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冶金电力>煤电“近零排放”:“大跃进”式发展需要静一静

煤电“近零排放”:“大跃进”式发展需要静一静

    “近零排放”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掀起的建设改造风。然而,企业主动提出“近零排放”,真的是为了环保?而“近零排放”效益真能改善环境而不是使其恶化?业界有褒扬,也有冷水。为了避免“大跃进”式发展,“近零排放”需要静一静。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则新闻。2014年6月25日9时,神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凌文宣布:神华国华舟山发电公司4号35万千瓦国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顺利完成168小时试运,正式移交生产。这标志着国内首台“近零排放”燃煤发电机组顺利投入商业运行。

  “近零排放”一经出世,便引来热捧,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一时间,“近零排放”建设或者改造之风,正由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等省市向全国蔓延。

  “神华的‘近零排放’煤电技术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一大突破。三河电厂1号机组的环保改造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从技术上看是可行的,经济上的投资也是可以接受的,很有推广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认为一方面,从中国的能源结构看,天然气是稀缺资源,应优先用于百姓生活,而发电还主要靠煤;另一方面,中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因此,解决当前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

  “如果我国燃煤机组都进行‘近零排放’环保技术改造,全国的粉尘排放量将降低95%、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94%、氮氧化物排放将降低92%,煤炭成为清洁能源便不再是梦想。”神华国华电力研究院总经理孙平表示。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国能中电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白云峰指出,从环保部最近的意见来看,国家倾向于在四个重要防范区域,即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推行“近零排放”标准。而其他非严控区实行特别限值标准,费用与“近零排放”大体相当。通过目前的技术路径,这些地区可以实现“近零排放”,改造费用比预想对低,长期来看还能因节能而为电厂降低成本。

  “近零排放”一出,褒扬声一片,但它是否真的经济可行?政府尚未动手,企业为何主动开展“近零排放”?近期,针对“近零排放”也有明确的泼冷水的声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志轩认为,我国对“近零排放”概念存在若干糊涂认识。现有监测手段不支持“近零排放”。烟气连续监测技术难以支撑“近零排放”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用日平均浓度或者多日平均浓度的监测数据与排放限值直接比较是概念性错误,运行时间不足也难以证明“近零排放”系统的稳定性。“近零排放”在技术上并没有重大创新,且严苛的条件并非一般燃煤电厂都能达到。“近零排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太低。环境、经济、综合三效益来看,属于劳民伤财。

  还有业界专家认为,众多企业“主动”“近零排放”的主要原因并非是为了环保,而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一场特殊的煤电“保卫战”,是为了生存发展,并避免更大损失而提出并实施的一种竞争性战术。这种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或者为了获取局部的利益,而采取不科学、不合理且对全社会造成损失的做法是值得深思的。

  由于低硫、低灰、高热值燃煤是实现“近零排放”的基本前提,对煤质的苛刻要求势必造成电厂挤占优质煤资源,造成低质煤流向其他用户,有可能“近零排放”还会间接增大环境污染。由于天然气是稀缺资源,燃煤发电不用天然气,其他领域也会使用,城市煤电改气电不会从宏观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应当尽可能地将散烧煤转为集中式燃煤发电,而不是以气电代替煤电。

  不论是电力企业还是环保企业都应真正地回归到依法达标的轨道上来,回到良性竞争、规范竞争的轨道上来,对盲目推进的“近零排放”应当迅速降温,以避免全社会更大的损失。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冬储煤拉动行情上涨或昙花一现

上一篇:神华9月煤价涨5元 贸易商担忧进口煤受限