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铁矿鉴定特征(主要造岩矿物标本肉眼鉴定报告) 甘肃钛磁铁矿鉴定报告:& nbsp& nbsp一、矿化岩石类型& nbsp;特征:& nbsp;& nbsp通过薄片观察,含矿岩石以前为角闪岩或辉石角闪岩,现已遭受不同程度的蚀变,主要为次角闪岩和绿泥石化。 根据次生蚀变程度和产物的不同,含矿岩石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nbsp& nbsp1.中度蚀变斜长角闪岩& nbsp:& nbsp;& nbsp岩石由约15~30%的普通辉石、20~40%的普通角闪石、5~10%的不透明金属矿物组成,其余为20~40%的次角闪石,含少量绿帘石、绿泥石和榍石。 共自同构~半自同构粒状结构 交代结构,粒度范围为0.5 ~ 3毫米至3毫米(图版1、2、3和4) & nbsp& nbsp& nbsp可见角闪石交代或辉石熔融侵蚀,角闪石不同程度亚闪石化。 所谓降冰作用,是指辐射化、透闪石以及它们与角闪石之间的过渡。 次闪石轻微绿泥石化。 辉石多因交代残留而呈不规则颗粒状,或仍保留边缘不规则的短柱,偶尔可见自形短柱(图版1、2)。 角闪石可见半自形柱状,还可见其交代辉石形成的交代穿孔构造和交代假象构造(图版3、4)。 榍石常出现在交代辉石边界附近,金红石出现在角闪石解理中。 & nbsp& nbsp& nbsp2.次角闪石(蚀变)岩:& nbsp& nbsp岩石有交代假象,交代残余构造(8、10号盘),粒度粗,变化大,粒度1 ~ 10 mm。 岩石由约70-80%的次角闪石、10-20%的普通角闪石、10-15%的金属矿物、5-10%的绿泥石、3-5%的黝帘石以及少量的榍石和方解石组成。 角闪石中有极少量的辉石。 普通角闪石多为次角闪石残留状态,只有少数有自形长柱状(图版8),次角闪石以褐色为主(角闪石向透闪石的过渡状态),局部出现少量阳起石、绿泥石和黝帘石。 榍石是上述矿物交代过程产物,而方解石是晚期交代矿物。 & nbsp& nbsp& nbsp3.缠绕帘-绿泥石角闪石(蚀变)岩& nbsp& nbsp& nbsp残余构造,交代假构造,残余自形-半自形构造,粒径0.2~4mm(图版5、6、7、11、13、14)。 岩石由约25~35%的不透明金属矿物、20~30%的次角闪石、10~15%的普通角闪石、10~20%的黝帘石、10~15%的绿泥石以及少量的辉石、黑云母、榍石和方解石组成。 & nbsp& nbsp& nbsp少量辉石最早形成,是角闪石中的交代残留物,角闪石常被次角闪石交代并残留在其中(图版5、6、7、13、14)。 少量黑云母呈颗粒状,经绿泥石解理交代后残留,次角闪石沿边缘被绿泥石交代。 值得一提的是,由绿帘石和绿泥石组成的细骨料呈不规则块状出现(图版5、6、7、11、12、13、14)。怀疑可能是基性斜长石的蚀变产物,但没有典型的板状斜长石假象。如果是这样,这块岩石应该是辉长岩。 & nbsp& nbsp& nbsp岩石以复杂的蚀变矿物组合和最强的磁铁矿矿化为特征。 & nbsp& nbsp& nbsp上述三类含矿岩石中,蚀变角闪石占四个标本中的两个,两个蚀变岩各占一个。显然,前者在矿石中占主要地位,因此辉石和角闪石也应是主要脉石矿物。 & nbsp& nbsp& nbsp根据变质结构和蚀变产物推断原岩为变基性辉石角闪岩或角闪石,怀疑可能存在含长石辉长岩。 原岩都有不同程度的蚀变,部分变成了蚀变岩。 总的矿物生成顺序为辉石→角闪石或黑云母→次角闪石或帘石→绿泥石→方解石,榍石是蚀变过程的产物,部分磁铁矿也是。 & nbsp& nbsp& nbsp二。矿石的矿物组合:& nbsp& nbsp主要矿石矿物为钛磁铁矿,少量钛铁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有普通辉石、角闪石、次角闪石、绿帘石或黝帘石、绿泥石等。 & nbsp& nbsp& nbsp(1)矿石矿物:& nbsp& nbsp1.含钛磁铁矿:& nbsp& nbsp最重要的矿石矿物,含量在10~35%之间,多以自形-半自形-异形颗粒形式出现,粒度一般为0.05 ~ 1毫米,主要集中在0.1 ~ 0.6毫米。 