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尾矿浓缩技术成熟之前,最常见的尾矿处理方式是设立尾矿库,以后自选厂的尾矿直接排放。
最早对高浓度尾矿浓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德国Bad Ground矿(1400 t/天铅锌矿)在全尾砂膏体中加入适量的水泥和筛选过的废石,形成重量浓度约为80%的全尾砂膏体,用于井下充填。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全尾砂充填已应用于美国和南非的矿山。在此期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也对膏体尾矿充填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截至2006年,全世界已有40多个矿山建成了全尾砂膏体充填设施,多个矿山全尾砂膏体充填项目正处于详细设计阶段。全尾砂膏体充填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发展了尾砂膏体浓缩和输送技术,为地面应用高浓度膏体尾砂积累了大量经验。
加拿大ELI Robinsk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尾矿集中表面堆放的概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试验和半工业试验。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罗宾斯基主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浓度尾矿地面堆放设施,即加拿大基德克里克矿高浓度尾矿干堆场。Kidd Creek尾矿干堆场的整体设计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湿排尾矿库方案,形成了全新的堆存理念。尾矿库采用集中堆放方式,尾矿堆呈锥形。
尾矿设施运行初期,由于当时浓缩技术的限制,尾矿的浓缩效果达不到高浓度、膏体的要求。尾矿排放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粗细颗粒分级,尾矿堆表面坡度未达到设计坡度。到20世纪90年代,高浓度尾矿的选矿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该矿更换新型膏体压缩浓缩机后,尾矿浓度提高到65%左右。根据原设计,尾矿干堆达到了原设计目标。
因为Kidd Creek尾矿是酸性尾矿,如果使用传统的湿尾矿,必须排干水库的整个底部。通过高浓度干堆技术,不需要在整个水库底部进行渗流,也不需要在周围筑坝。这一全新的尾矿堆积方案为矿山节省了5000多万美元的投资。

目前,高浓度膏体尾矿地面堆存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不长,最著名的案例是包钢白云西矿尾矿高浓度干法堆存。该项目于2010年投入使用,涉及年产700万吨尾矿。随着尾矿储存量的逐年增加,堆放表面积增大,仓内基本不存水。尾矿堆放干燥状况良好,达到了设计干堆目标,为后期尾矿干堆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