据管理等。保证基础地理信息的现状,保证规划设计等后续专业能够及时使用地理空数据。
测绘部门对测量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后,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更新基础地理空之间的数据库①:基于版本的更新,即将不同时间的整个数据库作为版本,更新时用新版本替换旧版本。②基于基态修正的数据更新,通过检测和识别数据的变化部分,对数据的变化部分进行更新,这种方法适用于时态表达严格、变化频繁的数据,如地籍数据。无论采用哪种更新方式,当数据量较大时,一旦更新工作因突发事件而中断,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就会在重复工作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4.中国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服务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服务模式仍以批量更新为主,即将更新后的新版数据全部提供给用户,然后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操作。根据我国已建基础地理数据库的特点,结合笔者对水利部建设的1: 25000地形数据库和水文数据库的调查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批量式服务模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元素和标准的识别
为了简化数据更新过程,MasterMap?数据集的唯一标识符(TOID)用于跟踪哪些元素发生了变化。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种地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如土地基础信息数据分类编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全国河流名称代码等。),在建立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代码分配不完整等现象。同时,由于应用目的、标准体系和编码规则的差异,各种数据库的元素id往往互不兼容。如1: 25万地形数据中的河流代码采用国家河流名称代码(送审稿)标准,水文数据库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249-1999》。当难以维护公共ID时,可以通过计算元素的几何属性来保证元素之间的相互匹配。
2.语义差异。
目前,大多数用户在处理完基础地理数据后,只构建自己的面向应用或专题的系统。这个过程的实现导致了语法、语义、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和不一致。在主数据库和客户数据库之间,语义冲突可以分为模式和数据两个层次上的六种类型。具体来说,1: 25000地形数据库和水文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层面的语义冲突,如表达冲突和分段冲突。
①表达式冲突:当同一个元素在数据库中有不同的表达式形式时,就会出现表达式冲突。例如,在250,000地形数据库中,一条河流被表示为一个狭窄的表面,而在水文数据库中,它可能被表示为一条线。
②分割冲突:在数字采集过程中,同一个元素可能被不同的操作者分割成不同的段,从而导致数据之间的分割冲突。
在上述差异的情况下,需要在更新客户数据库的过程中设计一个精确的模式匹配算法,从而发现语义相关的模式元素(关系、属性等。)之间建立映射关系,然后利用OCG(open GIS Consortium)& ldquo;语义转换& rdquo方法:将主数据库后台的属性值转换到客户数据库后台,并根据新的属性值更新客户数据库。
3.改变和发现问题
发现是指识别和确定不同时间数据集之间的差异,包括四个步骤:①发现变化;②改变分类;③变化类型特征的描述④变化量的测量。在批量更新服务模式下,由于不同版本的数据只提供某一时刻的地面要素快照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生成缓冲、叠加等空分析技术发现两个版本之间的要素变化。
第五个结论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国家的机构是各自为政、各自为政的,城市管理的各个职能部门,如土地管理、房产管理、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市政、电信、自来水、燃气、园林、环保等。,在建立各自的信息系统时,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和数据的建立、更新、维护和应用缺乏宏观统一的管理和应用模式,难以实现信息化。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批量更新需要解决元素识别、变化发现、语义差异等问题。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客户数据库的动态(准)实时更新,应改革、整合和完善现有基础地理数据库,设计必要的数据接口和增量信息描述模型,建设网络化更新服务设施,加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基础地理信息建设尽快步入生产、维护、更新和服务一体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