磁铁矿在矿石中不均匀嵌布,多分布于脉石矿物中,部分含于脉石矿物中(板块3、4、5、6、7、8、11、12、13、14、16、17、18),主要以独立单体分布,也有同晶现象。 【下一篇】& nbsp& nbsp& nbsp磁铁矿内部常具点蚀结构(图版15、16、17、18),八面体开裂常见,有时沿其有片状钛铁矿固溶体(图版15、18),边缘周围常被铁绿泥石交代(图版8、10、11、12、13、14),偶尔被黄铁矿交代。 & nbsp& nbsp& nbsp根据磁铁矿和钛铁矿在高温下是固溶体的事实,在低温下进行分离或溶解。 磁铁矿应该含有一定量的钛。 & nbsp& nbsp& nbsp2.钛铁矿& nbsp& nbsp& nbsp钛铁矿含量较低,约为1~3%。 钛铁矿有两个阶段:早期钛铁矿多呈片状(17号盘),常被侵蚀成奇形怪状,细粒0.01~0.3mm,分布于脉石矿物解理中或粒间。 晚期钛铁矿粒度较粗,一般为0.5~0.8mm,多为粒状或不规则板状,内部有麻点。 可见钛铁矿偶尔被褐铁矿替代。 & nbsp& nbsp& nbsp3.芒市& nbsp& nbsp& nbsp含量为1~2%,常以不规则颗粒状出现在交代辉石附近的次角闪石中,粒度一般为0.1 ~ 0.4毫米。 它们应该是辉石蚀变产物。 & nbsp& nbsp& nbsp4.金红石& nbsp& nbsp& nbsp少量< 1%,仅见于角闪石的解理节理中,呈针状,粒度 & nbsp& nbsp& nbsp5.黄铁矿:& nbsp& nbsp含量为0.1~1%,粒度为0.01 ~ 0.5毫米,从六面体到异形粒状不等,偶有褐铁矿替代为残体(图版16)。可以看出,黄铁矿对磁铁矿的交代说明它形成的时间最晚,它往往是沿着裂缝以集合体的形式出现。 & nbsp& nbsp& nbsp(2)脉石矿物:& nbsp& nbsp1.普通辉石:& nbsp& nbsp是主要脉石矿物之一,含量1~30%,粒度0.1~2mm。辉石呈自形短柱至不规则粒状,后者占优势(图版1和2)。 辉石形成最早,常由角闪石和次角闪石交代。穿孔构造和交代假象常被交代在内部(板块2、3、4),偶有被绿帘石交代。 & nbsp& nbsp& nbsp中等辉石具有褐色色调,表明其钛含量高。考虑到辉石是主要含钛的脉石矿物,蚀变产物中出现榍石等多种含钛矿物,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其多色性未达到辉石的水平,故仍归为普通辉石。建议用电子探针测定其钛含量。 & nbsp& nbsp& nbsp2.普通角闪石& nbsp& nbsp& nbsp角闪石是主要脉石矿物之一,含量10~40%,粒度1~10mm,呈半自柱状至不规则粒状。 角闪石交代辉石常被次角闪石交代,故常见交代穿孔、交代幻像、交代残留构造(图版2、3、4、5、6、7)。 角闪石是由辉石转化而来的矿物,必然继承了辉石中的部分钛。由于其含量较高,应该也是除辉石之外的重要含钛脉石矿物。 & nbsp& nbsp& nbsp3.次生闪石& nbsp& nbsp& nbsp四片的含量从20%到80%不等。推测实际选矿样品含量与角闪石和辉石相似。 次闪石是角闪石和辉石的蚀变产物,所以经常出现这两种矿物的假象(板块1、2、4、6、5、7)。 如前所述,次角闪石实际上是透闪石、阳起石以及它们与角闪石之间的过渡,所以很难将其与角闪石区分开来。 闪石沿边缘或部分被绿泥石取代(插图8)。 & nbsp& nbsp& nbsp4.绿泥石& nbsp& nbsp& nbsp典型的次生蚀变矿物,含量为5~15%,常为细颗粒( 绿泥石经常占沿边缘的次角闪石,有时直接占角闪石或辉石(图版5、6、8、13、14)。推测可能经历了次闪石阶段。 绿泥石沿边缘明显交代磁铁矿(图版5、6、7、8、10、11、12、13、14),黑云母沿解理。 由绿泥石和黝帘石组成的骨料与四面体帘-绿泥石次闪石蚀变帘(图版5、6、7、11、12、13、14)中的磁铁矿密切相关。 【下一篇】& nbsp& nbsp& nbsp5.黝帘石和绿帘石& nbsp& nbsp& nbsp两者都是次生矿物,含量在2% ~ 15%之间不等。 骨骺板以集合体或交代辉石的形式存在于蚀变角闪石中,而黝帘石存在于蚀变岩石中,并与绿泥石形成集合体,与磁铁矿共存(图版5、6、7、11、12、13、14)。 & nbsp& nbsp& nbsp6.黑云母& nbsp& nbsp& nbsp含量0~4%,但见于疑似辉长岩的蚀变岩中,为厚片状残留物,沿解理被绿泥石交代。 & nbsp& nbsp& nbsp7.方解石& nbsp& nbsp& nbsp含量为0~2%,为粒状集合体,局部出现在蚀变岩中,形成所有最新解释的次生矿物。 & nbsp& nbsp& nbsp三。结构& nbsp& nbsp& nbsp(1)矿石结构:& nbsp& nbsp1.稀疏-中度播散结构:& nbsp& nbsp金属矿物含量在20%-35%之间,是样品中比较丰富的矿石类型。它产于黝铜矿-绿泥石次角闪石蚀变岩中,金属矿物粒度细(0.1 ~ 0.5毫米),分布较密(图版5、6、7、11、12、13、14)。 & nbsp& nbsp& nbsp2.散在弥散结构:& nbsp& nbsp金属矿石的矿物含量为5~15%,产于蚀变角闪石和单角闪石蚀变岩中。 金属矿物相对较粗(0.2 ~ 0.6毫米)(图版1、2、3、4、8) & nbsp& nbsp& nbsp(二)矿石结构:& nbsp& nbsp1.自形-半自形-异形粒状结构:& nbsp& nbsp样品中最重要的矿石结构类型是指磁铁矿和钛铁矿以自形、半自形和异形颗粒的形式分布在含矿岩石中,粒度为0.06~1mm,集中在0.1~0.6mm(图版4、5、6、7、8、11、12、13、14、16、17、18)。 & nbsp& nbsp& nbsp2.镶嵌水晶或内含物结构:& nbsp& nbsp自形-异形粒状磁铁矿和钛铁矿分布在角闪石或次角闪石的粗晶体中(图版8、9、11和12)。 也是样本中常见的结构类型。 它们要么是早于主晶的客体晶,要么是在交代过程中同时就位。 & nbsp& nbsp& nbsp3.固溶体分离结构:& nbsp& nbsp是指钛铁矿在磁铁矿的主片或主粒中以一定晶向(八面体解理)分布(图版15、18),表明它们在高温下形成固溶体,在降温过程中发生溶解分离。 & nbsp& nbsp& nbsp4.交代纹理& nbsp& nbsp& nbsp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绿泥石交代磁铁矿沿边缘或劈理(板块6、8、10、11、12、13、14),这是最常见的现象,尤其在蚀变岩中。 第二,晚期黄铁矿交代磁铁矿。 三是褐铁矿交代黄铁矿(板块16)、磁铁矿和钛铁矿。 后两种情况比较少见。 & nbsp& nbsp& nbsp5.腐蚀结构:& nbsp& nbsp指钛铁矿奇形怪状的凹状,明显是脉石矿物后期熔融侵蚀造成的。 & nbsp& nbsp& nbsp至于含矿岩石的结构,严格来说不是矿石结构。在含矿岩石部分已有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 nbsp& nbsp& nbsp四。总结& nbsp& nbsp& nbsp1.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含钛磁铁矿和少量钛铁矿。矿石呈散-稀-中浸染状结构。主要矿石结构为自形-半自形-异形粒状结构和镶嵌晶体或包裹体结构。有用矿物的粒径集中在0.1 ~ 0.6毫米。 & nbsp& nbsp& nbsp2.钛主要赋存于钛磁铁矿和钛铁矿中,但有相当一部分分散在辉石和角闪石中。 & nbsp& nbsp& nbsp3.含矿岩石为不同蚀变程度的角闪岩或辉石角闪岩,疑似辉长岩原岩,其中多组分蚀变岩矿化最好。 & nbsp& nbsp& nbsp4.该矿床的成因可能是岩浆-岩浆期后蚀变交代矿床。 & nbsp& nbsp& nbsp(图略)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热力站冬期施工措施
上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的问题和对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